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最早的诗篇·《五古·挽易昌陶》鉴赏

 几度秋风awqze3 2023-05-14 发布于山东

       【原诗】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⑶。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馀哀⑷。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⑸                         

        感物念所欢⑹,踯躅南城隈⑺。                   

        城隈草萋萋⑻,涔泪侵双题⑼。                   

        采采馀孤景,日落衡云西⑽。                      

        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⑾。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⑿。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⒀。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⒁。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⒂。                       

        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⒃。                        

        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⒄。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⒅。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19)。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20)。                    

        琴绝最伤情, 朱华春不荣(21)。                   

        后来有千日, 谁与共平生(22)?                    

        望灵荐杯酒, 惨淡看铭旌(23)。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24)。                    

     这首诗写于1915年5月。作者抄录在1915年6月25日致湘生的信中,随信最早发表在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毛泽东早期文稿》中。

【题解】

        《挽易昌陶》是毛泽东学生时代留下的一首五言古体诗,它揭开了毛泽东诗词创作的序幕。那么,毛泽东是怎样走上古诗词创作道路的呢?这里有必要简单、扼要地介绍一下。

        1915年前后,近代人类社会进入首次大动荡、大劫难的严峻历史时期。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太子费迪南,被塞尔维亚青年刺死;7月28日,奥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的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虽然已进入“民国”时期,但政权操纵在封建军阀政客袁世凯手中。1915年5月7日,日本侵略者欲独占中国,向中国政府提出实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非法要求,随即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这一天被称为“国耻日”。5月9日,袁世凯政府竟然承认了“二十一条”。消息传到湖南第一师范,全校师生极为愤怒,纷纷写文章谴责,并集资刊印了《明耻篇》。毛泽东在《明耻篇》题志上,写下四言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内忧外患深重,亟须志士仁人奋起救国救民之时,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窗好友易昌陶病故。5月23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为易昌淘举行追悼会。毛泽东既因失去志同道合的挚友而痛惜,又感到国家命运的艰难及生者责任的重大。他悲愤交织,于是写下了这首悼念亡友的五言古诗。

【注释】

        五古:五言古体诗的简称。唐代律诗出现之前的古代诗体,对平仄、用韵及对仗没有严格的要求,统称为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或古风。五古,每句以五字为主,可以兼有三字、四字、六字、七字、八字等杂言句式。五古最早出现在汉代,大致相当于古代的五言自由诗。

        易昌陶:字咏畦,湖南衡山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与毛泽东同班。1915年3月病死家中。5月23日,学校召开追悼会。毛泽东送挽诗、挽联各一件。全校共收到挽诗、挽联256件,后编成《易君咏畦追悼录》,中心内容是“悼念学友,勿忘国耻”。毛泽东6月25日在致湘生的信中说:“读君(指“湘生”)诗,调高意厚,非我所能。同学易昌陶君病死,君(指易昌陶)工书善文,与弟甚厚,死殊可惜。校中追悼,吾挽以诗,乞为斧正。”湘生,生平不详。由此信推知,是诗人的好朋友,亦善诗。

       去去:越去越远,表示决绝的意思。汉代《别诗》四首(旧作苏武诗)其三:“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这两句说,你病故的日子,越去越远。我们深深思念你呀,你却再也不能回来了。

        愁杀:夸张说法,即愁坏,愁死了,极度的愁。芳年:美好的年华,指青春少年。当时作者22岁,同学们正是少年风华。悲叹有余哀:三国·魏曹植《七哀》中的成句:“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表示倾诉不完的哀痛。这两句说,愁坏了你那年轻的朋友,他们感伤叹息,倾诉不尽心中的悲哀。

     衡阳雁声彻:衡阳是湖南南部的重要城市,易昌淘的家乡。南岳衡山就在这里,衡山有回雁峰,相传秋天南来的大雁到此为止,不过此峰;春天再飞回北方。大雁叫声凄厉,响彻衡阳一带,比喻悲哀笼罩着易昌陶的家乡。湘滨:湘江水边,流域。春溜:即春水。溜,小股水流。回:旋转。这两句说,北飞的大雁,从你的家乡衡阳而来,一路哀鸣,好像呼唤着你的名字;湘江的春水,打着漩涡慢慢流淌,好像在寻找你的身影。

   感物念所欢:汉乐府《伤歌行》有“感物怀所思”句,这里化用。感物,因物所感,指人的情感因自然界物候的变化而引起波动。三国时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中曾有“感物伤我怀”的句子。念所欢:思念自己最敬重的朋友。欢,敬爱的朋友,这里指易昌陶。

    (7)踯躅(zhízhú):徘徊。南城,指长沙市城南,即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所在地。隈(wēi威)山水走势回环弯曲的地方。这里指长沙南端,城墙拐弯处。“芳年友”要好的青春年少的朋友。这两句说,看到这些熟悉的景物,就联想到失去的好友;我在城墙的拐弯处徘徊,边走边排遣思念的愁绪。

    (8)草萋萋:野草生长旺盛的样子。唐·崔颢《黄鹤楼》:“芳草萋萋鹦鹉洲”。《楚辞·招隐士》篇:“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9)涔(cén)泪:流淌不断的泪水。双题:额头两边,这里指双颊。这两句说,我追忆着往昔,沿着城墙根儿走去;泪水浸湿了我的双颊,又滴落到青青野草上。

    (10)采采:植被色彩鲜明,生长旺盛。《诗经·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馀,剩下。孤景,即孤影,“景”通“影”。衡云:衡山上的云烟。湘江橘子洲西岸的岳麓山,属衡山七十二峰之一。这里的“衡云”,是指岳麓山的云烟。这两句说,落日西沉在岳麓山的云烟里,寂静的林荫夹道上,只剩下我孤独的身影。

    (11)方期:正期盼着。沆瀁(hàngyǎng):水势浩大的样子,与“汪洋、浩瀚”相近,可代指大江、大湖、大海。零落:以草木零落、枯败,隐喻人的死去。匪所思:没有想到的事情。匪,同非。这两句说,我正期盼着与你一同到大湖大海里去遨游,谁知你却突然病死,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12)永诀:生死永别。午夜:子夜,半夜。这两句说,你走了,我清醒的意识到,从此我们再也无缘相见。但奇怪的是,等到半夜时分,我却忽然听到了雄鸡的报晓声。

    (13)汗漫:本义是水势浩瀚,无边无际。这里用作动词,指漫无目标的散步。诗人在他的笔记《讲堂录》中有“汗漫九垓,遍游四宇”之语。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有“先期汗漫九垓上”的语句。皋(gāo高),泛指田野或高地。这两句说,雄鸡一唱东方白,我按照习惯,来到城外的田野开始散步。

    (14)冉冉:慢慢。这是倒装句,正常语序是:望君冉冉来。珠眶涨:泪水填满了眼眶。这两句说,(在幻觉中)我看到你像往常一样慢慢走来,我们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霎时间泪水填满了我的眼眶。

    (15)关山蹇(jiǎn简)骥足:关山,关隘和山川。蹇,本义是跛(bǒ)足,引申为坎坷,羁绊,不顺利。骥足,骏马的蹄脚,强壮有力,比喻俊逸的人才。这里说,关隘山川阻碍了良马的奔驰。飞飚:迅疾的暴风。灵帐:灵柩前的幔帐。这两句写诗人的想象:俊逸的人才在征途上往往千回百折,不很顺利;好友壮志未酬身先死,天地也为之不平,所以时有疾风吹来,鼓荡着亡友的灵帐。

    (16)我忧郁如焚:我胸中的忧愁痛苦,好像要燃烧一样。放歌:纵情高歌。倚:靠着。列嶂:耸立的群峰,犹如屏障。这两句说,我胸中的愁苦在发酵,难以控制,好像就要燃烧;我只好背靠群山,纵情高歌,排遣我的郁愤。这是“长歌当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17)青且茜:青:青翠,翠绿。且:又,还。茜(qiàn欠):色彩鲜明,这里指红色。愿言试长剑:愿,愿望。言,结构助词,无实意。汉代无名氏《李陵录别诗》“怨言莫相忘”。试长剑:愿意为国家效力,以试长剑之锋芒,以申自己的雄心壮志。汉代王符《潜夫论·考绩》有句“剑不试则利钝暗”。这两句说,群山有的青翠,有的艳红,壮人行色;我愿化悲痛为力量,为多灾多难的祖国忠贞效力,奋不顾身。

    (18)东海有岛夷:指我国东海的东方。岛夷,指岛国,岛上的民族。这里借指东方岛国日本。当时日本侵略者,正想灭亡中国。北山尽仇怨:北方群山背后,隐藏着伺机侵犯我们的国家,这里指沙皇俄国。仇怨,仇恨与冤仇。这两句说,东方隔海相望的岛国日本,北方群山背后的沙皇俄国,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敌人。

    (19)荡涤:清除。谁氏子:谁家的子弟。曹植《白马篇》:“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这句说,清除敌寇依靠谁?安得:怎能。辞浮贱:以“浮贱”为辞。辞,即理由、借口。浮,指知识肤浅;贱,指地位卑微、低下。这两句说,国难当头,靠谁来荡涤污浊、扫除民族敌人、救国救民呢?不能以自视低微、轻贱为借口,推卸为国效力的责任。即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子弟,正是救国救民的主力军。

    (20)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吕氏春秋·本味》说,春秋时楚国人钟子期,精通音律。他的朋友俞伯牙,善于弹琴。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或者志在流水,钟子期听了,心领神会,十分欣赏琴曲的意境。所以,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钟子期突然去世,伯牙在世上没有知音了,于是发誓终生不再弹琴。这里借钟子期和俞伯牙,比说诗人与易昌陶是知音。友人早夭,再度申述失去知己之痛。

    (21)伤情:情感受到打击或伤害。朱华,红色的花。荣,花木繁盛。唐·孟郊《峥嵘岭》"古树浮绿气,高门结朱华”。春天本来是生机盎然的季节,但易昌陶的夭折,如繁花凋谢,青春一去不返,这对知音好友在情感上的伤害是十分惨重的。

    (22)后来,指今后的日子。千日:代指今后的岁月,不是确指的一千天。谁与共平生:(你走了)今后谁来与我共度此生呢?言外之意是:你是我最要好的朋友。这里再次表示无限伤心与悲痛。

    (23)望灵荐杯酒:望着灵柩或遗像、灵位,进献一杯酒。惨淡:阴沉、黯淡无光的样子。銘旌:灵柩前标明死者姓名的旗幡。“惨淡看铭旌”倒装句,即看銘旌惨淡。这两句说,在灵堂前,为亡友进献一杯祭奠酒,在阴沉、昏暗的灯光下,再度审视标明亡者姓名的旗幡,确认无疑,真的是知心朋友远去了。

    (24)惆怅(chóucàhng):因失意、失望而产生的伤感、懊恼。中:内心。何寄:寄托什么。江天:从江面到高空的广阔空间。指江水浩荡,水光接天共同构成的境界。一泓(hóng):即一派。泓的本义是形容水深,这里用如量词,表示浩大。这两句说,因知心朋友亡命,在心中引发的悲伤与痛苦,用什么来排解和寄托呢?那上映天庭的浩荡江水,是我们深厚友谊的见证,又是情谊长存的象征。

【内容解说】

      这首五言古诗,在《毛泽东诗词集》中,是写作时间最早而又篇幅最长的一首,也是唯一的五言古诗。全篇章法严谨,节奏鲜明,每八句一换韵,转韵处在诗意上构成段落,并用顶真修辞格上下绾结,转接自然。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表达出真挚、沉痛,绵远、悠长的深情。它揭示:毛泽东从1915年开始,正式步入诗词创作阶段。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诗词创作,传统文化基础雄厚,古诗技法已近圆熟;其创作方法,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兼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的色彩。

       这首挽诗,主旨是对亡友易昌陶的悼念,同时展示了诗人的报国壮志,抒发了可贵的爱国情怀。全诗共40句,200字。其内容可分为五段:

       1、开头8句为第一段,写追思与悲叹。开头段,时间写白天,内容偏于总写,地域从衡阳到长沙,概括了易昌陶的主要生活领域。揭开了悼念易昌陶的序幕。

        这8句诗的大意说:诀别的日子,越去越远,我对你的思念却越来越强烈。想你念你,你却不再回来;愁坏了你那青春年少的好友,他们感伤、叹息,倾诉不尽压在心底的悲哀。北去的大雁,从你的家乡衡阳呼唤着你,一路哀鸣;湘江的春水,打着漩涡,仔细寻觅你的踪影。我沿着往常漫步的路径,在城墙转弯处徘徊,重温你的言谈举止,感悟你的文才诗情。

        易昌陶是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最要好的同班同学。他在家养病,3月间去世。5月下旬,学校举行追悼会。所以诗的开头急切地说:“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两句诗十个字,就用了两个“去”,两个“思”,三个“君”,共七个“重叠”字,情感特别凝重,似榔头敲打着诗人的肺腑,十分感人。作者笔下含着内疚与遗憾,倾诉了深沉的悲痛,抒发了无限的哀思。

        2、第9至16句为第二段。写对亡友的怀念与期盼,表现了知心学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这8句诗的大意是:我沿着城墙边弯曲的小路,寻访你的音容笑貌,回想你的言语真情。我的双颊、嘴角边,擦不干的是零丁的泪水;路边的青青野草上,滚动着我那晶莹的泪珠。落日悄悄地消融在岳麓山的云烟里,寂静的旷野上,只剩下我孤独的身影。我正期盼着有朝一日,与你一同闯荡大江大海,搏击风浪,淬炼精神;那曾想你突然早逝,让我们的“壮游”梦化为泡影。我们真的永别了吗?我的心在颤抖,恍惚间,仿佛听到了半夜的鸡鸣声。这一段在结构上跌宕起伏,实情与想象交织,回访与怀念共生,显示了高度的真实性,具有打动人心的感染力。

        3、第17至24句为第三段。分两层:先写梦中相聚,彰显思念之深;再写历经坎坷、化悲为壮,纵情放歌、排解惆怅。

       这8句诗的大意是:你丢下我这个知心朋友走了,从此,再也没有机缘相见,我们就这样永别了。这天半夜时分,我惊奇地听到了雄鸡的报晓声。按照往常的习惯,我即刻起床,赶到城外的高地上,准备与你一起漫步、谈心。缥缈间看见你像往常一样,缓缓走来,我异常兴奋,急忙与你双手紧握,眼眶里顿时储满了泪水,视线变得迷迷茫茫。我从幻觉中醒来,深感夜梦短促、未尽所望。像你这般俊逸的人才,偏偏遭遇千回百折,命运多舛。我想,老天有眼,也会对此不平。如今,旋风骤起,来到你的灵前;是给你祭奠,还是向你致歉?我胸中的愁苦、悲愤,不断发酵,好像要燃烧一般。我只好背靠巍峨的群山,张开喉咙,纵情歌唱,尽力驱赶胸中的郁愤,排解那揪肠刮肚的伤痛。这一段,通篇写想象,是梦幻式的心理描写,彰显了浪漫主义笔法。

        4、第25至32句是第四段。列嶂寄猛志,丹心试剑锋;仇怨正嚣嚣,警钟在长鸣。

        这8句诗的大意是:群山或者青翠欲滴,或者艳红如火,真的壮人行色,添人精神。我要化悲痛为力量,践行我们共同的意愿,为多灾多难的祖国效力,奋力拼搏,救国救民!放眼东海对面的岛国日本,那里暗藏着妄图吞噬华夏的狼子野心;我国北方的高山、大漠之外,沙俄帝国正虎视眈眈,伺机向我们扑来。在这国难当头的日子,靠谁来抵御外患、振兴华夏、保卫家园呢?如你所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拯救危难,只能靠我们自己。有志青年,绝不能以出身低微、轻贱为理由,推卸为国效力的神圣职责。这一段,重点写与知心朋友谈心,表白自己的心迹,让朋友走得放心。在这里,诗人悼念亡友,把落脚点放到化悲痛为力量,救国难、献青春上,这是两人共同的心愿,是本诗最耀眼的亮点,也是时代的最强音。

        5、第33句至结尾为第五段,它是全诗的小结,主要写祭奠与寄托。

        这8句诗的大意是:汉代的钟子期和俞伯牙是一对知音,钟氏过早的去世了,失去知音的伯牙,碎琴绝弦,从此不再弹琴。古代知音令人敬,当代知音也动人。诗人与亡友易昌陶,就是一对令人敬佩的知音。知音的早逝,折磨着诗人的心灵。伤心的时候,春花失去了色彩,秋月也不再明净。诗人与好友曾经约定,走四方体察民情,闯湖海淬炼精神;不做围着家门转的芸芸众生,要做为国献身的一代勇士。诗人看到来日方长,任重道远。他必须振奋精神,永远牢记知音易昌陶就在身边。他决心用行动寄托哀思,用践行亡友的遗愿,表达永久的纪念。于是,端起酒杯在灵前洒酒祭奠,在暗淡的灯光下,把銘旌上的文字默读再三。在无限惆怅中,哀思应寄托何处呢?面前的湘江之水,幽深悠长,是两位知音崇高友情的见证;它那滚滚向前的波浪,启示年轻一代,应以新的姿态,迎接生气勃勃的明天。

        通过诗的思想分析,我们发现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为人处世上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曰重情义:对友人高度忠诚,这是交友的必备条件;二曰重情操:在个人操守上严格自律,说到做到,这是立身的保障;三曰重情怀:胸襟远大,立志高尚,决心献身祖国,并且他的爱国主义是高度自觉的,这是有为青年的本色。对人忠诚,才能团结人;有约必守,有言必行,才能建立威望;有志必得,虽险必争,才能攀登高峰。由此观之,青春年少的毛泽东,已具备了成大器的思想、情感基础。

      这首悼亡诗的显著特征是,抒写友情与言志报国交相辉映:它既是悼念亡友、寄托哀思之作,也是抒写壮怀、言说愿景之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诗人在痛悼学友英年早逝的同时,又赋予诗作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闪光的思想品质,因此,它是反映青年毛泽东精神世界的重要文献。 

【艺术分析】

        这首五言古诗,体现了如下艺术特点:

     1、在诗风上,有汉魏古诗的流韵:写思念,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如“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写“思君”之深,至于“愁杀”,即已达到难以度日的地步。写内心之“悲”,总“有”“余哀”,即“悲哀”永远倾诉不尽。述交往,苍凉悲催,九曲回肠。如“感物念所欢,踯躅城南隈。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看到亡友的遗迹,就会重温他的言谈举止,感悟他的文才诗情。为了追寻过去的交往,“我”特意重走漫步无数遍的城南之路。由于长时间的徘徊逗留,路边繁盛的野草上,滚动着“我”的泪珠,“我”的双颊和嘴角边,擦不干的是泪水零丁。这些细致的描绘,把思念之心,活灵活现地勾画出来,苍凉之情,感人肺腑。刘勰在《文心雕龙·诔碑》中指出,悼亡诗的主要特点是:“观风似面,听辞如泣”。就是说,悼亡诗要写出逼真的音容和沉痛的悲情:看到旧时风物,就好像重睹亡友的容貌;回想亡友的言谈,就会打开记忆的闸门,不由地引起断续的抽泣声。这首诗已做得淋漓尽致,可说是追悼诗的范例。

        2、书志向,昂扬奋发,化悲为壮;试长剑,御敌报国,位卑何妨?诗人在痛失知音的特殊时刻,依然政治清醒,斗志高昂;以国事为重,决心实践知心亡友的愿望,挥剑御敌,荡涤污泥浊水。多么高尚的情操,多么火热的心肠,谁不为之动容,谁不尊为榜样?由此可知,青年毛泽东,公私关系极为分明,国事压倒一切,爱国总是第一。这在当时是极为可贵的。

        3、这是一首悼念同学、诗友、知音,突然离世的长篇抒情诗,情感真挚、深沉、强烈、炽热,十分感人。诗中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写实、夸张、想象交织,虚实相伴、声形相济,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如开头四句:“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用叠字“去去”,表示同学易昌陶的身影已越走越远了。学校开“追悼会”,这里边饱和着悲伤,又暗含着歉意,惹人深思。前两句“思君”出现了两次,一而再地“思君”,透露出学友之间的深情。“愁杀”芳年友,前两字既是口语,又是夸张,整个句子活泼自然。“悲叹有余哀”五个字个个情感色彩鲜明、突出:悲、叹、哀,是直接抒“悲哀”之情的,剩下的两个字“有余”,是间接抒“哀”之情的。这个开头,是典型的“开门见山”,“异峰突起”,让读者迅速进入悼念的氛围。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采采馀孤景,日落衡云西”。这四句写诗人重走城外交游路,寻觅好友易昌陶的踪迹,回忆两人的亲密友情。其中有两个细节描写,凸显了“知音”之间的深厚友情。一是“涔泪侵双题”,诗人边走边流泪,泪水流遍了双颊,滚落在路边的青草上。这是用“泪水”之多,揭示二人的情感之深。二是“采采余孤景”,细写“寻觅”时间之久,一直延续到傍晚,直到太阳落山了,林间小路上还晃动着诗人那孤单的身影。这泪水之多与寻觅之久,结合起来,共同凸显了诗人与易昌陶的不同寻常的友情。

        4、这首诗在语言上的特点之一是,引用、化用或借用古诗、典故较多。如:

       1)“悲叹有余哀”,引自曹植《七哀》诗成句“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2)“湘滨春溜回”借鉴南朝阴铿《渡青草湖》句“洞庭春溜满”。

       3)“感物念所欢”,借鉴曹植《赠白马王彪》句“感物伤我怀”。

       4)”涔泪侵双题”借鉴南朝谢惠连《捣衣》诗句“轻汗染双题”。

       5)“汗漫东皋上”化用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诗句“先期汗漫九垓上”。

       6)“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借用典故“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意。

       以上诗句的用典,或化用、借用、引用古诗,做到了自然、贴切,都是比较成功的。

        5、青年人喜欢用新鲜的、有个性特点的、乃至有些偏僻的词汇,毛泽东青年时代也是这样。这首五古中,“涔泪”、“双题”、“沆瀁”、“蹇骥足”等词语的出现,就透露了这一消息。后来,毛泽东非常注重语言的大众化,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出发。青年时代留下的那些比较稚嫩的痕迹,就成了“凤毛麟角”的记忆。

        6、“顶真”修辞的灵活运用,是本诗的一个显著的亮点。

        在两个相连的诗句中,若上句结尾的词语,又用作下句的开头,即上句之尾与下句之头,词语重复,这就形成了上递下接或“首尾蝉联”的特殊关系,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顶真”。也称“顶针”或“联珠”。本诗的顶真句如下:

        (1)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第1、2句)

        (2)踯躅南城隈。城隈草萋萋,(第8、9句)

        (3)午夜惊鸣鸡。鸣鸡一声唱,(第16、17句)

        (4)放歌依列嶂。列嶂青且茜,(第24、25句)

        (5)牙琴从此绝。琴绝最伤情,(第32、33句)

           其中第(2)、(3)、(4)例最典型,是标准的“顶真”句式。第(1)例上句重复的字词,位置不在句末,第(5)例上句,重复的字词“琴”与“绝”不相连,都应看作是顶真的变体。

           运用顶真修辞,能增强上下句之间的连贯性与严谨性,造成环环相扣的气势,形成格调清新的语感。在诗词中,它常用于两节诗词之间的过度与衔接。本诗的五个段落,就是以四组顶针诗句为纽带,绾接上下的。

          毛泽东诗词中,运用顶真修辞的例句还有:               

       (1)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如梦令·元旦》

      (2)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

       (3)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蝶恋花·答李淑一》

       (4)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卜算子·咏梅》

       (5)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团结力。                                                                                                                                      ——《杂言诗·八连颂》

      由以上例句可以看出,顶真修辞多用在句式比较自由、活泼的词、杂言诗、古体诗中,律诗和绝句中很少出现。

      7、本诗的用韵:

      第一节,1-8句,韵脚:来、哀、回、隈。用上平声灰韵。

      第二节,9-16句,韵脚:萋、题、西、鸡。用上平声“齐”韵。“思”用上平声支韵,支、齐为邻韵通押。

       第三节,17-24句,韵脚:唱、上、涨、帐、嶂。转入仄声韵,用去声漾韵。

       第四节,25-32句,仄声韵,韵脚:茜、贱(去声霰韵)、怨(去声愿韵)、剑(去声艳韵)。邻韵通押。

       第五节,33-40句,转为平声韵。韵脚:情、荣、生、旌、泓。(下平声,庚韵。)

    顶真修辞历史悠久,三千年前的《诗经》中已崭露头角,如《诗经·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这是整句重复的顶真方式。再如《诗经·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这是前二字与后四字两两重叠的顶真句式。

    顶真按两句重叠部分的长短与顶真句的连续性,大致分为五种:

     (1)重叠部分仅为一个单字,叫单环式顶真。如:

    《卜算子·咏梅》之“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就是“单环式”顶真。

    (2)重叠部分是双字词语,叫双环式顶真。如:

《如梦令·元旦》之“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就是“双环式”顶真。

    (3)重叠部分是三字短语,叫短语式顶真。如:

《忆秦娥·娄山关》之“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就是“短语式”顶真。

    (4)重叠部分是整个诗句,叫叠句式顶真。如:

《诗经·鄘风·相鼠》之“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就是“叠句式”顶真。

    (5)顶真句连续出现三组以上,环环相扣,叫做连环式顶真。如: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王昭君出塞时,有下面一段曲词:“他、他、他(指王昭君),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指汉元帝),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这段曲词的前四句,运用了对仗手法;后八句是连环式顶真修辞。连环式顶真修辞,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这里的连环顶真,是三字短语的反复,节奏快,频率高,揭示了汉元帝此时离恨未已、相思又继、愁情千结、心绪百转的复杂心理。

    连环式顶真修辞的优势在于: 

    1,使诗句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环环相扣; 

    2,使诗句前后连贯,一气呵成,增强语势; 

    3,能强化诗的感情,突出诗的逻辑的力量。   

                                                                           2023年5月 14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