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呀,特不靠谱

 子玉史院 2023-05-14 发布于陕西
 / 子

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热爱擅长的事业投身其中并创造了一定的价值,相反,最失败的事情则是,在一条与自身条件不匹配的道路上碰得头破血流。

这样的案例,历史上比比皆是,李白就是其中的典型。

准确说,李白属于神童,在很小的时候他那咄咄逼人的气场与才华就成了行走的名片,这样的人有理由相信,自己就是那个天选之子。

很早的时候李白就确认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像管仲、晏子一样的宰相,或者做帝王之师

当然,他也默默在为此做着各种积累:苦读诸子百家;学习纵横之术;大量练习诗文创作;在剑术方面不断突破......

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李白心中的求职模式也是,学而优则仕。

按照正常逻辑,像李白这样的天纵之才拔尖是迟早的事,但早就发下上等愿望的他在求职的路上却是屡屡碰壁,最后还身陷囹圄,差点失去生命。

全是坎坷。

根本原因还是,这条路不适合他。

看看他的求职信,你就知道李白的心理状态和现实之间究竟有多么长的一条鸿沟:

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

李白不想走传统的科举之路,他觉得那样太慢,像自己这样的天纵之才,最好的打开方式就是:

扶摇万里,直接拿到最高职位,然后建立一番功业,而后,隐居山林

想法本就很天真,极不靠谱,更让人惊掉下巴的是,李白还在求职信中将自己比肩孔子,这谁受得了?

即使人家有心想扶他一把,看他这种口气,肯定直接就将他拒之门外了。

所以呀,李白找工作这件事,石沉大海的结果是非常正常的,人家肯定会觉得他脑子不太正常。

按道理,此时的李白应该在现实的打击面前迅速复盘,向内求,找出自身的原因然后积极改正,也许,会是另一番局面。

是的,从他的诗里面我们就能发现,李白的思想和现实是严重脱节的——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想象力确实做到了古今唯一人的境界,就连苏东坡后来都说:“那些写诗填词的人到李白面前都废了。”

▲苏东坡对李白佩服得是五体投地

图源/剧照

但事物往往是两面性的,李白将诗的境界拉到了一个让别人仰望的高度,同时,他的心气也飘到了云端,每一个行为都透露着和现实的格格不入。

这样的人只能在文人的江湖中被大家热捧,但一遇到政治的波谲云诡和繁杂的人情世故,李白就立刻表现出了他与世俗的不兼容。

说白了就是,他太自信了,也将现实想的太美好了。结果,一入世马上就受到了现实的暴击。

是的,像他这种理想主义者不被现实锤击才不正常呢。

但李白却在失意情绪的驱使下顺手就抓起了酒坛子将自己往死里灌: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得了,还是云游天下这条路最适合你。此后,李白的人生就切换为了另一种模式:云游天下,用诗歌创作填充自己的孤独与失意

讲真,凭借他的才气和声名,李白“网红”的身份在大唐完全可以抓取更多的流量并变现为有质量的生活。

这才是适合他的道。

可他非要走自己潜意识中认为合适自己的那条道,进入大唐的庙堂,指点江山。所以,再次主动出击肯定是李白的必选项。

是的,他北上长安再次向功名那座高山发起了冲锋。

这一年是大唐的开元十八年(730),是李白人生的一个重要拐点。

这一次他的运气比较好,与大唐诗歌领域的大V贺知章产生了链接,贺知章在惊叹李白才华的同时又将其引荐给了玄宗皇帝。

当李白的才情被皇帝点赞之后,走红也就是分秒之间的事,那一刻,李白面前是一副指点江山的图景: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在四十二岁这一年,李白终于拿到了进入大唐庙堂的入场券,待诏翰林。

俗话说,人的失落往往是因为期望过高所导致的,李白很快就感受到了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给人所带来的刺激。

是的,玄宗皇帝只是欣赏他的才情才给了他个一官半职的,想当宰相,呵呵,哪凉快哪呆着去。

▲唐玄宗就没想过重用李白

图源/剧照

也是,以李白的状态他是不适合在大唐的庙堂里生存的,看看他的状态你就明白了: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种状态,李白是根本不可能与领导同事处理好关系的,怎么干宰相的活,上班能够做到不迟到脑子清醒就不错了。再说,大唐的庙堂他不是春秋战国时的环境,可以一步佩戴宰相的标签,你得一步一步按照正常程序来。

说白了就是,你得熬。

可是,李白不想等,他要的是立刻马上能够拿到结果的那种

根本不现实。

于是,李白再一次将自己泡进了酒池中,用酒精来麻醉自己。

你说这是一个成年人该有的状态吗?

既然已经拿到了进入大唐庙堂的入场券那就好好干,等待机会,皇帝看到你的表现之后自然会考虑给你升职的,可李白却认为待诏翰林是对自己的侮辱。

过了一段酒池肉林的生活之后,李白最终还是给玄宗皇帝打了辞职报告。完了还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实际上他是无可奈何。

李白再一次回归山水。可他内心深处还时常幻想回到大唐庙堂的秩序中。

当安史之乱爆发,永王李璘给李白扔了一份邀请函时,李白想也没想就加入了永王的团队,但却深陷永王和唐肃宗的兄弟之战中。

结果是,永王被肃宗定义为造反给诛杀,李白也被连带关进了大牢。

出山时他还幻想着像东晋的谢安一样谈笑间就能使胡虏灰飞烟灭,结果,就这。

......

李白简直丧到了极点。

幸亏李白是大唐诗歌领域的现象级人物,有无数粉丝,这些人经过各种斡旋终是救下了他的性命,李白被叛流放夜郎。

这一年,他五十七岁。

在前往夜郎的途中,李白又遇上大赦,重获自由,可他内心深处还没忘记那个深度参与左右帝国命运的梦。

六十一岁时,李白决定北上参军,以在战场上立功来换取再次进入大唐庙堂的入场券。可惜,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再做这样的梦。

罢罢罢......

762年十一月,李白最终还是在建功立业与修仙两件事都没干成的情况下遗憾退场。

他一辈子都在追求那个不靠谱的梦,那条不适合自己的路

后来,明朝的唐伯虎也几乎复制了他的路。

▲唐伯虎拿到的剧本也不好

图源/剧照

怎么说呢,文人总有一种错觉,感觉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可以纵横捭阖左右天下的命运,实际上他们根本不具备那种素质,还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借酒消愁。

说白了,选择用酒消化情绪的人其实都是在逃避,还是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李白的一生都沉浸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同时情绪极度不稳定。

他最适合走的路还是在现实中已经得到验证的那条诗歌创作之路,那也是一条光明之路,李白可以走得很轻松,但他对这些从来都是视而不见。

好吧。

所以,笔者常常在想,到底什么才算成功,是富贵缠身?是名利双收?

经过苦苦思索,感觉都不是,毕竟成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每个人的能力大小也不一,根本无法界定。

后来,笔者在一瞬间就悟到了成功的“样子”,那就是:找到在这个世上最适合自己的坐标然后沉浸其中

是的,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干的事,孔子的长处是布道,老子的天命是给世人留下《道德经》,他们都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进入庙堂这件事。

为什么许多人总是活得很痛苦,很多时候就是,被内心的执念干扰目光总是聚焦于别的领域,结果走的非常不顺。

怎么说呢,人这一辈子,见天地,见自己,见众生,其实最大的功课还是:

认识自己

勉之!

/
推荐阅读:

东汉末年,隋朝末年,唐朝末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