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辑 家庭里的左宗棠  徐志频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3-05-14 发布于江苏

从“问题少年”到“中兴名臣”,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左宗棠”

这个人是一位千年一见的人,正因为他140多年前收复新疆,才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西北部分的形状。

和他打交道的都有谁呢?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恭亲王、曾国藩、李鸿章、林则徐等,都是晚清的风云人物。

这样的一位大人物,谁能想到,他少年时期性格偏激、倔强、喜欢自我炫耀,是一位让家长头疼的“问题少年”。

他长大后接连遭遇挫折,比如连婚都结不起,三次去北京考试都落榜了,直到40岁才正式入仕。

更让人意外的是,50岁那年,他突然成了“火箭干部”,晋升封疆大吏,66岁被封二等恪靖侯,真正拜相封侯,从“草根男”逆袭为“晚清第一能人”。

2000年,美国《新闻周刊》评选“一千年来全球40位智慧名人”,他是入选的三位中国人之一。

他就是左宗棠。

一、出身平凡的“问题少年”

左宗棠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左家塅。左家连续七代都出了秀才。他的父亲左观澜是一个乡间小秀才,除了教书,不会干别的。他的母亲余氏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家庭主妇,协助丈夫打点家庭事务。左宗棠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

八口之家,全靠他父亲教书和祖田租种的收入来维持。家里已经穷到读不起书,幸亏父亲是教书先生,左宗棠可以免费跟着学。

童年的贫苦经历刺激到了左宗棠的自尊心,使得长大后的他自尊心特别强,待人处世表现得很倔强,久而久之,造成他“喜欢说大话、说过头话”的性格。《清史稿》的说法叫“喜为壮语惊众”,也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左宗棠5岁那年,他父亲以数小鱼的方式来确定谁可以跟他念书,结果鱼数完了,还没有念到左宗棠。他偷偷听到了,等父亲离开后,他把父亲鱼缸里的小鱼全部弄死了。因为他觉得父亲小看了他,就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长大了。

左宗棠9岁那年已经能写出800字比较好的文章了。别人因此都对他刮目相看,很多人也夸赞他,可他还是觉得别人的夸赞不够。他故意将一篇文章拿出来,站到讲台上说:“哇,谁的文章?怎么写得这么好!”同学们大吃一惊,纷纷围上去抢着看,看完后纷纷点赞、夸奖,左宗棠这才不紧不慢地宣布文章的作者就是他本人。

按说,像左宗棠这样性格偏激、倔强、自尊心过于强烈的顽皮儿童是很难交到朋友的,更别提长大后聚集一帮人帮自己干成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改变了左宗棠,让他纠正了自身的问题,并走向成功人生道路的呢?

二、因材施教,贺熙龄教育出了“晚清第一能人”

原来,左宗棠19岁的时候到长沙求学,遇到了改变他人生命运的老师贺熙龄。

贺熙龄老师是一代名师,他的兄长贺长龄是云贵总督,兄弟俩开湖南实用学问的风气之先。贺熙龄的水平可以说是全省第一。他一眼看出了左宗棠的问题,明白左宗棠的偏激、倔强是把双刃剑。

通常这种性格的孩子,优缺点都很明显。其优点是做事有激情、有冲劲,敢作敢当;其缺点是唯我独尊,认死理,破坏性强,伤害了别人还不自知。贺熙龄并没有按照一般人的思维惯性否定左宗棠,打击他,更没有当面批评他,指责他,惩罚他,而是对症下药,通过委婉、文雅的方式,给他开出了医治性格过于偏激的良方:“涵养需用敬”。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要有内涵与修养,只要做到一个“敬”字就可以了: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敬重文化,敬畏自己所不知道的一切。

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点:尊敬长辈。在年龄、辈分比自己大的人面前,必须保持该有的礼貌,即使不认同这个人,但晚辈该有的礼节不能丢。有的家长往往忽略这一点,觉得没有必要,但孩子终归要走向社会,开始待人接物,掌握起码的礼仪不仅可以帮孩子迅速融入人际关系,还可以使他们更受欢迎。

第二点:孝敬父母。其核心是对父母保持内心的敬意,不能将父母看成自己的同辈。在古代,子女出门,必须做到“出必告,返必面”。意思是,出门时必须跟父母打招呼,告诉自己要去哪里;回到家第一件事,先跟父母见面,报告自己回来了。通过这一行为,强化子女内心的敬意。

第三点:敬重文化。能够了解文化对于生命的意义;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对文化产品,即使废弃不用,也要让它有一个庄重的归宿,不能随便乱扔。

第四点:敬畏自己不知道的一切。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不随便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非要说,一定要有根据,不能想到就说,信口开河。

以上四点,说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难,还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

建议可采取的做法是,鼓励孩子每天写日记,没做到的地方,通过日记可以看出来并反省,第二天对照改正。这样坚持下来,孩子会有意想不到的进步。

三、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左宗棠”

有的孩子不愿改正缺点,那是因为他没有看到自己的缺点,或者他以为那不是缺点。真正看到自己性格缺点的孩子,一旦自己醒悟过来,改正起来比谁的决心都大,效果比父母天天督促要明显。

左宗棠便是如此。他意识到改正缺点的必要性后,就把“涵养需用敬”五字药方写下来,带在身上,时刻提醒自己。

这是左宗棠从一个“问题少年”通过实践磨炼成长为“中兴名臣”的起点,也是打好“童子功”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左宗棠25岁那年,在醴陵渌江书院做主讲,亲自教授学生。他延续了老师贺熙龄的方法,在写给妻子周诒端的信中曾说:“近来,同学们互相勉励,个个发奋用功,并不嫌我的规定过严、过苦,整个校园气象为之一新。我不但用这些规定对照学生检查,自己也每天自我检查,没有一处放任自流。古人说教学相长,看来还真是这个道理呢。”

可见,直到25岁,左宗棠在教学生的同时,还不忘用“涵养需用敬”提升自我。

俗话说,人生就是修行。学习是每个人终生的事业。左宗棠凭借“涵养需用敬”,充实了内心,规范了言行,促使整个人脱胎换骨。

1860年创办楚军时,刘典、杨昌濬、蒋益澧等能力超凡的人,都被他可敬的道德品格和可亲的人格魅力所感召,聚集到了他的旗下。

这些人跟着左宗棠建功立业,后来都能独当一面:刘典做了陕西巡抚,杨昌濬做了浙江巡抚,蒋益澧做了广东巡抚。

左宗棠晚年总结自己一生的经验心得时,用一副对联做了高度概括:“立品当如山有岳,持身要比玉无瑕。”意思是说,做人应该像三山五岳一样,品行端正;持身于社会,应该尽量做到像玉一样没有瑕污。

做事先做人,这样优秀的人,一旦选定某项事业做下去,不可能不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