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丹溪治痹方药特色研究

 新用户75577448 2023-05-14 发布于山西




编辑推荐语


痹病缠绵难愈,疼痛异常,现之临床,虽多见却无解。“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擅从血分着手治痹,其立法遣药,有随位、随因、随人之特色,辨证论治,变化无穷,可助后学
图片
【摘要】从朱丹溪相关著作(《格致余论》《丹溪心法》《丹溪手镜》《丹溪治法心要》《金匮钩玄》《脉因证治》等)中探讨其治痹方药特色,指出痹病除外邪之外,以血、痰为因,擅从血分着手治痹,其立法遣药,有随位、随因、随人之特色,辨证论治,变化无穷。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发现,其治痹所用药物的性味多为辛温苦寒,归经多为脾经、肝经、肺经,且以治血祛湿化痰药物为主,随证加减,不拘一法,不限一方,可为后世借鉴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浙江义乌人,“金元四大家”之一,乃滋阴派之始祖。其三十岁时,因母患病,众工皆无策,于是萌发了学医的想法,后逢举败,又得于谦之劝,遂入医,后以太无为师,继其医道而有所扬,终有所成,医名大著。其思想,以阳余阴亏为主,又创相火之论,其擅治杂病,辨以“四伤”,以护正为基,反燥热毒药之性,独成一派,特色鲜明。

图片

痹病,是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早在《黄帝内经》中便已提及并设有专题论述,发展到宋代,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混淆痹痿之名,统称为“风”。朱丹溪批其不分寒热,概以燥热之剂治之,遂将痹重新命名为痛风,以一“痛”字明确了痹之主症,与痿区分。痹病缠绵难愈,疼痛异常,现之临床,虽多见却无解。朱丹溪治痹,建树非常,其遣方用药散见于其撰写的《格致余论》以及其私淑者整理编纂的《丹溪心法》《丹溪手镜》《丹溪治法心要》《金匮钩玄》《脉因证治》等书籍之中,笔者将其用药特色归纳总结如下,以为参考。


1 治之已病,必究其因

图片
在朱丹溪相关著作中皆可见有关痹的论述。《丹溪心法》述痹之症为:“四肢百节走通是也”“遍身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啮之状”。并提出其病因为“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格致余论》言:“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丹溪手镜》载:“血久得热,感寒冒湿不得运行,所以作痛”“亦有血虚痰逐经络,上下作痛”“风湿热下陷入血分阴中”。《丹溪治法心要》云:“大率痛风,因血受热。”《脉因证治》指出:“风寒湿三气致痹之原,或外兼他患有之。若舍此而能痹,未有也。”
综上可知,朱丹溪认同《素问·痹论》所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言,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痹之因乃外内合邪,致病因素除风、寒、湿之外,热、瘀、虚也可致痹,并提倡从血、痰论治。具体病机可述为外侵内虚而致痹,血热得寒,凝涩全身;或血热湿阻,不得运行;或血虚生燥痰,痰逐经络;或气血皆虚,无力运化输布水液,故而凝聚成痰;或多食肥甘,痰湿内生,皆可致经络阻滞,不通则痛;阴血不充,气血两虚,四肢经脉不得濡养,不荣则痛。故应注重祛邪通络、滋阴养血、化痰除湿之法,以为治。

图片



2 已辨其因,立法遣药

图片
朱丹溪治痹常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合,其病自安。并以当归、川芎活血补血,苍术、天南星化痰化湿,黄芩、白芷清热燥湿兼散风寒,六药相合,以为大法,协力治痹。此外,朱丹溪用药灵活多变,常随位、随因、随人而辨证加减,其中精妙,可为后世借鉴。

2.1 随位遣药

朱丹溪治痹,据其病位,择之以药。病在上者,大法(即指朱丹溪的大法之方:苍术、天南星、川芎、白芷、当归、酒黄苓)加羌活、威灵仙、桂枝引药上行;病在下者,大法加牛膝、防己、木通、黄柏引药下行。痛在臂者,药以苍术、半夏、天南星、白术、酒黄芩、香附、陈皮、茯苓、威灵仙、甘草、生姜,并取薄荷、桂枝等味淡者横行手臂,领天南星、苍术等药至痛处;痛在脚者,用乳香、没药、穿山甲活血化瘀,赭石、全蝎息风,羌活散风寒,草乌、川乌化风湿;痛在骨节,则以黄芩、滑石清热燥湿利尿,甘草、香附补气理气;痛在肩腿,药以酒龟板、香附滋阴理气,辣芥子、凌霄花、酒柏叶凉血活血化痰,合为丸,再以四物汤加陈皮、甘草送服,补养气血;痛在两肋,则以煨甘遂、制大戟泻水逐饮,炒真白芥菜子、桃仁化湿活血,后以姜汤送服;痛在筋骨,方用二妙散以治之。综上,治痹止痛,病位异则用药变。临床施治,观其位,择其药,达其所,方可去其证,痊其病。

图片

2.2 随因遣药

朱丹溪治痹,辨其因而后选药。风寒湿痹方以附子汤(附子温阳、白芍补血、茯苓利湿、桂枝温经散寒,加以甘草、人参、白术补气)。因于风者,小续命汤祛风散寒;因于寒者,加附子与干姜温阳散寒;因于湿者,苍术、白术之类化湿补气,再佐行气之药。风热者,以羌活、防风之类祛风胜湿止痛。风湿者,以苍术、白术补气化湿,佐以竹沥、姜汁行血气。血虚者,用川芎、当归,佐以桃仁、红花,活血补血。有痰者,以二陈汤燥湿化痰,利水渗湿。气血两虚、兼有痰浊者,以人参、白术、山药、熟地黄补气血,锁阳、龟板补阴阳,黄柏、天南星、浮海石奏清热化痰燥湿之效。酒湿痰痛者,黄柏、威灵仙、羌活、苍术、陈皮合而治湿,兼可清热祛风化痰,再以白芍、甘草补气养血止痛。风湿热陷入血分者,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之四君子与黄芪、当归、芍药合而补益气血,加升麻、柴胡引药上行,并与苍术、黄柏一起清热化湿,其兼痰者再加二陈汤以燥湿化痰。血热感寒冒湿者,以四物汤加桃仁、牛膝活血补血,龙胆、白芷清热散寒止痛,陈皮、甘草、茯苓补气理气兼以燥湿,合而攻邪。综上,成痹者,内外合致也,以其因而择其方,再辨以加减,乃使邪祛而人安。

2.3 随人遣药

《素问·徵四失论》云:“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故医者治病用药应充分考虑人之差异再以治之。朱丹溪治痹用药,尤为重视个体差异,其因人体质、性格、脉象的不同,治法用药也随之有所变化。虽同患痹病,肥人便多以天南星、半夏燥湿祛痰;瘦人则以四物汤加防风、羌活,补血同时又祛风胜湿止痛;瘦而性急躁兼肢节发热者,便以四物汤加黄芩、黄柏清热补血;脉滑者,药以苍术、天南星燥湿,再兼行气之药;脉涩数者,桃仁、红花、川芎、当归活血补血且化瘀,加之大黄微利之;倦怠无力者,以人参、白术、天南星、半夏补气化痰。综上,即使病相同,人之肥瘦虚实不同,其治亦不同,治时当以人为辨,遣方用药随辨而变,方可得病安。

图片



3 规律特色,数据以言

图片
以胡国臣主编的《朱丹溪医学全书》为参考依据,对朱丹溪相关医籍(《格致余论》《丹溪心法》《丹溪手镜》《丹溪治法心要》《金匮钩玄》《脉因证治》)中的治痹方药及其加减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煎法中的附加药物不计入统计范围之内,统计时不细分药物炮制的不同),总结有关痹病的方药证治规律。经统计,此六书,除重复方剂外,共载治痹之方37首,其中青龙丸、忍冬藤膏、桃仁泥丸,因具体用药不详,不纳入统计。

3.1 用药频次统计

朱丹溪治痹用药及其加减,共涉及药物102味。其中出现10次及以上的药物共14味,又以甘草、当归、苍术、川芎为最。其中,甘草,补气之药,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效;当归,补血之药,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之功;苍术,化湿之药,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之用;川芎,活血化瘀药,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能。由此可窥,朱丹溪治痹以止其痛为先,再以补气治血之药调其阴阳,兼用清热祛风化湿等功效,并佐以他药,而使病安。10次以下的药物共88味,而只出现1次的便有40味之多,可见其用药灵活,变化多端,擅随证加减。见表1

图片

3.2 性味归经统计

在以上102味中药中,药性统计,涉及温49次,寒31次,平14次,热5次,凉3次;药味统计,涉及辛52次,苦51次,甘38次、酸7次、咸7次、淡5次、涩2次;归经统计,涉及脾经49次,肝经43次,肺经40次,胃经35次,肾经33次,心经28次,膀胱经16次,大肠经15次,胆经7次,小肠经4次,心包经3次,三焦经2次。见图1、图2、图3

图片

药性中温性药物使用频次最多,达49次;药味中辛味药物使用频次最高,苦味药物次之。从性味来看,朱丹溪多用辛温苦寒之品,辛可发散解表,行气行血,有开心窍行心血、疏肝宣肺、运脾润肾的功用;苦能泻能燥,有降肝火补肝虚、健脾祛湿、降泄肺气、坚阴补肾、清心益脉的作用;温药可温经通络;寒药可清热凉血。于痹而言,此类性味药物祛风治血,燥湿通络,实乃良药。归经方面,归脾经最多,肝经、肺经次之。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肺主气而朝百脉,参与血的生成与运行,从而不难发现朱丹溪治痹擅治血的特色。

3.3 药物功效统计

根据《中药学》中的药物功效分类将上述102味中药分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温里药、止血药、平肝息风药、收涩药、消食药、驱虫药、祛风杀虫药、消肿散结药等18类,其中因个别中药不在书内,故以其主要功效作为类别。见表2

图片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所有药物中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为主,其中又以补血活血药为最,正合《医宗必读·卷十·痹》所言:“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从药物组合来看,朱丹溪治痹出现最多的方剂乃四物汤(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补血配活血,动静相伍,补调结合,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正与治风先治血之论相合。除此之外,二妙散(苍术、黄柏)及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的药物组成出现频次也较高,二妙散乃清热燥湿之剂,为朱丹溪所创,苦辛相伍,寒温并用,清热祛湿的同时又不伤中,仅以两药相合,标本兼顾,清流洁源,使湿热得除;四君子汤则为补气之剂,此方冲和平淡,犹如宽厚平和之君子,四药同用,相协互补,共奏益气健脾之效。由此可见,朱丹溪治痹擅用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及清热燥湿之方药,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随证加减理气化痰等药物。


4 结语

图片
朱丹溪擅滋阴养血,其治痹以治血为主,再随证兼以补气祛湿化痰等药物。《灵枢·邪客》言:“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为末,内注五脏六腑”。王冰注《素问》云:“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行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主血海故也”。《本草述钩元·芳草部》曰:“肺合于心而气化,为血脉之所由始;肺合于脾而血化,为经脉之所由通”,可见脾、肝、肺与血关系密切,朱丹溪多用归此三经之药,正与其治血之论相合。除此之外,从其用药多为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等药中,不难看出其治血之特色。朱丹溪虽在《格致余论》中言治痹以辛热之剂,但其实其遣方用药多为辛温苦寒之品,只有一味附子为大热之性,这也与其用药反对滥用燥热之品的药性理论相吻合。

图片

朱丹溪擅随证变化,其观病之位,察病之因,看人之异,从不拘泥于某方某药,变化之多端,可从记载的几个医案中窥得一二。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四诊合参、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若后世欲以前人之法推陈出新,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可继承发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