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卷三十《水经.淮水注》考略(三)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3-05-14 发布于山西

A3

淮水又东,与申陂水合。水上承申陂于新息县北,东南流分为二水。一水迳深丘西,又屈迳其南,南派为莲湖水,南流注于淮。淮水又左迤流结两湖,谓之东、西莲湖矣。

申陂水申陂水发源于新息县(今息县)北之申陂,东南流而枝分为二,正流流经深丘(在今息县东北)西,又屈曲流经深丘南。自此以下又与莲湖水相合,最后南流注入淮河[0]

东、西莲湖,今息县东。

淮水又东,右合壑水。水出白沙山,东北迳柴亭西,俗谓之柴水。又东北流,与潭溪水合。水发潭谷东北流,右会柴水。柴水又东迳黄城西,故弋阳县也,城内有二城,西即黄城也。柴水又东北入于淮,谓之柴口也。

壑水一名柴水。即今寨河。淮河支流。源出今河南新县西,东北流经光山县,至潢川县西北入淮河。《水经·淮水注》: “淮水又东,右合壑水。水出白沙山,东北径柴亭西,俗谓之柴水。……又东北入于淮。”

白沙山,经溯源寨河上游源流比对腾讯卫星图,颇疑白沙山与河南新县连康山西北一带之山岭有渊源

柴亭,按注文“水出白沙山,东北迳柴亭西,俗谓之柴水”则柴水之名显然是因柴亭而起。故此柴亭当位于柴水上游东岸,按方位次序比对文物地图颇疑柴亭与光山县段岗遗址有关。该遗址位于光山县杨墩乡段岗村南汉代遗存,遗址坐落在一条土岭上,长方形,面积约2万平方米。地表散存大量瓦片、砖石,曾有陶器、铜器、铁器出土。史载为汉西阳县城,然未发现城垣遗迹[1]当然按郦注下文所述“黄水又东迳晋西阳城南”然段岗遗址位于柴水东岸与黄水(小潢河)则相去远矣。故此本文认为段岗遗址并非汉西阳县城更可能是柴亭

潭溪水按郦注所述流向方位次序等综合考量颇疑与今光山县谭河沟水库有关,潭溪水应为谭河沟水库所在的那条寨河支流。

黄城故弋阳县),春秋黄国都城。黄国故城位于河南潢川县隆古乡隆古集春秋·省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呈长方形,面积约280万平方米,现存东墙长1650米,西墙长1550米,南墙长1800米,北墙长1720米。城墙高5-7米,基宽19米,上宽10--15米。城壕深1米,宽36米。城门豁口3处。城墙夯土筑成,夯痕明显可见,每层厚10-14厘米,圆形夯窝,窝径4-7厘米。城垣夯土中有鼎、敦、鬲等器物陶片,属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遗物。史载为春秋时黄国故都。黄国于僖公十二年夏(前648年)灭于楚[2]

淮水又东北,申陂枝水注之。水首受陂水于深丘北,东迳钓台南。台在水曲之中,台北有琴台。又东迳阳亭南,东南合淮。

申陂枝水申陂水的一个支流,与申陂水在深丘(在今息县东北)北分流后,东向流经钓台(在今息县东北)南,又东经阳亭(在今息县东北)南,东南流人淮河[3]

钓台,具体不详。

阳亭,具体不详。

淮水又东迳淮阴亭北,又东迳白城南,楚白公胜之邑也,东北去白亭一十里。淮水又东迳长陵戍南,又东,青陂水注之,分青陂东渎,东南迳白亭西,又南于长陵戍东,东南入于淮。

         

底图截自河南文物地图集

淮阴亭比对文物地图颇疑与息县刘大庙遗址傅寨汉墓群有关,应位于二遗址之间,具体位置不详。

白城一名白公城。即春秋白邑。在今河南息县东长陵乡西。《水经·淮水注》:“淮水又东径白城南,楚白公胜之邑也。东北去白亭一十里。”颇疑与冯庄古城有关。冯庄城址位于息县临河店乡冯庄南,系汉代遗存,城址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四周尚可看出稍高出地面的城墙夯土遗迹。城内出有战国云纹瓦当,汉代绳纹板瓦片和陶罐、瓮片等[4]

白亭在今河南息县长陵东北。《水经·淮水注》:“分青陂东渎,东南径白亭西, 又南于长陵戍东,东南。”《史记·伍子胥列传》正引《括地志》:“白亭在豫州褒信县南四十二里”

值得注意的是按上述郦注“(白城)东北去白亭一十里”所述很显然白城与白亭是两处不同地望。不可混为一谈。(备注:有学者将二城混为一谈)

袁延胜认为东汉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大。凡是农田水利设施完善、农业发达的地区,也是人口数量较多的地区。东汉时期的南阳郡、汝南郡等地就是如此。同时,各地修建的规模不等的灌溉工程,都会程度不同的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新蔡、新息、褒信都汝南郡的属县。修复后的青陂“灌溉五百余顷” ,则青陂灌溉面积是很大的。又《水经注·汝水》载 :“陂东注为富水 ,水积之处 ,谓之陂塘 ,津渠交络 ,枝布川隰矣。”所谓“津渠交络 ,枝布川隰” ,说明这一地区分布着一张稠密的陂渠灌溉网。由此可见汝南农田水利系统的发达。汝南农田水利系统的发达 ,正是汉代汝南郡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一个重要原因。[5]

长陵戍按郦注所述结合地名渊源考量约今息县长陵乡一带。

淮水又东北合黄水,水出黄武山,东北流,木陵关水注之,水导源木陵山,西北流注于黄水。黄水又东迳晋西阳城南,又东迳光城南,南光城郡治。又东北迳高城南,故弦国也。又东北迳弋阳郡东,有虞丘郭,南有伍相庙。黄水又东北入于淮,谓之黄口。淮水又东北迳褒信县故城南,而东流注也。

黄水,即今河南之潢河。淮河支流。《水经·淮水注》:黄水 “出黄武山,东北流,……径晋西阳城南,又东径光城南……又东北入于淮,谓之黄口”。即自今河南新县南,北流经光山、潢川二县,东北入淮。

黄武山,潢河发源信阳市新县万子山,则黄武山大致相当今万子山

木陵关一作穆陵关。在今河南新县南。《水经·淮水注》:黄水东北流,木陵关水注之,水导源木陵山”。《梁书·夏夔传》:普通八年(527),夔奉敕“出义阳道,攻平静、穆陵、阴山三关”。《新唐书·地理地》 麻城县:“西北有木陵关,在木陵山上。”

木陵山,即穆陵山。在今河南新县南鄂、豫两省交界处。《水经·淮水注》:木陵关水“水导源木陵山”。《新唐书·地理志》 麻城县:“西北有木陵关,在木陵山”

晋西阳城西汉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河南光山县西二十里。三国为弋阳治。西晋末徙治今湖北黄州市东,为西阳郡治。隋开皇初废。河南文物地图集认为与光山县段岗遗址有关。但段岗遗址位于柴水(寨河)之滨与黄水(小潢河)相去远矣。故此本文认为段岗遗址并非汉西阳县城更可能是柴水之所以得名的柴亭

光城光城县,中国古代地名。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置光城县,属弋阳郡。在今河南省光山县东。

高城故弦国),据闫孟莲考证弦国源于北方狄人的一支隗姓的赤狄,是古老的炎帝部族的后裔。早在商代便已进入中原,西周时在豫南建国,为子爵,公元655年楚人灭弦。弦国故地在汉代轪县和西阳两县之间[6]按方位推析位于弋阳郡隆古集)南黄水上游西岸有王莽城故址颇疑与高城有关联,该遗址位于潢川县付店乡路口村王莽城,系汉代遗存。城址面积残存约3万平方米,现存城墙东西墙长约200米,南北墙长约150米,存高2-3米。城墙系夯土筑成,夯窝较大。城外残存城壕深1米,宽2.30米。城内南侧尚存一高台,高台附近散存许多菱形砖、花草空心砖、半瓦当、陶片,还发现铸铜作坊遗迹一处。俗呼“王莽城”[7]

弋阳郡三国文帝置,属豫州治所弋阳县(今河南潢川县西北十二里隆古集附近)。辖境相当今河南淮河以南、竹竿河以东、灌河以西地。南朝宋属南豫州。南齐属豫州。北魏属东豫州。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属光州,治北弋阳县(今潢川县西)。

虞丘郭按方位颇疑与弋阳郡隆古集)东北的邓店城址有关联,邓店城址位于潢川县魏岗乡邓店村,系西汉遗存,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700米,东西宽约600米。城垣残高1.50米,夯土筑成。城内发现房基、汉墓,散存有板瓦、陶器残片、残砖等。[8]

伍相庙,所未详也。

褒信县故城褒信县治今息县城东北35公里包信镇。东汉置,属汝南郡。北魏仍,属新蔡郡。晋属汝阴郡。南朝宋改曰苞信县,属新蔡都。北周因之。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复曰褒信,属汝南郡。[9]

△又东过期思县北。

县故蒋国周公之后也。《春秋.文公十年》,楚王田于孟诸,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楚灭之以为县。汉高帝十二年,以封贲赫为侯国。城之西北隅,有楚相孙叔敖庙,庙前有碑。

期思故城位于信阳市淮滨县期思乡期思村周、汉遗存,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400—500米。北墙已不存,其余三面城墙断续可见,墙残高2-4米,基宽32米。,在城墙中下部夯土层中,发现有陶鼎足、鬲足及口沿残片,出土有绳纹陶罐、西周铜镞、春秋战国铜剑、戈、矛、镞、郢爱和较多蚁鼻钱以及汉代绳纹砖瓦等。据《左传》杜预注及《水经注·淮水》记载:此地汉时属期思县,西周时为蒋国故地。(见《中原文物》1983年特刊)

楚相孙叔敖庙,位于淮滨县期思镇政府院内,也叫遗爱庙、楚相孙公祠等。庙建于东汉桓帝延熹三年,由县令段光主持修建,并请著名文学家王延寿撰写碑文,立石铭碑。郦道元《水经注·淮水》写道:“(淮水)又东过期思县北……城之西北隅,有楚相孙叔敖庙,庙前有碑。”遗憾的是,曾存在过1000多个春秋的孙叔敖庙如今几乎荡然无存,只留下几块字迹模糊的残碑,在荒草中半掩半现,印证着昔日曾有过的辉煌。据史载,庙成以后,西汉刘向,东汉王延寿,南北朝庾信、郦道元,宋代欧阳修,元代马祖常等名流都曾来此拜谒,或路过,或专程,为庙碑撰文、题联,书写诗文辞赋。到了明代,祠庙尚在,但年久失修,碑已残缺,诗曰:“读罢残碑出门去,寒山漠漠水重重”。而到了清初,祠庙早已不见踪影,游人只好无奈喟叹,“平浦疏树期思国,野水苍烟楚相祠,居人尤指埋蛇冢,过客重寻卧草碑”。[10]

淮水又东北,淠水注之,水出戈阳县南垂山。西北流历阴山关,迳二城间,旧有贼难,军所顿防。西北出山,又东北流,迳新城戍东。又东北得诏虞水口,西北去弋阳虞丘郭二十五里,水出面山,东北流,迳诏虞亭东,而北入淠水。又东北注淮,俗曰白鹭水。

垂山在今河南新县东。为古淠水 (今白露河) 及垂山水 (今举水支流) 发源处。《水经·淮水注》:“淠水出弋阳县南垂山,西北流,……又东北注淮。”又 《江水注》: “举水又西流,右合垂山之水,水北出垂山之阳,与弋阳淠水同发一山。”

阴山关,又作阴山戍。在今湖北省麻城市东北,接河南省界。《魏书·田益宗传》:“景明初,衍遣军主吴子阳众寇三关,益宗遣光城太梅兴之步骑四千,进至阴山关南八十余里,大破之。”即此。

淠水一作渒水。俗名白鹭水。即今白露河。源出今河南新县东南小界岭,北流经光山、潢川,至淮滨县东南入淮河。《水经·淮水注》: 淠水 “出弋阳县南垂山,西北流历阴山关……又东北流径新城戍东,……又东北注淮。俗曰白鹭水”。

新城戍按方位次序比对文物地图综合考量颇疑与潢川县古城村城址有关。该城址位于潢川县伞陂寺乡古城村,系战国遗存,面积约200万平方米。现存东坦长约1250米,西坦长约1400米,南、北二垣地表遗迹不详。城墙系夯土筑成,夯层厚12-15厘米,上层夯窝稀疏,下层夯窝密集。发现2处城门遗迹,城内发现长方形夯土台基2处,另发现古井3眼,古基葬区3处。为战国时期的城址[11]

诏虞水一作春河。即今河南潢川县东春河。《水经·淮水注》:诏虞水“出南山东北流,径诏虞亭东,而北入淠水(今白露河)”。

诏虞亭,所未详也。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注文“(淠水又东北流,迳新城戍东。又东北得诏虞水口,西北去弋阳虞丘郭二十五里,水出面山”出现了次序颠倒的错误 。“西北去弋阳虞丘郭二十五里”应指新城戍西北去弋阳虞丘郭二十五里,不可能是针对诏虞水口而言的,因为诏虞水口距离潢川水西岸的虞丘郭无论如何测量都会远超二十五里;更何况文辞上亦不合郦注行文之惯例。故此处郦注需校正为“(淠水又东北流,迳新城戍东。西北去弋阳虞丘郭二十五里又东北得诏虞水口,水出面山

虞丘郭 按“迳新城戍东。西北去弋阳虞丘郭二十五里”则新城戍(初步推证为潢川县古城村城址)西北十公里(约合24汉里)处的邓店古城址恰当其位。(亦进一步佐证了拙文之前的推论)

△又东过原鹿县南,汝水从西北来注之。

县即春秋之鹿上也。《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侍中、执金吾阴乡侯阴识为侯国者也。

原鹿县三国鹿国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安徽阜南县西南公桥集东五里。西晋汝阴郡南朝宋废。

△又东过庐江安风县东北,决水从北来注之。

庐江,故淮南也。汉文帝十六年,别以为国。应劭曰:故庐子国也。决水自舒蓼北注,不于北来也。安风东北注淮者,穷水矣,又非决水,皆误耳。淮水又东,谷水入焉。水上承富水,东南流,世谓之谷水也。东迳原鹿县故城北,城侧水南。谷水又东迳富陂县故城北,俗谓之成闾亭,非也。《地理志》:汝南郡有富陂县。建武二年,世祖改封平乡侯王霸为富陂侯。《十三州志》曰:汉和帝永元九年,分汝阴置,多陂塘以溉稻,故曰富陂县也。谷水又东,于汝阴城东南注淮。淮水又东北,左会润水,水首受富陂,东南流为高塘陂,又东,积而为陂水,东注焦陵陂。陂水北出为鮦陂,陂水潭涨,引渎北注汝阴,四周隍堑,下注颍水。焦湖东注,谓之润水,迳汝阴县东,迳荆亭北而东入淮。

庐江庐子国),楚汉之际分秦九江郡置,辖境相当今安徽长江以南,泾县宣州以西和江西信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汉武帝后治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三十里城池乡)。辖境相当今安徽巢湖市、舒城、霍山县以南,长江以北,湖北英山、广济、梅和河南商城等县地。东汉末废。

庐江安风县西汉置,属六安国治所在今安徽霍邱县西南二十里。东汉改为安丰国。三国复为安风县,为安丰治。东晋安帝时废。据《水经注》卷32《决水》经文:“又北过安丰县东”,注文:“决水自县西北流”,从这两条可知,决水在安丰县东,流向为西北向。查决水即今史河淮河支流,在河南固始东南境的河道为西北向,则早期安丰县址应是在固始东南[12]。按注文所述方位次序,比对相关考古资料,郦注此处的安丰(县)故城,应指东晋安丰县故城;该遗址位于安徽省寿县戈店乡戈店村安丰塘西北,系东晋至明遗存;城址呈长方形,总面积约100平方米。城垣尚存,宽约6~10米,高1~3米,有夯土层和夯窝痕迹。城的西南、西北角较高,北城垣尚留一城门豁口,城外有护城河,宽约20~25米。城内西部发现有大量陶井及砖瓦。城垣旁曾出土“嘉定拾年安丰叶知县”、“建康都统许口口口”纪年城砖。安丰县于汉初置治所于今河南省固始县城东,东晋时乔置于寿县城西南30千米处,明初废[13]

决水史河古称決水。淮河支流。上源中山河,发源于今河南商城县牛山,东北流经安徽金寨、河南固始,至安徽霍邱县界入淮河。《水经·決水注》:“決水自(安丰)县西北流,径蓼县故城东,又径其北,世谓之史水”《方舆纪要》卷50固始县:史河在“县东二十里。其源即商城之牛山河,东北流,经县南五十里均济等闸,又东至江南霍邱县,入于淮”[14]。王守春认为郦道元通过实地调查,纠正了淮河南侧支流决水注入淮河处的河口地名。决水注入淮河的河口,俗称为浍口。但郦氏根据实地考察和调查,指出将决水入淮的河口处称为浍口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应将决水入淮的河口称为决口或灌口,之所以会被俗称为浍口,他认为是由于灌与浍的读音相近,习俗将其传讹:“(决水)又东北入于淮,俗谓之浍口,非也。斯决、灌之口矣。余往因公至于淮津,舟车所届,次于决水,访其民宰,与古名全违。脉水寻经,方知决口。盖灌、浍声相伦,习俗害真耳。”(卷三十二《决水》)许多地名或因时间的推移,或因民族的迁徙而发生讹变。郦道元都通过调查或考证,溯源正本,还其本来名称,这在《水经注》中例子很多。[15]此处郦氏正本清源指出经文的错误“决水自舒蓼北注,不于北来也。安风东北注淮者,穷水矣,又非决水,皆误耳。

富陂县故城即富波县。在今安徽阜南县东南王化镇附近。阚骃 《十三州志》 谓 “多波塘以灌稻,故曰富陂县”。

富陂即富水所积之陂,在今临泉县南、阜阳市西,接新蔡县界。按,今本《汉书·地理志》作“富波”,波、陂古通用,故此张文华认为富波即富陂也。《水经注》卷二一《汝水》又云:“鲖陂东注为富水,水积之处,谓之陂塘,津渠交络,枝布川隰矣。”可见富陂一带水网稠密,渠道纵横,水利事业十分发达。[16]

高塘陂,又称椒陂塘,在今临泉县东南、阜南县西北的高塘一带。《魏书》卷一O六《地形志中》颍州陈留下云:“有高塘陂、蟹谷陂。”《新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二》汝阴郡汝阴条云,县南三十五里有椒陂塘,“引润水溉田二百顷,永徽中,刺史柳宝积修”[17]

焦陵陂又称焦湖,在今阜南县东北焦坡集一带。《魏书》卷一O六《地形志中》颖州胡城云,有“焦丘、維绸二陂”。按,此“焦丘陂”即当为《水经注》中之“焦陵陂”[18]


   


[0]张文华著,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3.11,第106页

[1]《河南省文物地图集》,第496页。

[2] 《河南省文物地图集》,第504页。

[3]张文华著,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3.11,第106页

[4] 《河南省文物地图集》,第490页。

[5] 袁延胜:试论东汉的农田水利工程与人口分布,殷都学刊. 2005,(01)

[6]闫孟莲:弦国历史与地理论考,《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7] 《河南省文物地图集》,第504页。

[8] 《河南省文物地图集》,第504页。

[9] 陈信家,冯占彪主编,信阳地区古今地名选,信阳地区地名办公室,1989.10,第345页

[10]陈鲁民:过客重寻卧草碑——楚国名相孙叔敖遗迹探访,信阳日报,2018年8月2日

[11] 《河南省文物地图集》,第504页。

[12] 孙逊,陈恒主编,都市文化研究  城市史与城市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5.10,第181页

[13] 国家文物局:《安徽文物地图集》(下),中国地图出版社,第195页。

[14]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1-7

[15] 王守春著,郦道元与《水经注》新解,海天出版社,2013.02,第83页

[16] 张文华著,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3.11,第47页

[17] 张文华著,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3.11,第47页

[18] 张文华著,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3.11,第47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