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是怎么亡的?几个小片段就能讲看明白

 新用户36578gXR 2023-07-01 发布于四川

大明是怎么亡的,说法很多,今天主要讲一些小片段,看完这些片段,明朝的灭亡原因其实就已经有了。

01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皇太极派遣阿巴泰率领满蒙联军合计10万人入关抢掠,明朝各路援军多达40万,却不敢作战。

首辅周延儒束手无策,建了一个大法场,安排了100多个道士诵读《法华经》,希望以此退敌。

其后,周延儒代替崇祯出征,但却不敢与清军交战,却躲到城里喝酒,并谎报军情给崇祯。

满清这次入关长达八个月之久,攻占了88座城,俘获人口369000,抢掠白银225277两。

面对如此危局,有个兵科给事中名叫曾应选,他给崇祯上书说,满清大军不是进入我国腹地么,那我们可以造船3千,派遣大军6万从登、莱跨海去辽东,攻打清军老巢,清军必然回援,那么我们的危机就可以解除了。

周延儒一听,这个主意好啊,赶紧也上书称赞这个计划。

崇祯听了也觉得不错,就下令工部造船。工部一听,立即抗议,你们兵部打仗,怎么就让我造。崇祯就让工部和兵部分摊,各造1500艘。但工部和兵部都没钱,两部一合计,就给崇祯说,这种船只有广东和福建可以造。

广东和福建一听,祸从天降,在心里把工部和兵部主官的家人都问候了一遍。赶紧东扯西扯,找各种借口,几个奏折来回的时间,几个月过去了,清军也撤走了。两省赶紧上书说,清军走了,船也可以不用造了。崇祯的圣旨回了一个字:是。

02

崇祯十一八月,满清岳托率军从密云旁边的墙子岭入关。

崇祯对在外的带兵大将多不信任,所以在军中都派有太监做监军,这些太监因为可以直通皇帝,军中主将也不得不巴结。

而满清大军来的时候,总兵吴国俊正和兵部右侍郎吴阿衡正在给监军邓希诏过生日。毫无戒备。得知军情,仓促援救,吴阿衡被清军打死。

03

崇祯十一年四月,镇守山海关的太监高起潜派了一个叫周元忠算命瞎子,由6个人护送,去往沈阳和清朝议和。

满清还是接待了这个使者。

但真正议和,还需要高层决定。实权在握的杨嗣昌主张何谈,而卢象升主战。

多尔衮带满清大军入关,卢象升带兵3万守昌平,扼守要冲。杨嗣昌分其兵1万与高起潜,后又分兵与陈新甲,卢象升所部仅剩有5千人。

当时,明军都躲在城里,而只有卢象升率军出战,他向高起潜请援,被拒绝。卢象升率军向清军作战,总兵王朴立马逃跑。卢象升带兵死战,最终战死疆场。

04

鉴于北方的局势越来越紧张,有人建议崇祯南迁。连周皇后也委婉地提醒崇祯,我们在南边还有一个家。

崇祯也有此意,但有部分大臣坚决反对,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

而张太后(天启帝皇后,崇祯的嫂子)向崇祯问起这件事,崇祯的第一反应是向张皇后询问是谁告密,张太后深知崇祯性情,是怎么也不肯说出告密者。

崇祯的南迁之议也在自己的优柔寡断和各种压力下无疾而终。

05

1644年,大明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李自成已经向北京进发,一路上势如破竹。崇祯没钱,让在监狱里的人可以花钱赎罪,又再次让官僚们募捐银两。捐得最多的是三个太监,各捐了5万两,其中就包括后来陪崇祯自杀的太监王承恩。

崇祯老丈人周奎咬牙捐了1万两,首辅魏藻德捐了500两,大学士陈演哭穷,一分没捐。

后来李自成拷饷,周奎家搜出50多万两,陈演主动献上4万两。

06

面对李自成的大军,那是不是就没有人抵抗呢?

那也不是,宁武关的周遇吉誓死不投降,带着少量部队阻击李自成大军,战斗十分激烈,城墙外的尸体堆到与城一样高。周遇吉不仅凭坚固守,还带军主动出击李自成大军。最终周遇吉寡不敌众被俘,被杀。

李自成感叹说:如果守将都像周遇吉这样,我也到不了这里。

遗憾的是,从西安到北京数千公里,李自成大军也仅有这一次攻坚战,其余大小城池无不是主动投降,或者城内人打开城门,包括北京在内。

07

李自成大军逼近宣府,巡抚朱之冯想要带兵抵抗,可部下们早就想好了要投降,于是想抵抗的朱之冯部下们逼迫自杀。而监军太监杜勋早就准备好了投降,制作了蟒袍,出城三十里迎接李自成的大军。

08

崇祯想要调吴三桂勤王,但重臣魏藻德、陈演拒不表态,因为吴三桂入卫,意味着丢失山海关大片领土,他俩人不愿意担责。崇祯又去询问吴三桂老爸吴襄的意见,吴襄心里骂娘,魏、陈二人不决定,这事我又怎么能定,于是回复崇祯说,吴三桂大军回援需要100万两白银。谁都知道明朝已经没钱了,崇祯拿不出,自然也就作罢。

后来,李自成大军越来越近,崇祯这才强令吴三桂勤王,而吴三桂没到,京城已经陷落。

09

到了1644年3月,经过多方扯皮,崇祯终于下诏令各路军马勤王,让吴三桂、左良玉、唐通、黄得功、曹友义、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马岱、马科等人带着军马进京。这些被征召的将领,大多磨磨唧唧,阳奉阴违,拒不奉诏。而刘泽清近在咫尺,却带着兵马往南跑。而左良玉大军十多万,就在南边隔岸观火。

最终只有唐通带着8000人到了北京,崇祯大喜,让其带着人马去守卫北京的门户居庸关。李自成大军一到,唐通和监军太监杜之秩火速投降。

我们都说吴三桂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倒也确切如此。但在崇祯征召的勤王部队中,却也只有吴三桂一人是老老实实地执行命令,往北京进发。其他文官和武将,不是投降,就是跑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