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大剧院的红木吊顶是怎样“失而复得”的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5-15 发布于北京

2005年下半年,国家大剧院公共大厅的装修陆续展开,其中,屋面红木吊顶的设计方案已有,但还未安装。对于安德鲁的现代装修风格,当时存在着一些争论,不少人主张要突出中国民族风格尽量增加中国文化元素,多体现中国文化特征。这种观点也反映在了领导小组。

9月2日,大剧院建设领导小组在施工现场召开会议。在听取万嗣铨关于大剧院内部装修设计方案的汇报后,一些领导同志提出了有关民族风格的问题。

万嗣铨做汇报

左起:我、万嗣铨、赵维绥、王铁宏

在公共大厅,领导们看到头顶上壳体钢结构整齐的、带有律动感的几何线条都赞不绝口,有些领导同志就提出这种效果非常好,不用再安装红木吊顶了,还可以省钱

从公共大厅南侧楼梯

“管窥”壳体钢结构

作为领导小组第二任组长的刘淇书记对此很慎重,他要求我们要专门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再做决定

按此要求,业主委员会集中用了一个月时间,先后四次组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中国建筑学会、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的院长、教授、专家对大剧院公共大厅的装修方案,包括吊顶装修做法进行座谈讨论。

参加第一次讨论会的有著名室内设计专家、原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常沙娜,清华美院院长李当歧,副院长郑曙旸、赵萌、包林等7位专家参加第二次讨论会的有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副院长范迪安、中央美院设计学院院长王敏、中央美院建筑学院教授张绮曼等8位专家参加第三次讨论会的有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秘书长房箴、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会长饶良修、北京建筑装饰协会彭纪俊等6位专家参加第四次讨论会的有著名室内设计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炜钰,清华美院环境艺术设计所教授窦聘初、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李书才等5专家

讨论会由万嗣铨主持,我和周庆琳及北京建院大剧院项目设计负责人张秀国、总承包装修设计人员参加会议。我们向与会专家详细介绍了大剧院装修设计情况,播放了反映装修效果的虚拟现实数码印象模型,并组织专家实地察看了工程进展和装修样板情况。与会专家本着对大剧院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研究,充分讨论,畅所欲言,气氛热烈。

关于装修风格问题。专家们普遍认为,大剧院是现代风格的建筑,应从外部造型到内部装修都体现出现代风格,如果外部造型是现代风格,而内部装修是民族风格,内外不统一,反而显得不伦不类。常沙娜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她说,应完全体现安德鲁的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安德鲁的设计理念,要现代就现代到底,保持内外风格一致,这样才能体现出建筑的完整性。安德鲁的设计很严谨、缜密,整体性很强,逻辑贯通,一气呵成,实在不好修改,加任何一个东西都会显得多余,减任何一个东西也会显得不足。建议内部装修不要修修补补,采用民族形式更显得滑稽,就像穿西服戴瓜皮帽一样。主持了人大会堂1999年大修中几个主要厅堂改造工程的设计负责人王炜钰也持相同观点。很多专家都认为,从现状看,大剧院的外部造型很大胆、很现代,而内部装修却不够大胆,不够现代,显得缩手缩脚。应鼓励安德鲁大胆些,把现代风格贯穿到底。不要为追求所谓民族风格而去硬贴符号,显得牵强附会。

关于红木吊顶问题。绝大多数专家都赞成要吊顶,理由是:第一,大剧院不同于机场、体育馆、厂房,是艺术殿堂,应有艺术美感和高雅气质。第二,吊顶构成公共大厅的统一背景和主色调,如果不要吊顶,公共大厅就会显得很零乱,吊顶的红色构成了大剧院的主色调,红是中国红,体现了中国特色,也能与天安门相呼应。另外,吊顶的红色是暖色调,让人比较舒服,而钢结构的底色是黑色,令人感到压抑。第三,现在公共大厅的地面、墙面都没做装修,显得灰头土脸,相比之下公共大厅的钢结构则显得很整齐、有韵律感,但等到公共大厅的装修做完了,钢结构反而会显得乱而粗糙。第四,如果不要吊顶,则钢结构及底层的吸层都需重新处理,如打磨、喷漆,不仅费工、费时,而且吸层的处理会很麻烦,日常的清洁也不好做。

公共大厅壳体钢结构

专家们还对公共大厅金属网、栏杆挡板、大铜门等做法提出了意见、建议。

会后,我将讨论情况归纳整理,给刘淇写了一份报告。刘淇阅后表示,要充分尊重专家意见。

我们把这些意见转达给了安德鲁,并和他就如何做好装修设计做了进一步探讨。安德鲁衷心感谢中国专家对他的关心和帮助,他表示这些意见很多都具有建设性,他会认真考虑并进一步修改设计。

大剧院公共大厅的红木吊顶就这样保留了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