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方——泻黄散

 问道学者 2023-05-14 发布于湖北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药物组成:藿香叶10g,山栀仁3g,生石膏15g,甘草9g,防风50g。

功效主治:泻脾胃伏火。治脾胃伏火所致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脾热弄舌。

方解:本方治证为脾胃伏火熏蒸于上所致。治当泻脾胃伏火。方中主药生石膏大寒,善清脾胃伏火,栀子苦寒泻火,并引热从小便出,二药相伍,清上彻下;辅以防风重用,以升散脾胃伏火;佐以藿香之辛温芳香,以振复脾胃气机;使以甘草和中泻火。诸药蜜、酒炒用,缓中人脾,泻脾而不伤脾。诸药相伍,清泻与升发并行,醒脾与和中兼顾,共奏泻脾胃伏火之功效。

药理研究:解热,消炎,抗菌,抗病毒,镇静。其中石膏解热,镇静,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栀子解热,抗菌,护肝,利胆,利尿;防风解热,镇静,抗痢疾、枯草杆菌和皮肤真菌,抗炎,抗流感病毒,促进免疫功能;藿香之芳香成分,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抗真菌、病毒,调节胃肠;甘草抗炎,抗细菌毒素,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脾热口疮的常用方。若烦躁不宁加灯心、赤茯苓,以清心降火;小便黄赤者,加滑石,以清热利尿,增强引火下行。

本方又名泻脾散,原治脾热弄舌,口疮。仍以清热为主,其中防风不需独重。

心脾积热所致之小儿鹅口疮,口糜烂,可配冰硼散外用;脾胃积热之小儿滞颐,用本方去蕾香,加木通、赤茯苓,以清热利湿。

现代制剂:散剂;汤剂。

用量用法:散剂,每服3-5g,一日3次,温开水冲服;汤剂,按比例酌减为常规用量,水煎,一日一剂,于饭前一小时分3次服。

使用注意:若因小儿先天不足,大脑发育不全,舌色淡白而弄舌者,禁用本方;阴虚火炎之口疮口臭,亦非本方所宜。

本方歌诀:泻黄散用藿香叶,栀仁石膏防甘列,脾胃伏火口疮臭,烦渴唇干或弄舌。

病例:

宋x,男,40岁。1994年1月10日初诊。

自诉每天大便时有白色分泌物从小便流出,当时并未介意,后症状逐渐加重。经西医检查:怀疑为“前列腺液漏症”,患者特来我处就诊。大便时前阴流白浊物较多,伴有肢酸腿软、周身乏力、阴囊经常潮湿、小便色黄、大便略干、汗多、口渴、心烦等症。视其舌苔白腻而厚,切其脉则见滑细。此证为膏梁之变,脾胃湿热下注所致。治当芳香化浊,清热利湿:

藿香10g、防风8g、生石膏30g、栀子10g、生甘草2g、苍术10g、黄柏10g

禁食辛辣肥甘酒肉食物。

服药七剂后,白浊与阴囊潮湿明显减轻,汗出减少。但口渴与乏力未痊。上方生甘草换成炙甘草8g,继服七剂,白浊与阴囊潮湿完全消失,余症皆瘳。

[按语]《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若夫便浊之恙,只在气虚与湿热推求”。患者素食酒肉,出现白浊伴有阴囊潮湿、尿黄、舌腻等症,为中焦湿热下注之所致。脾与胃相表里,一膜相连,蕴生湿热,由脾及胃,阳明之气燥,故又见口渴、心烦等症。治疗之法关键在于升泄脾胃中伏火积热,俾脾气一健,运达四旁,则湿热之邪自解。方用泻黄散与二妙散合方,泻黄散专为脾胃伏火而设,石膏辛寒清其热;栀子苦寒泻其火,共成清上彻下之用。防风升散湿与火之郁,取“火郁发之”之义。藿香以苏脾胃之机,化湿浊之困,俾湿去则热孤。生甘草泻火而清三焦。又恐在下之湿热顽板不训,故用二妙散为辅,以治在下之湿热。

今天介绍的这个方子,创始人叫钱乙,钱乙你可能不太了解,但是钱乙的六味地黄丸你一定听说过。

除了六味地黄丸,钱乙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方子,叫泻黄散。

泻是泻火的意思,黄色在中医五行中属土,对应脾胃,所以泻黄散泻的是脾胃之火。当然,你也可以叫它的另外一个名字,泻脾散,泻脾散听上去就直白了许多。

以往的文章里,我们总是在强调,中医说泻火一定要分清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过,这里讲的火,既不是实火,也不是虚火,而是伏火。

注意,这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伏火”。伏火和实火还不太一样,实火和虚火又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呢?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来打个比方。

在一些没有暖气的地区,冬天取暖是个大问题,生炉子就成了最方便也最实用的办法,炉灶里熊熊燃烧的火焰就是实火,实火虽然烧得旺,但是灭起来也很容易,一盆水浇下去就解决了。在中医看来就是要清热解毒。

 图片

那什么是虚火呢?虚火就是在炉子上坐一壶水,水马上就烧干了,这个时候,壶壁的温度就很高,要让温度降下来,就得往壶里面添水,就是要滋阴降火。

明白了这两点,再来看伏火。

会生炉子的老人都知道,炉子是不需要每天起火的,只需要把火种保留,再把木炭烧出来的灰盖在上面,第二天,拨开灰,再添点柴,很快火就烧起来了,屋里也暖和了。这就是伏火,伏火是要藏起来的,你看伏不就有潜伏、潜藏的意思么?

脾胃里面有伏火了,火气顺着食道往上走,一直走到口腔。中医说,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嘛。而脾和胃的关系又很密切,可以说是不分你我。换句话说,脾胃好的人,嘴唇红润有光泽,脾胃虚弱的人,嘴唇就容易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从脾胃到食道,到咽喉,再到口腔,走的是同一条路线。嘴唇受到火气的熏蒸以后,就会出现干裂、脱皮、疼痛的现象,甚至整个唇周都发红,发痒,让人不由自主的想去舔嘴唇,越舔越严重。还会长疮,最常见的就是口腔溃疡,还会有口臭。

泻黄散就应用而生了,《医方集解》说它专门治疗“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热在肌肉。”

泻黄散:山栀子1克、石膏5克、防风40克、甘草30克、藿香7克,把这些药材研成细末,每次服用3-6克。

实火要泻,虚火要补,伏火要怎么灭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伏火是怎么来的。一句话,郁出来的。脾胃就像轮子一样,一刻不停的在转动,脾主升,胃主降,脾把清气升上去,胃把浊气降下来,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郁在那里,郁久了化热化火。

 图片

对此,中医有一种独特的治疗思路,叫火郁发之。

首先上场的是藿香和防风,藿香和防风可以发散脾胃郁气。方才说了,这伏火是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郁结的结果,所以用藿香和防风来恢复一下脾胃气机,这一步很关键。

另外,伏火伏火,精髓全在于一个“伏”字,假如没有了炉灰的伏藏,那这个火种还能保留下来么?当然不能。防风又是风药,可以把覆盖在火种上面的那一层灰吹掉,藿香呢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藿香加防风,让这个火无处藏身,彻底的暴露在外面

紧接着,伏火也好,实火也好,总之是有火,既然有火,那就得灭火,对吧。栀子、石膏当仁不让。这两味药一去,就像是在火种上泼了一瓢水。

有人可能要问了,前面讲到灭实火的时候,要一盆水浇下去,怎么到这里就变成了一瓢水呢?实火烧得旺,是熊熊烈火,不信你丢一块木炭到炉灶里去,很快就烧没了。而伏火呢,你能隐隐的感受到它的热乎气,但是你看不到燃烧的明火,伏火的特点在于,它容易复燃,但是烧得不是很猛烈,这一瓢水泼下去,轻轻松松就可以给它浇灭,所以栀子和石膏的用量都不大,石膏用到了5克,栀子就更少了,只用了1克。

从正气的角度来讲,这两味药都带点寒性,用过了容易损伤脾胃的正气。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钱乙的意思就是用量要轻巧,四两拨千金,点到即止。

甘草压轴,调和诸药的同时还能顾护一下脾胃。

最后脾胃实火和脾胃伏火是两码事,治法也不一样,实火的人食欲很好,吃得很多,饿得也快。伏火的人吃得不多,没什么胃口。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区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