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叫做:把公司当成家。 但我认为:公司,不是家。 为什么这么说?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 公司不是家庭,而是团队 通常来说,公司和家存在着这2个不同。 1.缔结纽带不同 ①家庭以亲情为纽带 在家庭中,成员之间是以亲情的纽带链接的。 家,是会让你放松的,家人不会给你定一个目标,必须要挣多少钱。 回到家里,也会很有安全感。当你会犯错误,父母都是宽容的,不会因为你犯了错,就把你赶出去。 ②公司以利益为纽带。 而公司这一组织形式,是以利益为纽带。 首先,公司是一个经营组织,必须要盈利。因此,是一个奋斗的地方。 在公司里,会为你设定目标,同时还要考核你的贡献。 当成员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就会进行正常的汰换。 2.分配方式不同 分配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①家庭按需求分配 在家庭中,你赚钱不一定是最多的。你有需求的时候,急需要用钱的时候,他们会把家庭里的收益分配给你,会无条件地帮助你,不求回报。 所以,家是一个避风港。 ②公司按劳分配 而在公司这一组织中,是按劳分配。 谁付出的多,创造的价值大,分得的利益也就会更多。这么做,也是在保障公平。 因此,公司不是家,而是一个奋斗的地方,正如奈飞公司首席执行官在演讲中说的那样: 我们是一个团队,不是一个家庭。 ![]() 如何打造家文化? 虽然公司不是家,但公司还是要打造家的文化。 什么是家文化呢?我认为这3点很重要。 1.相互信任 在家庭中,成员之间一定是相互信任的。 在公司里,也要有信任。 因此,一定要树立一个共同的目标,达成共识。 大家是一个团队,在一起共事,不是为公司工作,不是在给老板打工,核心是为了共同把事情做成,为了完成共同的梦想。 当有了共同的目标,才会有背靠背的信任。 2.相互投资 1)公司对员工投资 《奈飞手册》中写道:“公司不是学校,不培养新人。” 但家文化,就是要培养人。 我曾说,好的企业就是在企业内建大学。公司雇佣的是一个人,不是一双手,所以要为他负责。 而且,企业付出工资,购买的其实不是下属的时间,而是下属创造的价值。如果下属一成不变,那他创造的价值也会随着时间延长而被稀释。下属得到成长,才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所以,企业要培养人。要教给他做人的标准、做事的标准,让他越来越优秀,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这就是对员工的投资,正如维珍的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所说:“栽培员工,让他们强大到足以离开。” 2)员工对公司投资。 什么是员工对公司投资? 就是员工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像经营者一样工作。 ①重视贡献。 员工心态的人,总是在想,我能从中得到什么。 而经营者心态,想的是,我能做什么贡献。如何做一些有结果、能产生影响的事。 这也意味着,你在自我要求:
②提高做事情的标准 同样一件事,别人做到60分,你能做到80分,但不要满足,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凡事力求做到100分。 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对自己要求略微高一点,多做1%。 比如你是一个下属,领导给你定了目标,要求你完成80万的业绩。这时候,你却要求自己完成100万。高目标会倒逼你不断思考、不断学习、创新,摆脱路径依赖,最后你也就具备了做到100万的能力,会对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信公司,愿意跟公司一起发展,像经营者一样工作,这就是对公司投资。 双向投资,我们变得更好,也是家文化的一种体现。 3.相互温暖 家文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温暖。 第一个,视人为人。 管理者就是员工的天和地,管理者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公司的态度。 所以要做到视人为人。 在公司里,尽管在职级上会有高低之分,但是作为个体,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他站在你面前,你认为你和他是一样的,你应该体恤到大家的不容易,体恤到他的辛苦。 对员工的尊重,可以是管理者自发的行为,而更好的方式是通过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来传递。 第二个,关心员工。 我举一个例子: 去年上海封控期间,上海团队有一个小伙伴买不到菜,居家隔离断粮,一个人实在抢不到任何的食材资源。 怎么办呢?当知道有伙伴抢不到菜后,公司所有人都自发帮他去抢菜。早上五六点钟,不少人都守在手机旁,远程进行抢菜。 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号召,所有人都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我不能让自己的同事饿着肚子,我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 最后,在所有人的通力帮助下,也顺利帮上海的伙伴抢到了菜。 你看,这就是组织的温度。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有一些公司,薪资水平未必是最有竞争力的,员工强大到了被人抢着要,但员工们还是愿意留在这家公司。 所以不要害怕将员工培养出来后,员工却跳槽了。维珍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还说了另外一句话: “对他们好,好到让他们想要留下来。” 最后总结一下, 公司不是家,但要有家文化。 而家文化,就是企业和个人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相互成全,共同实现目标的横向的“家人”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