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秦始皇陵不开挖?

 jhzjinjinkk 2023-05-14 发布于上海

秦始皇陵之所以不开挖,主要原因不是无法挖开,而是不敢挖,也不能挖,这是为何?

秦始皇陵,历史上最神秘的帝王陵墓。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一生充满传奇,且极具争议,是一个让人们讨论了二千多年的明星人物。

秦始皇陵,作为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墓,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尤其是《史记》中的记载,让人产生无穷遐想。

那么,秦始皇陵是一座怎样的陵墓呢?

秦始皇十三岁继位为秦王的时候,就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了,前后花费了三十九年,直到他去世后也没建好,秦二世胡亥继位之后,这才强行结束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秦始皇陵的建造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总设计师是秦始皇的宠臣李斯,名将章邯也曾担任过秦始皇陵的监工。

第一个阶段,大约二十六年,主要是陵园的设计和主体施工,是奠定秦始皇陵规模和基本格局的阶段。

现如今,我们知道秦始皇陵大约有56平方千米,是故宫的八十倍, 除了埋葬秦始皇之外,还有四百多个陪葬坑,秦始皇兵马俑的规模已经很大了吧,但也只是陪葬坑之一而已。

事实上,秦始皇陵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也被公认为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

第二个阶段,大约九年,是大规模修建阶段,这一时期秦始皇征调了无数劳役,最高时有多达七十二万人为他修建陵墓。

即便花费了如此大的人力物力,但在九年时间里,也仅仅只是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收尾还是需要很多时间。

第三阶段,也就是收尾阶段了,原本需要多长时间,我们不知道,只知道始皇去世的时候,收尾工作还未结束。

秦二世胡亥继位之后,征调了几十万囚徒到骊山服役,但后来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胡亥便强行结束了这一工程,但收尾工作前后也花费了三年多时间。

很难想象,一座陵墓居然花费了三十九年时间,而且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财力,因此没有人怀疑秦始皇陵的豪华程度。

比如说,秦朝刚灭亡的时候,项羽来到咸阳,就曾派人去发掘秦始皇陵,准备将金银财宝挖出来充当军饷,但结果只摧毁了地面建筑,根本挖不开秦始皇的地宫。

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

自项羽之后,历代都有盗掘秦始皇陵的案例,盗墓者无不是冲着秦始皇的陪葬品去的,但没有一个人成功进入秦始皇陵的地宫当中。

那么,秦始皇陵里究竟有什么呢?

根据《史记》的记载,司马迁用这么一句话来描述秦始皇的陪葬品: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说秦始皇地宫很深(实际上距离地面有一百多米),秦始皇的棺材是铜制的,并且有无数奇珍异宝,堆满了整个地宫。

也就是说,司马迁也不知道秦始皇的陪葬品具体有什么,只知道堆满了整个地宫,足见陪葬品非常之多。

除了陪葬品之外,秦始皇的地宫还充满了艺术气息,这是秦始皇的爱好所导致的。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生前喜欢四处巡游,他希望自己死后,也可以继续浏览山川河海,于是他让人按照天文地理的模样,在地宫顶部仿造了星空,在地宫底部则仿造了山川江河,将水银灌入其中,水银在机械的作用下流动,而他的棺椁则放在水银河上漂流。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除此之外,秦始皇陵还有照明系统,使用人鱼膏作为灯油,可以万世不灭。

我们可以发现,秦始皇还是个很有想法的人,陵墓的每一处细节,都体现出他作为帝王,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也让后世之人难以超越。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秦始皇陵规模浩大、内容丰富,如果挖开的话,势必会有很大的收获,那为何不开挖呢?

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先说说秦始皇陵的防盗系统了,堪称历史之最。

其实,秦始皇早就想到,自己死后陵墓可能被盗,为此他采取了几个措施:

第一个措施,将自己的陵墓修建得很深,而且十分坚固,不容易被挖开。

前文说到过,秦始皇陵的地宫深达一百多米,实际上陵墓上方的土山还有五十一米高,加起来一百多米的高度,在没有工程机械的古代,显然不是可能轻易挖开的。

事实上,无论是项羽也好,还是后来的赤眉军也罢,都曾调动军队挖掘秦始皇陵,但都没有挖开土堆,可见难度有多高。

事实上,即便挖开土堆了,也不见得能够进入地宫之内,因为秦始皇陵的地宫有内羡门、中羡门和外羡门这三道门,每一道门都坚固无比,而秦始皇陵的地宫位于内羡门之内,想要进入的难度很大。

第二个措施,设置机关暗器作为防盗措施。

《史记》中记载,秦始皇让人在陵墓中设置了机关,一旦有人敢进入地宫,就会触发机关,盗墓贼就会万箭穿心,死无葬身之地。

要知道,秦朝的弓弩可是很厉害的武器,秦国横扫六国的战争中,它可是功不可没的,我想没人愿意尝试一下它的滋味吧。

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第三个措施,水银是天然的防盗武器。

事实上,即便没有机关,秦始皇陵地宫也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地方,因为里面存在大量有毒且易挥发的水银。

秦始皇陵的水银有多少?

一个推测是,至少有一百吨水银,这些水银大多是一个叫做巴寡妇清的富商提供给秦始皇的,这说明那时候水银提炼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因为水银的存在,只要有盗墓贼进入秦始皇陵地宫,必然是死路一条,即便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年,我们在秦始皇陵顶部,依然可以发现因为水银的渗透,一些树木的生长出现了些许异常。

而根据专家勘测,确定秦始皇陵地宫存在大量水银,能不能流动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只要打开秦始皇陵地宫,这些水银就会造成严重污染。

有这三个防盗措施存在,秦始皇陵可以做到两千余年来没有人可以盗掘,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古代技术条件达不到。

那有人可能要说了,现在技术条件比古代好得多,为什么不能打开呢?

其实,秦始皇陵即便放到现在,也不是轻易可以挖开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程太大。成本太高。

秦始皇陵主体周长一千七百多米,上方土堆高五十多米,下方深度则达一百多米,有人做过一个测算,想要将所有土堆挖开,大约需要上百亿经费,这还不包含前期勘测,过程中的保护措施等等费用,加起来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即便是不计财力,将土堆挖开了,清理工作也是个很大的工程,可能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

举个例子说,同样作为秦国君王的陵墓,秦景公一号墓只有五千多平方米,清理工作持续了十年时间才完成;还有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兵马俑,只有四千五百平方米,清理工作也花费了三十年时间。

秦始皇陵是秦景公一号墓和兵马俑的几十倍大,即便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怎么着也需要个上百年才能完成吧。

除了秦始皇陵主体之外,还有那四百多个陪葬坑,要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成本都是很高的,可见开挖秦始皇陵这个决定,不是贸然可以做出的。

第二,相比于成本,如何保护文物,才是最大的问题。

在保护文物这一点上,我们是有深刻的历史教训的。

1955年,在郭沫若的主持下,万历帝定陵的发掘工作展开了,专家们确实发现了无数瑰宝,但也造成了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考古灾难。

原来,专家们在打开定陵地宫的那一刻,由于缺乏保护措施,许多文物在接触空气后氧化,一部分灰飞烟灭,永久消失了,还有一部分失去了原来的色彩和光泽,这些都是不可逆的伤害。

文物之所以会氧化,是因为它们在地底下存在了几百年,早就腐败了,如果接触氧气的话,则可能与氧化发生反应,造成文物被彻底破坏。

如何让文物在不接触氧气的情况下被发掘,这既是定陵发掘时候人们遇到的困难,也是我们现在考古界面临的重大问题。

定陵被发掘之后,还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文物保护工作做得不到位,造成了二次破坏。

文物本身是脆弱的,如果没有人动它,它或许没什么事;如果想要动它,就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只可惜那时候文物保护工作并不成熟,很多文物在发掘出来之后,遭受了第二次破坏,损失不可估量。

即便是现在,如果保护文物、修复文物,也是一个极大的难题,其困难程度完全不亚于发掘工作。

因为定陵发掘造成了灾难级的损失,因此自那之后国家就规定,除了抢救性发掘之外,以后不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也就是说从政策上来说,发掘秦始皇陵就行不通。

当然了,归根到底来说,我们现在之所以不发掘秦始皇陵,还在于技术手段达不到,尤其在如何保护文物这一块,有很大的瓶颈。

当初,专家在发掘秦始皇兵马俑的时候,看到兵马俑都是灰色或者黑色的,多年之后才知道兵马俑其实是彩色的,之所以会如此,还在于兵马俑表面的涂层,在接触空气之后氧化,失去了原有的色彩。

同样的道理,我们如何做到在隔绝水、空气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进行考古,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做到,在很小的范围内,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对文物进行发掘,或者在实验室内对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比如现在很多棺椁都是在实验室打开的,效果还不错。

但是,我们现在无法做到,对保证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对规模浩大的秦始皇陵展开发掘工作,如果贸然发掘的话,一定造成更大的灾难。

也就是说,在技术条件达之前,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挖开秦始皇陵的。

虽然司马迁没有记载秦始皇陵里究竟有什么东西,但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相比于金银财宝,秦始皇陵内部的文献记载等文物,或许价值更大,可以揭开很多历史谜底,这些东西在地底下躺了两千多年,一旦遇到空气就可能灰飞烟灭,我们不得不慎重考虑。

第三,不解除秦始皇陵的防盗系统,我们或许也不能轻易将其挖开。

前文提到过秦始皇陵的三大防盗措施,第一个通过现代工程器械可以破解,但机关和水银则有些困难。

先说机关,也就是用发射弓弩的暗器,想要进入秦始皇陵地宫,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知道它的原理,就很难将其破解,但又不能通过暴力手段将其摧毁,因此需要花费一些周折。

历史上,不乏设置机关作为防盗措施的帝王陵墓,比如说汉武帝的茂陵就是如此,不但有触发剑刺出去的机关,甚至还有伏火作为防盗措施。

当然了,也有不少盗墓贼,因为盗掘设有机关的陵墓而有去无回,因此在挖开秦始皇陵之前,我们必须找到解决办法,不然会带来人员伤亡。

再说水银,我们并不惧怕一点点水银,因为其危害并不是很大,也很容易采取措施避免风险,但秦始皇陵中的水银量实在太大了,这就不是我们可以轻易面对的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旦我们打开秦始皇陵地宫,大量水银就会挥发出来,可能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并且,由于水银太多,挥发持续的时间可能会很长,我们可能来不及进入秦始皇陵地宫,文物就已经因为接触空气而损坏。

即便我们技术条件达到了,在挖开秦始皇陵地宫之前,就采取措施将其将其密闭起来了,那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打开地宫之后挥发出来的水银,应该如何排出去呢?

退一步讲,即便我们可以做到将温度降低,不让水银挥发,那也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将水银给运出去,毕竟只要水银还存在,考古工作就很难正常进行。

总之,水银问题不解决,我们也不能轻易挖开秦始皇陵,因为危险系数很大。

第四,如果要开挖秦始皇陵,我们可能机还要面临很多其他问题。

发掘秦始皇陵,是一个比修建它更为艰巨的任务,除了考虑成本、文物保护及安全等因素之外,还存在其他很多问题。

比如科研投入,毕竟现在技术达不到,为了解决问题,就必须要进行科研了,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且难度很大;

再比如说,移民安置,发掘秦始皇陵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论是前期出于安全考虑,还是后期的维护和运营,都必要将周边的百姓迁到其他地方安置,这也是一个艰巨的工作,而且成本很高,也不得不考虑。

又比如说,文物安置工作,即便我们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成功发掘,怎么存放、维护秦始皇陵中的文物,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才行。

总之,除了发掘秦始皇陵本身这个课题之外,我们还必要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做到全盘考虑,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总结一下,秦始皇陵规模太大,发掘的成本太高,我们面临的技术问题太多,考虑的客观影响因素也太繁杂,再加上政策上不允许,这是我们现在为何不能,也不敢发掘秦始皇陵的主要原因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