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移民小故事 | 镇平明代大槐树移民传说

 刘沟村图书馆 2023-05-14 发布于河南

种槐树的传说

在镇平,有不少村,街是以槐树命名的。如:大槐树村,槐树庄,槐树街等。

贾宋镇桥东村有个槐树街。据传,明初,李姓兄弟三人从洪洞县同迁河南,分手时,将一把宝剑分开作为记念,贾宋李姓始祖分得剑鞘称“鞘李家”,讹为“桥李家”。迁到此地后,为怀念老家洪洞,就在村里栽了一棵槐树,槐树长的又高又大,亭亭如盖,后槐树被大风刮弯,这个地方就被人们口传为“槐树弯”。村民常来树下聚集,或喝茶吃饭,或闲聊谈天,成为一个公共场所,后来在修筑寨墙时才被伐掉。但对槐树的记忆还是保存下来,人们亲切地把此地新修的一条街道命名为“槐树街”。

图片

背手,解手的来历

解手在镇平民间已成了一个通用词,意即去厕所拉屎撒尿。何以有此名词?这与洪洞移民有关。

还是在明朝初年,官吏采取欺骗手段,把老百姓骗到大槐树下后,强行让其往中原等处移民,老百姓被迫登记后,为防止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连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在途中,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但是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大多背着手走跑,其后代了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常有人大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尿泡”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解手”。就明白了要大小便了。此后“解手”也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

图片

小脚指甲两瓣

南阳各地有句民谣云:“谁的脚趾甲两瓣瓣,谁就是大槐树下的孩”。洪洞县大槐树公园的祭祖堂时,有两副楹联,一为“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二是:“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这些都说的都是足小趾两瓣的事。

传说官兵包围被迁移的百姓后,怕人逃跑,将每人的小脚趾上砍了一刀,以做识记,后来,移民的后代小脚趾甲便成了复形。

实际情况绝不会如此。因明王朝大量迁民为的是要劳动力耕种土地,脚被砍坏了,还怎么走路?再说,脚趾砍后会长出新肉,不会成为复形。尽管如此,传说往往带有一定的神秘性,权且把它当真吧。

图片

簸箕杨村的来历

在山西洪洞一带有一个簸箕杨村,而在河南镇平西南部也有个簸箕杨村,这两个相距千里的村名,不仅仅是地理名称的相同,而且与迁民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传,明天顺四年(1460)山西洪洞县杨姓兄弟八人同进迁往河南,老八即杨安理分迁于镇平,居住于簸箕杨,世称杨八老。八老有三子,长子士才,分住于本县铁匠庄,后裔又迁居于育茂张,大徐营,草地洼等地。次子士秀分住于红龙庙杨家,后裔又迁居于杨寨,沟东,邓州穆杨营,湖北郧县,陕西洋县等地。三子住于簸箕杨,后裔又迁居于县北,内乡柏树山,邓州秦杨营等地。

杨氏宗派为:立建廷邦书太明 全定光殿思元公 修开正朝玉锡法 人善庆丕齐家兴

老八杨安理会做簸箕手艺,临走时,带着做簸箕用的尺子,锥子,大镰,拧车等工具,临分手兄长们千叮咛万嘱咐,说:“不管到了那里,要三不丢:一不丢杨姓,二不丢手艺,三不丢村名。”到河南后,老八被分迁到镇平,由官兵押送到县城西南四十里黑河西岸,与邓州接壤的地方住了下来,建村时,为了不忘老家洪洞,遂命村名叫“簸箕杨”

农忙时,八老耕种庄稼,农闲时,加工簸箕,箩头,箔罗等用具出卖,一来方便百姓使用,二来增加家庭收入。后来,这个手艺相传至今。

图片

老鸹窝村的来历

山西洪洞广济寺大槐树上有个老鸹窝,而河南镇平石佛寺镇也有个老鸹窝村。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山西洪洞县有李姓兄弟二人迁到河南镇平县西涅水岸建村,为了怀念洪洞老家,命村名“老鸹窝”,后改称李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