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美的春色在宋代

 挽墨文学 2023-05-14 发布于陕西
最美的春色在宋代
文/鑫垚

我还是要说,东北这地方是没有春天的。

立春时节一直到整个正月都还是冰天雪地与北风呼啸,零下十几度的气温,冬装丝毫未减,室外依旧是天然的冰箱。直到过了清明,眼前的冰雪才完全消尽,渐渐有了些溪水潺潺和鸟雀啁啾的声音,可远处的山巅遥望去,仍是可见零散的白色。

这时候也没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热闹,没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温婉,没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明艳,有的只是肆虐的风吹起漫漫黄土的干燥与沙尘。
由于土层被干冻的时长与程度,农耕都是在立夏之前才能结束的。而后初夏时节热得还是十分温柔,近似乎吝啬的,并没有那么火辣,这一段时日里才能体会几日春的意味。
其实我觉得,饶是如此,每个地方的季节都各有各的美,若论最美的春天,当去宋词中找寻。即便是由此南去,那些春天来得更早、更暖、更快的地方,那些个花开、那些个山青、那些个水秀与宋人笔下的春色比起来,都是略差一筹的。
譬如梅尧臣的《苏幕遮·草》:“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庚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堤坝上的嫩绿含水带露,春色如烟将远处的房屋掩映得若隐若现。雨后天色转晴,江水开阔,到处都是萋萋的芳草。离乡宦游的才子年少成名,穿上及地的青色章服,衣服的颜色与嫩绿的草色映衬相宜。芳草把路边一个又一个的长亭连接起来,使得远道凄迷。那萋萋的芳草,仿佛是在埋怨宦游的王孙公子已经忘记了归期。眼看梨花落尽,春天马上又要过去了。斜阳渐暗,暮霭沉沉,这翠绿的春色也似乎要与春烟一起变老了。
春,在任何一个地域,任何文人的笔下,都是短促的,一如美好易逝的青春年华。和着朦胧的烟色,和着渐沉的夕曛,和着他乡与故乡的思绪,在古人“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节奏下,今天的我们也能体会到,当时春色尚嫩却感觉将老的惆怅。
譬如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午夜梦回,楼台上朱门深锁,酒醒后帘幕重重低垂。去年的春恨在此刻涌上了心头,落花纷纷扬扬中一个背影幽幽独立,轻风细雨中燕子双双翩跹。记得那日与小蘋初次相见,她穿着两重心字香熏过的罗衣,琵琶轻弹,娓娓低诉着相思。当时明月如今犹在,多希望能照着她曾经彩云般的身影归来。
这一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然是借用五代翁宏的《春残》中的最后两句,却与整首词一并广为流传,经久不衰。落花的动与人的静、花落的缤纷之态与人的独立身影交相辉映,微雨时节仍有燕子在低回婉转,成双成对的状态与当时人的独立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显得如今在怀念小蘋的“我”格外的孤独。
再譬如钱惟演的《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鉴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城上春光明媚、莺啼燕啭,城下荡漾的碧波拍打着堤岸。绿杨缠绵,芳草缱绻,几时才到尽头,令人泪眼迷蒙愁肠寸断。人到了晚年,渐渐觉得美好的情怀在消衰,面对着鸾镜惊讶的看到红颜已暗换。想当年曾因多病害怕举杯,而如今却唯恐酒杯不满。
无论是什么样的景致,都牵动着人的心境,秋日的残败衰退固然会让人心生悲戚、思绪万千,但面对美好易逝的春色,又怎不令人思华年、叹峥嵘、忆往昔。
春日,无论是什么样的春日,来得迟的还是来得早的,丰富的还是简陋的,在宋人的笔下开出了最美的姿态。

关于作者

吴琼。笔名鑫垚。女,1986年生于吉林省蛟河市,毕业于牡丹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期间与学友创办文学社,并出版报纸《镜泊学魂》,自2003年起开始在《蛟河市作文报》上发表散文、诗歌,吉林市诗词学会会员,现就职于蛟河市统计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