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的情绪,对疾病影响这么大,古人早就看透了

 昵称65820384 2023-05-14 发布于河南

下面这几段是节选自《灵枢·本神》的,讲的是情志之间在病理上的有机联系。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䐃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死于春……死于秋……死于夏……死于季夏。”

这里讲了心、脾、肝、肺、肾五脏的死,对于这个“死”我们应该灵活理解,不是到那会儿就死,而是说在这个时候是处于未知的状态。 

在理解这几段话的时候要注意,正常的情志变化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不可能没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但过度以后就是一种病态,所以请大家注意这里讲心时没有过多去说,只是说“心怵惕思虑则伤神”,怵惕思虑就是过度的思虑,正常人不会老是忧心忡忡的,经常看到有些人得了病根本不去多想,反正已经在治疗了,那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这时候病反而比较好恢复。

而临床上有些患者,吃饭、睡觉都在想着自己的病,弄得心神不安,最后吃了药也不一定见效。

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人始终处在一个过度紧张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对他来说是一种煎熬,一种不良刺激。包括后面讲到的几脏都有类似的情况,比如“脾忧愁而不解”“肝悲哀动中”“肺喜乐无极”“肾盛怒而不止”,这些都说明了当持续处于一种不佳精神状态时,其发病的概率就比较高了,所以在《道生》篇时就讲过“恬惔虚无,真气从之”。

其实也并不是要求什么事都不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情绪变化如果都没有了,那也就不是人了,关键是不能过度,过度就会出现相应的疾病。

下面所谈到的具体病证,应该是在体上所表现出来的。忧愁本来应该是伤肺的,肺伤不解,肺为金, 脾为土,金气的损伤造成子盗母气,过度的忧愁会出现“伤则闷乱,四肢不举, 毛悴色夭”,这里有个母子相通的关系,这是李中梓的观点。临床上反过来也可以看到,如果患者长期处于一种忧愁不解的状态,不仅肺气受伤,同时脾气也会受伤。所以中医治疗这类肺部疾病,尤其是肺气不足的虚劳病时,并非单纯去治肺,而是常用培土生金的办法,使得脾胃健运,金气得到滋养。 

这里讲到肝时,用的是金克木的关系:“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悲哀本来是肺的情志,大家可能都会有感觉,人难受的时候一哭就相对舒服些,但这人要是老哭的话,肺气就会处在一种过分通达的状态,反过来就会损伤肝气,所以人生气或者难受的时候哭一场就行了,老哭的话肯定不行,因为这里面是金木相克的关系。在讲到肺的情志变化时,用到了火克金的关系;而讲到肾的时候,也用到了母子相通的关系。

本来怒归属于肝,这里说“盛怒不止则伤志”“肾藏志”,这种盛怒不止首先对肝造成损伤,同时由于肝肾同源,乙癸同源,肝气过盛必然损伤肝血,肝是藏血的,肾是藏精的,精血之间是相互化生的关系,长期肝的阴血不足必然造成肾精不足。

这里五脏和情志的相互关系,有的用五行相克关系,有的用母子相通关系。 这里主要讲了情志变化和它相应的本脏及相关脏腑之间的关系,如讲脾的时候是“四肢不举”,讲肝时是“两胁骨不举”,讲肺时是“皮革焦”,讲肾时是“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但同时还有一句话叫“毛悴色夭”。我们之前讲到心和肺, 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血脉上升于面,皮毛就是肺的状态。这里都提到了“毛悴色夭”,意思是如果病到一定程度,影响到了气血的输送,那么就会出现危证;后面紧接着分别讲到了死于哪个时间段,这个就要求我们在看病的时候,必须看患者有神还是没神,分辨患者是否处在重病的状态。

前两天,我接诊了一个鼻咽癌放疗后的患者,这个患者没做手术。他一进诊室,当我看到他的面色时,心里就咯噔一下。他的面色非常晦暗,没有一点生机,这时大夫一定要非常小心,切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再综合他的脉象及整体状态进一步诊治。

如果在临床时间比较长了以后,有的人一看,精、气、神一点都没伤,这种情况就比较好治;如果来了个患者,大夫第一眼就觉得这个患者“毛悴色夭”,气色很差,没有神, 这种神不单指眼神。

当然,如果已经是眼神呆滞那就更麻烦了,如果患者整个气色含而不露时,就要特别注意了,这就是所说的“毛悴色夭”。

所以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首先了解人本身的精神情志,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过度的精神情志对 相关脏腑的损伤。 

这段文字的讲述没有前面讲的五脏和五志之间的对应关系那么具体明确。我觉得读古人书时,一定要注意常与变,而不是像数学公式一样,一成不变。

心、肝、脾、肺、肾与喜、怒、忧、思、悲、恐,这是五脏和五志之间正常的生理对应关系,由于五脏之间有相互生克关系,这几段文字有的地方用的是相克关系, 有的地方用的是相生关系,况且每个人的体质也不一样,当出现这些不同关系时,要注意去分析并加以辨别。因为临床是多变的,中医看病是要综合去判断患 者的状态,看病时望、闻、问、切四诊一样都不可缺少。比如对于疾病的起因,在问诊时,有的人是因为生气过度,大怒确实容易出现怒伤肝,但有的人并不一定反映出来怒伤肝的症状。所以读这段文字时,既要了解五脏之间正常的情志关系,也要了解当五志过极时,可能在它相反或相关的脏腑上会出现的一些反应。王冰在解释这种五脏关系的时候,把五脏叫“五神脏”,就是强调五志和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 

这里要提一下中医治疗癌症的问题。很多医生说,治癌症得解毒,具体做法是今天得吃虻虫,明天得吃水蛭,后天要吃白花蛇舌草,天天讲“以毒攻毒”, 我觉得这个观点是片面的。

到现在为止,我不敢说我能治愈癌症,但我处理癌症患者时,会从中医的辨证角度出发去帮助患者解决痛苦。至于说能不能彻底地把癌症治好,我觉得如果对某个疾病整个辨证论治的规律还没有一个完整认识的话,是没有办法去把疾病治好的。

中医治疗癌症,现在还处在草头医的阶段,还停留在拿这个药来试试、拿那个药来试试的这么一个状态。现在发现,癌症哪儿都有,但就心脏没有癌症,我认为可能是因为心脏总是在活动的缘故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让自身的气血循环处在一种运行的状态,才不会出现癌症。 

此外,中医特别强调七情对人的影响,那些在小白鼠身上培养出来的癌细胞跟人体形成的癌细胞绝对不是一码事。

有些同志可能会说,中医的七情也可以在小白鼠身上实施啊,比方说天天去惹耗子,让它生气。这种其实还是很片面,中医很多理论是我们祖先对人类基本情况做了非常深入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之后才逐渐形成的,现在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把这些东西继承下来,然后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目前还没有解决的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然后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认识新的疾病。 

在藏象学说这部分,李中梓从那么多条文里选择这些内容,是煞费苦心的。他在第一段里着重讲了五脏在人体内各司其职,各自有什么样的功能,如“肝为将军之官”“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

在第二段里,讲了脏腑和外在体表之间有什么样的有机联系。在第三段里讲的是脏腑相合的关系,脏和腑之间有什么有机联系。

第四、第五段集中讲了藏象与自然界有什么样的有机联系,到第六段则讲了脏腑和情志之间的联系。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所展示的藏象内容,和 《中医基础理论》里讲的截然不同。

有的《中医基础理论》老师说给学生讲的都是干货,我觉得那些干货其实就是几根茎,因为周围其他东西都看不到了,这几根茎拿到临床上如果能对上号还差不多,对不上号就没戏了。李中梓在选择藏象内容时独具匠心,不愧是中医大家,薛生白是注解过《内经》的,连他都觉得这本书非常可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