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塞外红山迎客来62年前中央文化访问团访问赤峰纪实

 捉光凑影 2023-05-15 发布于内蒙古

  众所周知,老舍和林风眠都是中国近现代著名艺术家,老舍是文学家,戏剧家,现代小说家;林风眠是书画家。

       网传60多年前,两人有一段互赠诗画的佳话,即林风眠根据老舍诗词画了一幅画,赠予了老舍,老舍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回赠了一幅书法,因其内容涉及赤峰,所以得到了赤峰人的高度关注。

       当时的赤峰还是一个规模不大,人口不多的塞外小城,两个蜚声国内外的大艺术家,怎么会同时出现在赤峰这片土地上,并留下了诗作画作和影像,而且回京后还继续有此互动呢?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查阅了赤峰地方志和相关资料,还真有了丰厚收获,现追思记录如下,以飨后人。

🌻🌻🌻🌻🌻🌻🌻🌻🌻🌻🌻🌻🌻🌻

(一)

从老舍和林风眠互赠诗画说起

🌻🌻🌻🌻🌻🌻🌻🌻🌻🌻🌻🌻🌻🌻


  以上这幅字是老舍1961年12月8日写给林风眠的书札

风老:

     得赐画如获奇珍!举家狂喜,时时出以示友好!

       塞上归来,即又大忙,身体尚好,唯血压有时较高可。

        奉上字一帧,无可取处,聊表谢忱!匆匆,致敬!

         老舍

                                      十二月八日

                               附件一


  附件的赠诗书法条幅原文:

林风老惠存并乞正字

       塞上红山映碧池,茅亭望断柳丝丝。

       临风莫问秋消息,雁不思归花落迟。

       辛丑夏游赤峰之红山公园得句林老因诗作画以赠如获奇珍书此致谢

       老舍于首都

(钤印)半日闲舍予(朱)老舍(白)


这是林风眠赠予老舍的《秋景》画

      “人民的艺术家”老舍胡挈青藏画展,2015年2月2日—3月15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其中有一幅署名林风眠的《秋景》展品(67×66.5cm,纸本水墨设色。题识:老舍先生正画。弟林风眠。一九六一年冬,沪。钤印:林风眠印)。

       这是林风眠一幅非常罕见的实景入画图,如果遮盖住画面那突兀的高山,乍一看宛如在西湖深处,但我们知道,这幅画实际画的是塞外赤峰红山公园。

        此画不但将老舍诗作中的“茅亭”“柳丝丝”一一再现,而且更为绝妙的是林风眠没忘了“花落迟”,几抹粉色在屋前隐约可见,无怪乎老舍收到此画后如获奇珍,举家狂喜。

        当然这幅画不是林风眠在赤峰访问期间画的那幅“红山”画,是后来根据老舍诗作意境而画,是赠予老舍的诗配画。


  不知是有感于老舍热情澎湃的信与赠诗,还是怀念几十年的深情厚谊,数周之内,林风眠再赠老舍一画,而且是其代表作《秋鹜》。

       老舍当然领悟老友的拳拳之心,在新年的第一天就挥毫写下:一九六二年元旦 雁横南浦 林风老赠画 老舍题。

      “雁横南浦”,取自北宋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风流子》: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此画创作原型取自何方?是不是和《秋景》一样取材于赤峰?其时间倒碰得上,更因为红山自古就有鸿雁关一说。画面中芦苇萧瑟,乱云飞渡,秋鹜逆旅,是思念,是迷茫,还是求索?由于作者生前在这方面没做说明,其详情就不得而知了。

🌻🌻🌻🌻🌻🌻🌻🌻🌻🌻🌻🌻🌻🌻

(二)

中央文化访问团赴内蒙古访问

🌻🌻🌻🌻🌻🌻🌻🌻🌻🌻🌻🌻🌻🌻


  1961年7月末,应时任内蒙古政府主席乌兰夫的邀请,中央组织部分文化名人组成文化访问团,赴内蒙古进行文化访问。

       访问团历时一个多月,行程数千里,造访赤峰红山,穿越呼伦贝尔草原,跨过摩尔根河,行走在牙克什小道,又东下大兴安岭林海,游览了扎兰屯。在凭吊了昭君墓后,又泛舟莫里郎湖,塞上风光一览无余。

        访问团前期由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任团长。8月13日,徐平羽有要事回京,团长由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代任,副团长由中国作协副主席老舍担任。

       访问团在访问完赤峰后,于9月1日晚回京休整三日,5日征求访问团成员意见,一致同意赴西部继续进行访问,因林风眠、谢稚柳二位画家前两年已经去过西部,所以就没参加第二个行程,自北京直接回到了上海。

        9月23日,访问团访问内蒙古全程结束。

🌻🌻🌻🌻🌻🌻🌻🌻🌻🌻🌻🌻🌻🌻

(三)

赤峰喜迎中央文化访问团

🌻🌻🌻🌻🌻🌻🌻🌻🌻🌻🌻🌻🌻🌻


  访问团于1961年8月25日抵达赤峰,昭乌达盟(现赤峰市)委第一书记雷代夫,盟长乌力更等领导到火车站相迎。

        晚8时,盟委举行专场文艺演出,欢迎访问团的到来。这次演出,留给叶圣陶和老舍印象最深的是本地京剧老生女演员孟幼东,她在京剧《坐宫》里扮演的杨四郎,形神俱佳,用老舍的话说:“其唱苍老有韵味,颇为难得。”


         26日—29日,访问团驱车先后到赤峰县(现松山区)“五三”公社,位于翁牛特旗境内的红山水库和平庄西露天煤矿参观。在“五三”农中,老舍以他特有的平白语言方式作诗:

参观农业中学

      丘原昔岁苦黄沙,跃进春风开百花。

      坡上林园坡下菜,课余学子摘甜瓜。

      菜圃桃园亦课堂,田间辛苦乐亲尝。

      今朝争做全能子,裕国图强来日长。

      辟土开荒意气雄,十年种树孕春风。

      果然天下无难事,花果山前苹果红。

      学农学圃好青年,劳动钻研文武全。

      菜美瓜香欣自给,江南即在赤峰前。

       这首诗通俗易懂,铿锵上口,深受广大师生喜爱。至今尚贴在松山区职教中心(原“五三”农中)会议室墙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农中人不断奋进。


         在红山水库,叶圣陶触景生情,吟七言绝句,咏红山水库

其一云

大堤横截老哈河,

扼要宏图洵可歌。

自此辽河灾患绝,

更新沾润灌区多。

其二云

登堤满眼好秋光,

如镜晴湖波不扬。

一旦洪流冲泄下,

库容二十亿公方。

其三云

经营各族齐输力,

才阅三年伟绩成。

多少劳模先进者,

治河能手尽新生。

其四云

三门峡畔三门市,

红山库边红山区。

一样工兴成市镇,

安知先日是荒墟。

        这当中还有一个小插曲,据叶老回忆:这四首诗,《昭乌达报》原本计划在访问团考察期间见报,但报社总编在我们临走前一天突然告知,红山水库的建设上级要求严格保密,涉及水库的文字一律不得公开见报。所以诗作若干年后才得以公开发表。


  30日,访问团参观了毛织厂和制药厂。叶老对这个以制作地毯为主的毛织厂看得很仔细。这个企业产品以前主要出口英国,1960年后向苏联大幅度输出,当时有职工530人之多,出口量达1万多平方公尺。

         地毯的设计和制作艺术性很强,也触动了叶老的创作神经。回京后,他以《菩萨蛮》词牌填了一首词~赤峰毛织厂观织地毯

       云垂经线明珠色,彩毛巧系轻轻割。出手似无心,功夫个个深。

       加修操巨剪,修得图纹显。望若水波平,细观镂刻精。



  31日,晨8点访问团往观文物馆。

        叶老日记记载:陈列之品不多,诸橱挤于一大间中。昭盟地区之古文化遗存不少,梁思成之弟(已故)曾来勘察,近年间裴文中亦来过,公社开渠翻地,时有所获。石器时代铜器时代之遗物都有。辽之上都中都均在昭盟,故契丹之遗物颇多。其瓷器可注意者,盆碗内面底部皆有三四个乃至一圈无釉小瘢点。可以想见烧制时,盖倒覆入窑,垫以三四小撮或一圈泥土,烧成后将泥土铲去者,又陈有金之瓷器。据老舍云,金瓷甚罕见,又云不知何据而断为金瓷也,观一小时许而出。



林风眠在红山作画,后排扶椅者为女歌唱家
余淑岩,右为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傅智勇

        然后去红山脚下鱼池(现红山公园)“露轩”憩坐品茗。陪同的罗进副盟长嘱大师们留字画以记之,于是便有了现代著名画家林风眠的绘红山之景;著名书画家谢稚柳的写生花卉之佳话。


林风眠绘红山风景


谢稚柳在赤峰作画

老舍诗作原手迹

      老舍赤峰行的千古绝唱《游赤峰之红山公园》就是此时诞生的。

塞上红山映碧池,茅亭望断柳丝丝,

临风莫问秋消息,雁不思归花落迟。

       诗的后记是这样的:一九六一年初秋,亲游红山新辟鱼池。峰红水碧,远望绿树千行,风光不让江南,雁当乐此不思归矣!老舍于赤峰。

       这首诗的形成还有一花絮。据现场市文化馆馆员傅智勇回忆:老舍这首诗第四句原来写的是“雁不南飞花冷时”,回到宾馆后重新眷写,公开发表,才改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雁不思归花落迟”。

       无独有偶,叶圣陶亦赋诗一首,但他很谦虚,诗前语是这样写的:……老舍率成七绝一首,余无可写,即为记事诗一首,凑以梁思成吃茶。

林老挥毫写山貌,谢公妙绘吊钟花。

舍予诗就不思索,梁老凭阑闲吃茶。

🌱🌱🌱🌱🌱🌱🌱🌱🌱🌱🌱🌱🌱🌱

       注:叶圣陶记事诗里提到的林老即林风眠;谢公即谢稚柳;舍予即老舍,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梁老即现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清末改革家梁启超之子。


前排左起第二人(持手杖者)为老舍先生,
右起第二位为梁思成先生。

        红山抒怀后回到宾馆,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座谈结束后,中央文化访问团与参加座谈的地方文化界人士合影留念。


  应昭乌达盟宾馆之请求,叶圣陶为宾馆赋诗一首并亲笔书写。

楼观三面山,山色翠深浅。

室坐几窗净,旅怀悠然远。

殷勤意无尽,客至如到家。

多谢诸青年,愿祝惜春华。


  9月1日晚,中央文化访问团满载着赤峰各族人民深情厚谊,乘火车返回京都。

        这么多国宝级文化大师,在这个当时还属于塞外小城的赤峰,访问了整整一周。

        赤峰的大好河山和欣欣向荣的风貌,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吟诗、作画、泼墨挥毫……给赤峰留下了一笔艺术价值难以估算的宝贵文化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