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上将宣称:这3个人的出现,令西方各国再不敢轻易挑衅中国

 春天书屋 2023-05-15 发布于黑龙江


“中国人不行!”

“你说那群东亚病夫?”

“哈哈哈,就算给他们一百年,那群穷酸的华夏人也造不出来这些大家伙!”

中国鞍山驱逐舰

讥讽、嘲弄与看不起,这些声音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就从未断绝过,华夏曾经辉煌的一切,都在强盗们的大炮中,化为乌有,即使我们艰难地站起来了,却依旧未能赢得该有的尊重,因为我们落后、贫穷,这就是原罪。

可是就有这样一群人,在革命先烈们奋力拉起了华夏这艘沉船之时,不计个人得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疯狂修补这艘四处破烂不堪的巨舰,他们为它添加了炮台,为它插上了通往天际的翅膀,为它打造了无敌护卫队……

望着在辽阔海域上飞驰的巨舰,人群里深藏功与名的身影中,有三个显得尤为高大与耀眼。

美国某上将更是做出惊人评价:这三个人的出现,使得美西方国家再也不敢轻易挑衅中国。

钱学森

那么这三个人是谁?他们究竟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第一位是钱学森。

人造卫星,是一颗曾让吃不饱穿不暖的中国人,无法触及的遥远星星,却在1970年成功升空了,那是中国人自主研制的东方红1号卫星,从那时起,中国人与神秘的太空,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光荏苒五十多年,中国的航天航空技术发展迅速,进步之大,令人万分感慨,而这一切的成就,都要从那个在1955年放下过去的一切,冲破艰难险阻回到华夏大地的少年开始讲起。

1911年12月11日,这个几十年后为世界所瞩目的科学家钱学森在上海发出了第一声嘹亮的啼哭,他明亮的眼睛里,映出了一个温柔似水的身影和一位带着书卷气味的男人。

钱学森一岁时和父亲合影

男人的名字叫钱均夫,是当时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女人的名字叫章兰娟,同样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之下,钱学森很早就树立远大的志向,怀揣一颗滚烫的爱国之心。

就像他曾经所说的:“我要做一只遨游太空的大鹏鸟,绝不做安于一隅的小麻雀。”

聪慧又坚韧的他,每日专注学习,18岁时就成功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并选择进入机械工程学院学习,是周围人口中的学霸。

1934年这位令众人称赞的学霸,赫然出现在了清华大学第二届公费赴美留学生的名单中,带着家人的担忧与他人的艳羡,钱学森踏上了赴美进修的道路。

西奥多·冯·卡门

他先是进入麻省理工大学学习,仅仅一年就在这所饱受盛誉的世界名校,取得了飞机机械工程硕士学位,随后又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拜入了当时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专家冯·卡门教授门下。

这位享誉世界的教授,被称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更是数学与航天航空等技术领域,当之无愧的开拓者。

凭借着自己的刻苦钻研与聪慧,钱学森很快在老师的指导下,在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研究领域做出了成绩,同时也对火箭技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1939年顺利取得了航空与数学的双料博士学位。

1945年,钱学森(中)同导师冯·卡门访问德国

冯·卡门被这来自东方的年轻人深深打动,他身上有着与众不同的智慧和意志,也正是因为如此,后来在冯·卡门的推荐下,钱学森成为了麻省理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

二战爆发后,这个闪闪发光的中国青年很快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关注,被五角大楼聘为军方科学顾问。钱学森从此卷入美国政局,参与各项美国绝密科技的研究,不久便成为了美国最顶尖的火箭专家。

这是荣誉,也是祸根。

1949年10月1日,大洋彼岸的新中国宣告成立。这一消息在一直以报效国家为理想的钱学森心中,掀起了一阵惊涛骇浪,久久不能平静。

1960年钱学森(左一)视察探空火箭发射情况

他当即收拾行李准备回国,但无奈事不遂人愿。

听说钱学森要回国,美国坐不住了,移民局当即以莫须有的罪名对钱学森进行了抓捕,这位为平定战争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被囚禁在了洛杉矶以南特米诺岛上的拘留所中。

钱学森掌握的知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钱学森超凡的智慧和极大的潜力。

“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这是当时美国海军部副部长对钱学森的评价。

虽然后来钱学森得到保释,但他还是在美国凭着信念熬过了被特工监视的五年,才在中国的积极争取下乘上了回国的轮船。

钱学森

后来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

1956年,国防第五研究院在北京成立;四年后东风一号发射成功,这是我国第一枚导弹;1970年,宇宙深处唱响了第一声“东方红”……这些历史性成就的背后,都镌刻着钱学森的名字。

“我要做一只遨游太空的大鹏鸟,绝不做安于一隅的小麻雀。”这句儿时的戏言,钱学森花了一辈子将它变为现实。

第二位是钱三强。

1913年10月16日,浙江绍兴,一代国学大师钱玄同喜笑颜开,就在今天,他迎来了自己的儿子。

素来“人文甲天下”的绍兴是他的故乡,以笔墨闻名的钱玄同是他的父亲,钱三强似乎应该成为一个出色的文学家,但天才总是特立独行的,他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钱三强

1929年,意气风发的钱三强读到了一篇名为《建国方略》的文章,其作者正是孙中山先生。

满腔热血的钱三强被深深打动,认为国家的出路在于强大的工业,当即萌生了报考上海交通大学(原南洋大学)学习工业的想法。

南洋大学当时是英语教学模式,一直学习法语的钱三强为了提前适应英语教学,决定先念北大的预科班。

在北大自由的环境里,钱三强不仅仅英语能力突飞猛进,他还接触到当时国内最顶尖的物理学教授,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久后九一八事变,日本对羸弱的中国露出了锋利的獠牙,当初看似有理有据的《建国方略》也变成了一纸空文,在时局和风向的急剧变化下,钱三强的思想也变得更加成熟。、

伊雷娜·居里

他敏锐地察觉到发展工业不是中国的答案,基础学科尤其是物理学,才是当时中国最欠缺的地方,因而萌生了弃工转理的想法。

1932年,钱三强成功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当时的清华大学奉行严进严出的理念,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已然证明了钱三强的能力。

在清华的五年时间里,他刻苦求学,深入钻研了物理学知识并养成了极强的动手能力,结实了物理学大家严济慈

五年后在对方的引荐下,钱三强赴法留学并遇见了一生中最大的贵人,居里夫人的女儿伊雷娜·居里。

钱三强夫妇

在伊雷娜·居里和她丈夫约里奥·居里的指导下,钱三强在物理学尤其是核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946年,钱三强和清华同窗何泽慧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两人在巴黎组建了一个团队进行中子照射铀核产生裂变的实验,此后的日子里,两人既是相濡以沫的金童玉女,也是配合默契的科研同伴。

当时科研界关于核裂变的主流观点是,一个重原子核只能发生“两分裂”,不过钱三强显然不是一个屈服于主流和权威的人,经过不断地研究求证,钱三强团队顶着同行的质疑完成了铀核三分裂现象的科学性验证,从此在学术界名声大噪。

钱三强和家人合影

伊雷娜·居里也对这一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越发对这个来自东方的科学家另眼相看。

1948年6月10日,尽管不舍伊雷娜和约里奥,钱三强还是毅然地踏上了回国的征途,他从没忘记自己的初心,弃工转理也好,赴法留学也罢,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日后建设祖国做准备。

回国后的钱三强也曾有过迷茫,他无法像在法国一样一心沉醉于科学研究之中,国内尚且稚嫩的科研环境,需要他这个经验丰富的人做出贡献。

1950年5月,百废俱兴的华夏,成立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一职,也落在钱三强身上。

钱三强

为了研究所在中国尚且贫瘠的科研土壤上生长,钱三强不得不减少用于科研的时间,来招揽培养更多的人才、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

在此期间,钱三强先后网罗到了王淦昌赵忠尧杨承宗等许多业界的顶尖人才,被当代网友称作“最强HR”。

为了给予其他科学家足够的信心,钱三强总是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排到最后,优先支持其他科学家的工作。与此同时,面对西方的核威胁,钱三强又挑起了中国核武器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

他凭借自己出色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对核武器的研发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和分工,把有限的科研条件和人才发挥出了最大的作用。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

在写给老师伊雷娜·居里的信中,钱三强说自己有时候也会为自己无法回到科研状态感到忧虑,但新中国的建设需要有人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样朴素的情感,钱三强从一个优秀的科学家转变成为了一个深谋远虑的科研领导者。

1964年,一声响亮的爆炸声,在辽阔苍茫的罗布泊地区响起,蘑菇云升空的那刻,世界都将目光聚焦在了东方,那个曾经被他们嘲弄的国家,竟然也有了原子弹。而两年后,中国的氢弹试爆也成功了,中国向世界再次发出了怒吼。

中国核突破的背后,离不开邓稼先这样优秀的科研人员,更离不开钱三强这样甘愿奉献、统筹指挥的科技领导人!

黄旭华

第三位是黄旭华。

1988年的南海,海风卷起一层层海浪,没有人会想到这汹涌的海浪之下,还有着一艘核动力潜水艇,更没人能想到在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危险的潜艇中,有位白发老翁在大笑吟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这艘核动力潜艇便是长征一号核潜艇,这个老翁便是这艘核潜艇的总设计师黄旭华

1924年2月24日,黄旭华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中医世家,在父母看来,儿子以后应该会继承自己的衣钵,成为黄家又一位悬壶济世的医师。

尚且年幼的黄旭华并未多说什么,对未来充满了各种天马行空的幻想。直到中学时,和当时很多的爱国青年一样,战争的硝烟改变了他的思想,黄旭华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强大的武力才能拯救中国,只有先进的科技才能改变中国!

黄旭华

也正是这一阶段,黄旭华将曾经的名字“黄绍强”改为了如今的旭华,他希望并且相信中国一定能像太阳一样再次从东方升起。

1945年,怀揣梦想的黄旭华,顺利考入了国立交通大学,进入造船系学习,并在大学毕业后,就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

1958年,在潜艇制造业摸爬滚打多年的黄旭华接到了中央的调令,想让他加入核潜艇研究的团队。

黄旭华知道这是一个特殊的项目,它涉及到国家的最高机密,一旦加入就意味着可能得一辈子隐姓埋名,甚至最亲密的家人都无法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正是他一直渴求的报效祖国的机会。

黄旭华

当时的核潜艇技术在国际上也是尖端科技,仅有四个国家拥有独立制造核潜艇的能力,保密级别很高,正因如此,我国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只能靠自己摸索。

黄旭华带领团队在国外各种学术期刊上寻找相关资料,最终也只有关于核潜艇外部轮廓有些许模糊的图片可以参考,可对于内部设置还是一无所知。

基于潜艇已有的外部轮廓,黄旭华根据大学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时积累的大量经验对潜艇的内部结构进行猜想和推理,再通过反复的实验去检验和改善这些推理。

经过无数次的推理与实验后,黄旭华团队最终敲定了一版核潜艇内部结构的设计图。凑巧的是,黄旭华得出设计图纸不久,他的朋友便从国外带来了一个核潜艇的模型。

中国核潜艇

黄旭华团队赶忙将核潜艇模型拆开与推理出的设计图进行对比,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与科研团队的设计图基本一致,这也加强了大家对核潜艇设计的信心。

再之后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1988年核潜艇试潜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核潜艇技术的国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这一切的背后,是黄旭华和整个科研团队三十年的青春,他们居功至伟!

结语

中华民族如今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钱学森,离不开钱三强,离不开黄旭华,更离不开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为祖国繁荣昌盛而默默奉献的人。

他们之中,有的人姓名被撰写于史书上,有的人音容被遗忘在深山中,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能担得起英雄二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