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空海阔你与我可会变?| Beyond《乐与怒》30周年纪念

 愚人音乐坊 2023-05-14 发布于四川

《乐与怒》是第九张粤语专辑。

1
993
 Beyond《乐与怒》

十年前的今天,Beyond发行了第九张粤语专辑《乐与怒》。这是Beyond四人时期的最后一张全长录音室专辑。

很多人把Beyond新艺宝之后、三子时期之前的这段时期叫“华纳时期”。这么说对,但不准确。因为华纳和Beyond的合作关系只是代理发行,Beyond的制作和经理人团队都不华纳的人。类似于同时期林忆莲和华星、滚石的合作关系。这段时期,也是Beyond四人时期音乐上最为自主的一段时间。但很可惜只有两张粤语作品,就是92年的《继续沉醉》和我们今天介绍的《乐与怒》。

专辑由Beyond和日本音乐人梁 邦彦共同编曲、制作,在音乐上面较之前有不少的突破,同时日本音乐人的加入使得这张专辑本身更加具有国际视野。1993年年初,Beyond结束了在台湾地区为国语专辑所做的宣传活动,即刻返回日本制作《乐与怒》专辑。Amuse为Beyond投入了更为重组的制作预算,帮他们把富士山的“小木屋”录音棚,转到了比香港更加寸土寸金的东京市中心。跟《乐与怒》前后脚开案的还有专辑的国语版、日语版。


非常遗憾的是,《乐与怒》的国语、日语版本没等到录完,黄家驹就离世了。原先计划《乐与怒》的日语版会分成《This Is Love I》和《This Is Love II》两张CD先后发行,目前我们只能听到前半部《This Is Love I》;至于国语版,就是后来滚石帮Beyond出的“纪念专辑”《海阔天空》(这张拉到文末有购买链接……就不单独上图了),严格来说不能算国语专辑,所以我一般统计Beyond的国语专辑也不会把它算在里面

不过一张专辑,编曲都不带换的三个版本,也侧面折射出三地流行音乐圈子不同的审美。就比如日语版《This Is Love I》,除了“遥远的梦”之外,日本公司认为“完全地爱吧”更符合日本的市场审美,所以也作为专辑主打。而这首歌的粤语版在《乐与怒》当中只是算老粉才想得起的Side-Track。

今天介绍的粤语版本,专辑名叫《乐与怒》。专辑里确实有乐也有怒,开篇就是一首《我是愤怒》,后来被选作电影《醉生梦死之湾仔之虎》的插曲,流行金属风格的作品,唱法类似早期的《金属狂人》。在Beyond四子走到地上之后,这类作品就很少了。足见当时Beyond在华纳能够做一些能够宣泄自我的作品。

和Beyond同在华纳旗下的另一队Band太极,也有一首歌出现在“湾仔之虎”当中,就是《永远爱你》。不过《我是愤怒》可以作为插曲,《永远爱你》就只是在片中出现作为背景音。说实话,我是为了找这两首歌的出处,而去看了这部电影。

代表“乐”的一面就是《走不开的快乐》。专辑中存在感相对较低的作品。但是关于这首歌还有个小插曲,值得和大家分享。刚刚提到,《乐与怒》的日语对标版本没有录完,黄家驹就离开了,而这一首歌还就是黄家驹生前留下的最后录音之一。几年后,在Beyond的日语精选集中作为Hidden-track出现,只有40多秒的副歌部分。据说是黄家驹还不熟歌曲其他段落的日文发音,想着后面有时间练好了再录,结果却没能等来再进录音棚的那一天。

所谓日语版标题“シークレット·トラック”其实就是“Secret Track”的日文片假名写法,并不是这首歌本意的日文名。原本一首快乐的“彩蛋”,却让人快乐不起来。

《和平与爱》一直是Beyond作品当中的主旋律。我也一直很喜欢《乐与怒》专辑中的《和平与爱》,黄家强作词、黄贯中作曲、黄家驹主唱,不知道Paul和家强何日才能够放下心中芥蒂再度合作?

日语专辑《This Is Love》的标题其实就是《全是爱》。同样也是在粤语版专辑中不太起眼的一首作品,却深得日本公司器重。我第一次留意到这首歌还是20周年演唱会黄家强唱的版本,前几年家驹去世25周年的纪念音乐会上有幸听到了现场版本,能看出家强是真的喜欢这首歌。所以今天我也特别贴了三子的版本。

很多时期可能冥冥中已有定数,Beyond家驹时期以《金属狂人》走到地上、又以《狂人山庄》结束。前者是Beyond早期的名曲,后者却没能来得及听家驹的现场版。记得第一次在“华纳超极品音色系列”里听到这首歌的时候,被深深地震撼到,几乎就是91版《金属狂人》的姊妹篇,注定难以成为Beyond主打歌的作品,只有真爱粉才能听到这里。

华纳时期的Beyond比较明显的一个特质就是有点儿“去披头士化”——黄贯中和黄家强作为乐队第二、第三主唱更加侧重于他们本身负责的乐器,创作和主唱的机会都减少了很多。《乐与怒》里面两人都只有一首Solo歌。

黄家强唱的就是很被日文公司看好的《完全地爱吧》,原本想让黄家驹唱日语版“我想夺取你的唇”,结果黄家驹并不太感冒这首歌,勉强和弟弟合唱了日语版。所以这首歌的粤语版是黄家强、日语版是黄家驹、黄家强合唱,之前的《冲上云霄》并不算兄弟两人唯一一次合唱。至于Paul的《妄想》,个人感觉是可遇不可求的作品,他只适合那个时候Paul的心态和嗓音条件,早几年、晚几年出现都不太适合交给Paul唱。说起来,《妄想》和《狂人山庄》两首歌都是Beyond四子共同创作的,一首布鲁斯、一首硬摇滚,这才像夹Band玩儿出来的东西。

向来低调的鼓手叶世荣在专辑里贡献了一首滑稽的小品《无无谓》。没想到这样一首漫不经心的小曲,竟然是Beyond四人最后一次合唱:

《乐与怒》对于某些方面的题材,没有上一张专辑那么尖锐。但是涉及这些内容的作品还是有。Beyond毕竟是一支摇滚乐队。

小时候不太懂《爸爸妈妈》这首歌真正的含义,以为只是站在孩子的视角描写大人间的争吵。后来才知道歌曲中的“妈妈”代指中国、“爸爸”代指英国,而“我”则指当时的香港。1993年眼看离“大时代”越来越近,这首歌也体现了当时港人对于未来的迷惘。

《情人》背后的故事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了,这是专辑中唯一一首由乐队编外人员填词的作品,来自Beyond御用填词人刘卓辉。辉哥曾说:《情人》的文字并没有很容易让人明白个中意思,他要写的其实是跨越陆港两地的感情关系。《情人》不是写单纯的男女感情,而是想写九十年代初一个香港人跟一个大陆人谈恋爱的困难和阻隔。《情人》中“是人是墙是寒冬”的“墙”其实是地域阻界,也包括了文化差异的问题。当中的“阻隔”便有如第三者。值得一提的是,《情人》最初的歌名叫“大陆情人”。

黄家驹曾经提到过《命运是你家》的创作背景,送给香港著名的街头涂鸦艺术家、人称“九龙皇帝”的曾灶财歌词中不怕挫折、敢于斗争的精神,又恰恰很符合Beyond的“人设”,所以这首歌在乐迷圈中颇受欢迎。

全曲都采用“不插电”的方式演绎,几乎是Beyond所有不插电现场的保留作品三子后来重新演绎家驹时代作品国语专辑的《这里那里》,将《命运是你家》改编成了国语版《命运是我家》出于对家驹的致敬,特意保留了有黄家驹演奏吉他声的原版编曲,由三子重新配唱。

专辑中最经典,可能也是Beyond最伟大的作品《海阔天空》必须要放到最后一首。这是1993年黄家驹为Beyond成立十周年所作的纪念歌曲,没想到在后世影响力竟然如此巨大,几乎成为了“粤语歌”、“香港流行音乐”的代名词。如今这首歌30岁了、黄家驹离开我们30年了、Beyond40周年了。不知道今年会不会在一个能带给我们惊喜的场合再度听到全场大合唱《海阔天空》?

好了,今天先讲到这儿吧,下课。如果这张专辑引起了你的共鸣或回忆,欢迎私信跟我交流。

℗&©愚人音乐坊 202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