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炎黄子孙灵魂的载体

 新用户1635R2Ak 2023-05-13 发布于山东

       一个民族的传承和强盛要有自己的经典,没有经典的民族民族文化就没有灵魂的载体,没有灵魂的载体的民族如漂浮着的游魂,容易离散。有专家说中国的国学五经包括《易经》,《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和《黄帝内经》。这些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炎黄子孙灵魂的载体。儒家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深远毋庸置疑,儒家学子核心研习的经典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这五经,和《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四书。四书为儒家经典,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四书五经内容博大精深,文化内涵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是以四书五经为修身、齐家、立德之本。四书五经的名字最早见于南宋,是由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与“五经”进行整理合并而成的。

       因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三家,所以国学五经是涵盖了儒释道思想的五经,而儒学五经是儒家学子研习的五经,所以才有两种五经的说法。从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体系建设的角度看三教并存有其存在的意义,道教修身,佛教修心,儒家修人。当顺境时用儒家,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当受挫时就用道家,回到大自然的中疗愈一下内心创伤,当遇到生存问题时就用佛家,这一世积德行善做个好人,为的是来生幸福。无论在什么生存状态下,我们都有这三套理论支撑着自己顽强的活下去。三教并存对维护统治有积极的作用,但凡事加上教字就有教条的嫌疑,必定对社会的发展有限制作用,从人性的角度看也起到了束缚和绑架的作用。

       经典是经典,能悟透经典绝非常人,但我们也要清楚很多经典有被后人改过的地方,光《道德经》的注释本就有上千种,被解释的五花八门,面目全非。是谁改的?别有用心的帝王的御用文人脱不了干系。为什么要改?因为统治需要。比如《道德经》中,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夫唯不争,故无尤。后来被改成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为什么这样改,因为从董仲舒开始儒家思想就为统治阶级服务,上善治水改成上善若水是从儒家角度来解读的《道德经》。为什么,因为儒家思想要教化百姓吗,教人向善。

       还有《道德经》中大器免成被改成大器晚成,为什么要改成大器晚成呢,这是给老百姓希望,让老百姓永远活在希望中,安分守己,这便于统治阶级治理天下。大器免成原意是无所谓早与晚,该成的自然成,不该成的永远也成不了。大器免成改成大器晚成原来是教化百姓的需要,统治的需要。

      说说儒家思想吧,最初的儒就是术士,春秋时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坏乐崩,才有儒家道家的治国理念,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到战国发展出百家争鸣。孔夫子一生都在强调天下大乱是因为礼坏乐崩,毕生都在追求要恢复周礼,这就是最初的儒。这些最初的东西后来都被拿掉了,逐渐的被人改编成只聚焦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最早的儒的体系全没了,因为改编的全是强调私人关系和伦理的东西,这些看起来像枷锁。儒家思想在中国是被皇权捧出来的,西汉开始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此后历代都沿袭了这个传统,从最初的尊孔他们就已经怀有着别样的目的。当孔夫子死后几百年有统治者意识到他可以用来塑神,把儒家思想拿来当维护统治的工具,这是事实。所以当有人说儒家文化害人不浅,是个背锅侠,这个祸他背了两千多年。孔夫子的儒术是被不断的阉割和修改,造成了此儒非彼儒。历史上有尊孔也有批孔,无利则批,有利则尊,无用弃之,有用为之,打天下批孔,治天下尊孔,问题不在于孔本身,而在于时局,因为政治需要,妥妥的像个工具,孔夫子妥妥的一个背锅侠。如果孔夫子九泉之下能看到后世的人对他主张的篡改和利用,把他塑成神,把他的学说铸成剑,把儒家文化当成维护社会秩序的一套价值体系,不知是会高兴呢还是会愤怒呢?

       一个时代社会大力宣传的东西都不是真的,不是真理,不是人性本质的东西。宣传就是洗脑,越缺啥越喊啥,越是说的特别响的那个往往做的其实是相反的,我们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对儒家思想某些观念的质疑有人愤起维护,说是攻击,是忘本。世界就是在质疑中前进的,没有质疑就没有进步,对儒家学说的质疑恰恰是对孔夫子的尊重。孔夫子本人也是提倡质疑的,颜回从不反驳孔夫子,言听计从,孔夫子说,回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把孔夫子推到圣人的位置,推到神的位置不应该是孔夫子的本意吧。把人推到神的位置会造成灾难的,所以后来的庄子说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纵观历史真的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孔孟之后的儒学不断的被改造成统治者需要的样子,变得面目全非。宋代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其实是对帝王说的,委婉的劝告帝王要实行仁政,不要追求享乐,但很快他变成了对臣民的要求。明朝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也就是要求大家不要迷信教条化的儒学,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想法去理解儒学。他的这一套心学有解放思想的意义,但是心学的解释权很快被朝廷垄断,解放思想成为了最高统治者的特权,其他人如果解放思想说一些与官方不相符的言论,就要面临朝廷的严厉打击。所以从孔孟到朱熹到王阳明,经都是好的,只不过被念歪了。许多先人的伟大思想被后人用实用主义的观念解歪了,

       儒家思想有精华也有糟粕,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把吃苦当成财富,说成是宝贵的经历,吃苦耐劳说成是一种美德。把苦难说成财富的人,是在为苦难寻找存在的理由,是诱导人们安于苦难,歌唱苦难的人应该是居心叵测。说吃苦是宝贵的经历,这是鸡汤,不但没有营养还有毒。还有历代帝王之所以极端的强调孝道,是为了维持庞大帝国的皇权的稳定,孟子说,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皇家推崇孝道,不是为了父父子子,而是由此推导出的君君臣臣,从而达到皇家的长治久安的目的。

       儒家学说是人文科学,探索的是人情世故,儒家学说是一种文化,文化不等于文明。文明是全世界所有人的共同的理想,不受年代,地域,宗教,信仰等外界因素的限制,而文化则是在不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当今社会,道德绑架之所以被嫌弃,是因为他在对一个道德水平合格的人施加额外的道德要求。道德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力量的平衡,一旦出现等级差别,就会出现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单向约束,道德就会滑坡甚至会消失。现代法治观念属于文明范畴,法治社会一定是道德水平较高的社会,单纯的教化教不出真正的孝子。自由平等博爱才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象征,一个只信奉儒家的人很难成功,因为太愚昧。

       半部论语治天下,真的能治天下吗?真正治天下的是法家那一套势术法,法治是钳制,儒家的治是教化。儒家思想是用来教化人,先教化读书人,然后读书人再教化百姓,说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是为了做官,之后是光宗耀祖升官发财。说什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忠孝文化看似能培养一个谦谦君子,其实会神不知鬼不觉的培养出一个颠覆者,一个掘墓人。

       中国封建时代的四大事件斩断了中国近代发展的前途,焚书坑儒,独尊儒术,明代理学,清代文字狱。这四大事件从古到今压抑了中国人的思想,导致中国在近代社会的转型中面临巨大的障碍?有人在制造愚昧,有人在享受愚昧,有人在为愚昧喝彩。很多人认为枷锁没戴在自己身上就不是奴隶,却忽略了枷锁也可以套在人的大脑里,通常与他的灵魂融为一体,成为他一生去捍卫的自我和荣耀。独立思考是摆脱制度和他人对自己控制的唯一方式,人可怕的不是现实的监狱,而是思维的牢笼。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传承精华去其糟粕,因为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是炎黄子孙灵魂的载体。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让封建流毒侵蚀我们,绑架我们。易中天说过,三字经,弟子规那是毒奶粉,没有人说过三字经要从娃娃抓起,别把脏裁到国家头上去。奴隶环境里的教化都是奴隶主统治奴隶的工具,它只是文化不是哲学,更不是文明,也不会成为信仰。对历史的解读,对人性的诠释,应跳出棋局看全局,将隐性和显性的规则了然于心才能为我所用。人性学是古往今来帝王将相的家传绝学,任何朝代都有两套知识,门内知识和门外知识,门内是隐性的,门外是显性的。出其弥远,其知弥少,不掌握规律,见的越多反倒会被纷乱的现象所迷惑。自我陶醉的成人应该明白有种老叫倚老卖老,有种孝叫愚孝。【稻生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