分享

乌当来仙阁

 影行人 2023-05-13 发布于贵州

1985112日,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古建筑来仙阁,位于贵阳市乌当区东风镇麦穗村河中矶石上。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乌当民众在现东风镇麦穗村河中矶石上建寺,寺四面环水,月影水色,名“水月庵”。明万历年间(1573–1620),筑亭于矶石上称“水月招堤”(又名“水月小亭”),在亭侧南明河上建石桥,名“仙临桥”。

 明万历十八年(1590),在龙洞河口建成九眼桥(汇川桥),此后约二百年,寺、亭塌而桥存。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仙临桥被洪水冲毁,嘉庆十五年(1810年)在原址上建一阁,因阁凌空高耸,四面环水,云霭缥缈,松翠鹤鸣,似有仙人降临,故名“来仙阁”。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阁毁于火,乌当民众又集资重建。后,1988年维修了来仙阁2002年重建仙临桥,桥上“仙临桥”三字为戴明贤书。

来仙阁高24米,占地70平方米,基座为青石。旧时上层供奉奎星,中层供奉文昌,下层供奉观音。

       清人唐肇健有《来仙阁诗》:“兹庵绕野趣,四面俯涟漪。客少苔藓嫩,僧慵佛火迟。茶厨依水结,莲座凿山支。静极晨昏侯,梵声云外吹。”

        底层层高7.2米,正面大门退进0.72米为一吞口,有条石踏步4级,宽1.54米,自前院登入阁内,大门西南朝向,开双扇寿字团花木大门一樘,宽2.4米,高3.0米,额枋上悬“来仙阁”三字木匾,为光绪三十四年重建时所立,砖墙左、右侧分别有“岳峙渊亭”、“天高地迥”四字横匾,是用兰色碎瓷镶嵌。

       来仙阁为三层三檐六角攒尖顶木结构建筑,由下往上层收缩,各层翼角桥耸,十八只翼角顶端饰有龙头鱼尾祥物,下坠铜铃木鱼,微风清佛,叮咚作响,悦耳动听,阁楼地无窗,中上两层均为六面五开窗,中层有围栏围廓,门棂均为雕花草纹,形态各异,形工艺精湛。

  

  

  

  原立于山门前的碑文、楹联,文革时期均被砸断推入河中,现仅存少许碑座。

  阁楼外墙左右两侧有蓝色碎瓷的凸文“天高地迥,岳峙渊渟”八个字。

天高地迥”,迥,远也。心胸豁达,像天空一样深邃遥远,像大地一样宽广辽阔。唐代诗人王勃在他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亦云:“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岳峙渊渟,渟,水停止不流动。品德如高山耸立,如渊水深沉,气度非凡;也指人具有很深的内蕴,藏而不露,厚积薄发,处事沉稳,不骄不躁。晋代石崇《楚妃叹》中诗云:矫矫庄王,渊渟岳峙。说的也是胸怀宽广,气度不凡。

      2002年重建仙临桥,桥上“仙临桥”三字为戴明贤书。

  

  

  

  

  

1944年4月,国际知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贵阳参加第十二届中国地质学会年会,带领学生到曾发生过第四纪冰川作用的乌当考察地质地貌时,来到仙阁小憩,对此佳境及建筑风格赞叹不已。

由于来仙阁与贵阳市的标志性建筑甲秀楼在建筑格局上极为相似,故有“姊妹阁”之称。来仙阁集地质学、建筑学、美学、宗教为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