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端午节你所不知道的冷知识

 天下文学文摘报 2023-05-15 发布于内蒙古

“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洒白糖;雄黄酒,身体壮;划龙舟,喜洋洋。”2020625日,农历五月初五,又迎来一年一度的端午时节,端午节作为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之一,发展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端午”二字最早出现于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艺文类聚》中注解道:“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端”是“开端”、“初”的意思,“五”则和“午”相通。“午”字,属十二地支,农历用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以此类推,五月则为午,所以五月也称午月,端午节也有“重五节”、“重午节”等别称。

端午节的别称数目是所有传统节日中最多的,多达20多个,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艾节、莒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等等五花八门的别称,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端午起源版本多: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版本众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的说法。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曾做过“三闾大夫”,相当于当时的贵族总管,他主张联齐抗秦,提倡举贤授能,富国强兵,然而当时的楚怀王没有主见,时而抗秦,时而联秦,屈原的主张也受到楚国保守势力的反对,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流放到沅、湘流域(今湖南)。当屈原听到楚国都城郢都被秦军攻陷后,悲痛欲绝,于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抱死自沉汨罗江而死,后人哀悼他忧国怀君、九死不悔的情怀,用龙舟竞渡来救他,用粽子来祭他,以表达对他的怀念。

除了纪念屈原投江的版本,端午节的起源还有夏至说、龙日说、恶日说、勾践说、曹娥说、陈临说、伍子胥说、介子推说、沐浴日说、吉祥鸟说、岩红窝说等10多个版本。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真相,学界在经过多年探讨后,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即端午节俗起源于辟邪说和五月夏至季节的阴阳转换,早在屈原的时代之前,五月就被称为“恶月”“毒月”“死月”,也因此产生了许多相关的禁忌和辟邪措施,例如沐兰汤、饮雄黄、插艾叶、制蒲剑、挂虎饰、龙舟竞渡、采药制药等等措施以辟邪禳灾。《礼记·月令》中也有记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勿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耆欲,定心气。”

「端午快乐」VS「端午安康」:

关于端午节的祝福,有非遗专家说:“不是所有节日都互祝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安康和快乐,本都是传情达意的祝福用语,端午节起源的“屈原投汨罗江,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投曹娥江”中的众多版本里,固然有悲壮的因素的存在,似乎祝安康的说法不无道理。

其实不然,端午节的真正起源本非为纪念某位人物而存在,众多版本中也有不少演绎成份,早在屈原投江版本出现时,民间就有五月初五辟邪、祛毒和祈福的习俗,后来才演变成纪念屈原的日子。古人的诗文中就有不少欢度端午的记载,例如北宋诗人晏殊写端午:“雕盘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唐玄宗在诗中也写道:“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都是欢度端午的显例。

端午节发展至今,也有了更为丰富和宽泛的文化内涵,已经演变成家人团聚,亲朋相会的佳节,因此说“端午快乐”并无不妥,反而强调“端午安康”的则有吹毛求疵,故作高深之嫌,佛教所谓的“着了相”。

(三味)

摘自《通辽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