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韵梅,中国第一个女留学生

 泊木沐 2023-05-15 发布于辽宁

金韵梅(1864~1934),又译名金雅梅、金雅妹,是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医学家、教育家、营养师,天津北洋女医学堂创办人。

金韵梅

金韵梅也是浙江省第一位女留学生,第一位女大学毕业生。

1864年,金韵梅出生于浙江宁波,在她两岁时,父母死于霍乱(父亲金定元是长老会的牧师),美国传教士麦嘉谛夫妇(金定元的好友)收养了她。

在日求学,定居美国

1872年,随养父母赴日本旅居,这样一算,她赴日留学的起始时间,比1904年东渡日本的秋瑾还要早几十年。

不久后,跟随麦嘉谛夫妇回到美国纽约定居,并在那里读了中学。

麦嘉谛夫妇

到美国后,麦嘉谛原计划叫金韵梅学习工商管理专业,认为清政府太穷,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而清政府又缺少经济管理人才,她回国后可以大显身手,干一番事业。另一个想法是叫她学师范,今后当个教师,她在教会读书时做过小老师,具有良好的教师资质,对一个姑娘来说是一份比较稳当的工作。当麦嘉谛让金韵梅选择时,一向听从麦嘉缔的金雅妹居然全不考虑,提出要学医,她含着泪说:“我父母因瘟疫生病,不到30岁抛下我离开人间。这在中国时常发生,不少人由此死亡,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贫穷,二是缺医少药。”

1882年左右,金韵梅成功考入纽约医院附属女子医科大学,成为了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个女留学生。

毕业时期的金韵梅

1885年,金韵梅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最早毕业于美国的中国女学生。毕业后,她先后在数家美国医院工作,并在纽约《医学周刊》杂志发表学术报告《显微照相技术的研究》,获得同行的称赞。

1887年,金韵梅以优秀成绩研究生毕业,美国纽约《医学杂志》发表了她名为《显微镜照相机能的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一发表,立即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强烈反响,被视为医疗设备与病理结合的论文,普遍认为这篇论文的水平已经达到资深教授的水平,但它的作者竟是一位只有24岁的中国姑娘。

学以致用,报效祖国

1888年,金韵梅决定回国报效祖国。但这一选择立即遭到麦嘉谛夫妇的强烈反对,认为金韵梅在美国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金雅妹的回答是,我作出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冲动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慎重的考虑。

一位美国记者对此评论:因为金韵梅身上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她必须回到祖国,与她的同胞去交流融合。再说她是学医的,这点她比谁都清楚,比谁都更具有内在的力量。金韵梅要回国的消息不胫而走,美国多家医院和医疗科研单位纷纷前来邀请挽留,并开出相当丰厚的待遇条件,都无法阻挡金韵梅回国的决心。

1888年,金韵梅回国后,在厦门、广州、上海、成都等地开设私人诊所。

不过,当时国内药品相当紧缺,有医无药对一名有事业心的医生来说是最大的苦恼,后来,金韵梅在回忆成都这段日子时只用了两个字“煎熬”。金韵梅讨厌与社会各层名流应酬,但又觉得非常无奈,因为药品需要官方提供。

后来,金韵梅收到美国同行的邀请书,认为自己是应该回美国一趟了,去探望已经年迈的麦嘉缔夫妇,同时了解一下国际医学界最新动态,订购一批医疗器材和药品带回祖国。

离异子亡,多难家庭

1894年,她和一位葡萄牙裔音乐家、语言学家结婚,婚后两人在夏威夷生活了一段时间,育有一子。但是两人的感情生活只维持了10年,便于1904年离异,孩子则不幸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战场。

袁起袁灭,劳于天津

1907年,金韵梅在天津北洋女子医院任院长,并亲自为学生讲授治疗学和药理学等多种医学课程。

但是开学校需要大量资金,她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袁世凯那边,她也没有把握能说服,该怎么办呢?忽然,她脑海中灵光一现,立刻提笔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一封信请求支援。不久后,袁世凯收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的一封信,寄件人就是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罗斯福在信中着重提到,希望袁世凯能为一名女士提供帮助。看过信后,袁世凯欣然同意。

北洋女医学堂的护士

1908年8月,由直隶总督袁世凯拨银2万两,金韵梅在天津东门外水阁大街创办了一所公立护士学校,亲任校长,始称天津公立女医局附设女医学堂,(亦称北洋女医学堂、长芦女医学堂),开近代中国公立护理教育之先河。在北洋女医学堂,金韵梅聘请的“看护教习”钟茂芳,将《牛津看护手册》编译为中文教材。4年后,金韵梅带着毕业生白秀兰一同赴美,后者已经被霍普金斯大学医学系录取。

金韵梅对于天津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良多,涉足的领域很广,比如筹办红十字会、管理育婴所等等。

后来,袁世凯去世后,学堂停办。

在美工作、专攻营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金韵梅回到美国,在美国农业部负责研究大豆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那时,美国人口激增,食品尤其是肉类食品短缺,无法满足人们对蛋白质的需要,急需找到适合人类消化和吸收的新植物蛋白食品来源。

这时,金韵梅将中国传统的豆腐和酱油等豆类制品向美国公众推荐,说只要多摄入这些豆类制品,就可以弥补蛋白质的不足。她说:“豆腐和酱油等豆制品是最佳的肉类蛋白替代品,而且,生产大豆所耗费的资源很少。在历史上,豆制品曾对支撑中国这个古老农业大国的人口繁衍起了重大作用。”

1917年,受美国政府委派,50岁出头的金韵梅专门回到中国,研究豆制品的制作工艺。那时,她已经是美国知名营养师。

“美国人不知道怎么利用大豆,”金韵梅出发前告诉记者。“必须要让它美味可口,否则人们就不会接受它。”在中国经过一番实地学习之后,金韵梅回到了美国。美国农业部给了她一间实验室,让她在那里以中国的传统方法将大豆制作成豆腐。她的一些化学家同事将她制作好的豆腐带回家,吃饭的时候,这些同事甚至分不出菜碟中哪块是鱼肉、猪肉,哪块是豆腐。从此,豆腐等大豆制品在美国得到了重视并广受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金韵梅身高不足五英尺(1.52米),体重未及100磅(45.35公斤),从不穿洋装,只身着鲜艳的丝绸大褂。

定居北京,发挥余热

1916年,金韵梅因身体等原因辞职,定居北京,金韵梅在北京继续从事医疗卫生知识的传播和教育工作,积极参加慈善公益活动,把自己开诊所时留下的各种医疗器材捐献给各家医院。

晚年的金韵梅爱好美食,她家的晚餐“久负盛名”,尤其是菊花汤,更是令人赞不绝口。这种汤是她当着客人的面用小木炭炉子煮的”。如味道纯正的鸡、香气四溢的涮羊肉、北京烤鸭、炖得烂熟的老汁羊肉等等。金韵梅买各式各样东西和食材回家,炮制出各式美食。她甚至从天津买来咸虾、咸鱼,用糖色、葡萄和杏仁干炖,再配上“颜色鲜红”的绍兴米酒。

金韵梅还特别喜欢戏剧,她常常请北京街头的流浪艺人到家里演戏。不过这位从小受外国教育的老太太对于唱词过多的戏听不太明白,所以比较喜欢听道白多一点的剧目。有贵客到访时,她还会请人来演皮影戏。

1934年3月,金韵梅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70岁。遵照她的遗嘱,把她全部的积蓄和财产捐赠给国家医疗事业。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

尽管金韵梅和袁世凯有着深厚的渊源,政治上趋于“保守”,但金韵梅一直没有加入美国籍,是一名为中国摇旗呐喊的爱国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