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古玉精品100件(2)

 森林一叶 2023-05-15 发布于湖北
历代古玉精品100件(2)
历代古玉精品100件(2)

005

名称:玉琮

年代:良渚文化

规格:高7.2cm

收藏者:南京博物院

良渚文化玉器与红山文化玉器的最大区别之处就在于两者的器型多有不同。良渚文化多为琮、璧、钺等大量玉礼器,而红山文化玉器中多以动物造型的玉器出现,这主要是两者的发源不同所致。良渚文化玉礼器的主要功用就在于早期氏族集团首领(近期对良渚文化研究的最大成果就是对早期国家形态的确定),在祭祀天地祖先时所用,这是氏族集团向国家形式过渡的主要证据。在中国的早期典籍中就有“国之大事,在祀在兵”的记载,究竟把祭祀作为国家大事的传统是否直接从良渚文化传承而来,良渚文化对夏商文化有多大的影响,这也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此件玉踪可贵之处在于它的纹饰。良渚文化玉琮研究在近20年间,文章不断,观点日新。从早期的玉腕饰到现在的公认的结论,经过了多次的发展,越来越客观精确。良渚文化玉器中普遍出现的神人兽面纹饰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却是少见论断,窃以为完整的羽冠神人兽面纹饰,如出现在玉钺和D形饰(或称半月开璜)为最完整的神人兽面纹,极有可能是早期的形式,而大批出现在玉三叉形饰和玉踪上的神人兽面纹是它的简化形式,而且这种简化也有各种形式存在。该件玉踪是江苏境内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中神人兽面纹最美者。

相比较而言,这种纹饰对羽冠神人兽面纹的简化还不是很严重,纹饰以四角为中轴线,两面对称组合而成,又分上下两部分,上为眉眼,下为唇鼻,上下栏浅浮雕部分用交错的细阴线刻划,这种细阴线密度极高,最密处每毫米内有二三道阴线,这些阴线的排列看似杂乱无章,实际上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往往3~4道一组与组之间扭曲交错,而且既有流畅的砣作成的,也有略带弯曲的似乎刻成的,有毛道现象。此琮上的的细阴线则与前者相似,精心砣制而成。

神人兽面纹的眼形也自数种,有的是双圈眼,有的足单圈眼两侧加短细直线,还有就是这种双圈眼目外圈两侧带有短细直线的眼形。良渚文化多节&玉琮中常见兽面纹的眼形是上述第二种。

玉琮是“六器”之一,大量发现在祭祀遗址和殡葬品中,所以说它的功能之一尚能标明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历代古玉精品100件(2)
历代古玉精品100件(2)

006

名称:玉钺

年代:良渚文化

玉钺青白色,满布褐色斑纹,略呈风字形,顶端有磨损痕迹,上缘有一小孔,是用以捆柄的。有所不同的是,在发现玉钺的尸身同侧,又发现了玉钺的端饰和冠饰,亦以相同玉质制作,估计经过数干年以后,木柄已腐烂,由此我们已经可以了解到良渚文化玉钺的形制和用途。

与相同类型的玉钺相比,此件最大,除打磨光亮外,绞饰亦引人注目。两面的上角是一羽冠神人兽面纹像,上方是硕大的羽冠,外部似皇冠型,以略呈放射状的阴线表示羽毛,神人面部为倒梯形,双圈眼两侧带有小直线,阴刻鼻部,口齿为栅栏状,胸下为一兽面,大身,大口,牙齿用上下倒错的三角形表示。神人双手叉腰正在兽面的耳部,尖尖的兽形足,细部用回纹作饰。这种羽冠神人兽面纹饰已公认为良渚先民的族徽,也是他们的“图腾”。我们知道,原始宗教的初期是对风、云、雷、电、山川、林泽的自然崇拜,神格化的原始崇拜已然有所进步,玉钺上出现的这种图案,实际上也是对原始宗教的记录,是不可多得的史前研究资料。在下角尚有小鸟形图案,尖麽、圆形身,非常具有抽象形。

两种纹饰的碾刻都采用了费工的减地阳纹或者说是浅浮雕的技法。从效果看,当是使用了砣具,这种说法已经被研究者所公认,但对砣具的形式还不了解,曾有专家作过一些推测,但还不能完全使人信服,因此这个问题还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可以从现有的良者文化玉器上作一推论,即羽冠神人兽面纹和小鸟纹结合在一起的玉器是良渚文化中最高等级的玉器,与此玉钺同墓出土一件“玉踪王”,高8.8cm,射径17.1~17.6cm,孔径4.9cm、重6.5公斤,其四面正中亦是羽冠神人兽面纹,以四棱为中心的兽面绞两侧各有一只小鸟纹,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还想说明的一点就是:玉钺作为礼品与玉琮、玉璧等有所不同,玉钺是仪杖用器,在首领战巡、祭祀等重大场合所用的,使用方式有别。

历代古玉精品100件(2)
历代古玉精品100件(2)

007

名称:玉带钩

年代:良渚文化

玉带钩正视为D形,也曾被称为半月形、璜形,左侧对钻圆孔,稍加打磨,右侧为钩。早期良渚文化镂空技术一般是先钻孔,然后用线锯加工成各种形状,如江苏武进寺墩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玉觽,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加工方法的先后步骤。此玉带钩的钩表部分则是由底边开始用线锯加解玉砂和水加工而成。良渚文化工器加工的解玉砂在江苏境内伴玉壁已有出土,因此这种加工方法是不成问题的,而且钩内侧可以看到一道道的线锯痕迹。钩的上面光素,碾出规则的内凹槽,中心最深,这种碾压技术和北方红山文化玉器上的随形碾压是相同的,玉色灰白,有大面积的褐黄色斑块,为入土年深所形成,自然可爱。

在此之前,一般研究都认为带钩的出现是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吸收北方鲜卑人的衣饰所来,所以带钩另有犀鼠等称谓,而且从总体上来说以铜带钩为多,良渚文化玉带钩的发现不仅改变了这种看法,把玉带钩的起始时间提前了2000多年,而且为研究新石器时代的服饰和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那时的人以何为衣,但可推断,良者文化的社会发达程度要比我们现在所想象的要好。

迄今为止,这种玉带钩的发现少之又少,虽然是光素的,不似玉琮、玉钺上有着精美的纹饰,但联系墓主的随葬品多寡、级别高低可以看出,这种貌似简单的腰间饰物和其他玉器一样是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再加上雅拙的造型、优美的线条,很值得重视。

历代古玉精品100件(2)
历代古玉精品100件(2)

008

名称:玉冠状饰

年代:良渚文化

色泽浅黄,有灰斑,外廓如冠状,上顶突出,两肩微上翘,下弧收,底边磨薄巨穿5个小孔,正反两面纹饰柜同,使用镂空和阴刻两种方法表现羽冠神人兽面纹。细部则是虚实结合,中间是一个大的兽面,两个镂空的大圆眼,鼻翼和囗部镂空成半月形和三角形,大獠牙,双足蹲踞着地,在两翼又有细刻的羽冠神人侧面像,这是良者文化玉器中唯一能见到的侧面像。有人又认为是有意识的将整个面部一分为二,一边一半,但不知是何道理。

在浙江反山、瑶山良渚文化玉器出土之前,在江苏出土有光素无纹的冠状饰,一度曾归于江淮原始文化的范畴,上海福泉山出士的兽面纹玉冠饰就已经说明这种冠形饰是带有自身特征的饰物。反山、瑶山出土的同类器有10多件,各有不同之处,在外形上,有的扁平,有的二面微凸;有的上端平直,而中间内凹,在凹中的冠脊又有特点。在纹饰上,有的是浅浮雕(亦即减地阳纹),兽面纹布满正面;有的正中偏下是浅浮雕兽面纹,而在两上角又刻有神鸟纹。几乎所有这些寇状饰都是墓中出土的,而且都是在头骨部位,有的还可在其下方发现朱砂和可镶嵌的小玉粒,可以肯定这些是研究良渚先民冠饰的第一手重要资料。此外,如果说良渚文化尚不是建立在初级国家形式之上,那么,彼时已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统治阶层是可以明确的。冠饰历来是身份和地位最重要的标志,在本世纪尚存在的一些原始部溶中,首领最显著的标志有冠饰和权杖,其寇饰多以羽毛装饰,而良渚文化出工的冠饰最好的是精美的玉器。这些玉器上的纹饰又是已被公认为神彻的羽冠神人兽面纹和神秘的鸟纹,以此立论,大致还是吃得住脚的。

对比而言,此件冠状饰在司类器物中,就造型、镂空技法、虚实结合的手法而言,无疑是最好的,尤其是镂空技法的熟练使用,使之更富艺术效果,就此而言,新石器时代玉器几无出其右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