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教育学博士告诉你,宝宝“不听话”的背后其实有秘密

 云语禅心 2023-05-15 发布于湖北

在日常育儿的过程中,家长可能会遇到一些宝宝“不听话”的情况,常常感觉很头痛:孩子因为好奇心作了很多“探索”,让家长觉得有些无法接受;有些时候给孩子穿了一件新衣服,突然间TA就抓狂了;下雨天,孩子看到小水坑,不顾劝说,“快乐”地就跳进去了……在讲座中,孙暐郡博士指出,这些都是因为宝宝有着独一无二的感觉系统。

文章图片1文章图片2

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感受都是不一样的,那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神奇的大脑,它是因人而异的。这套感觉系统中,每个部分各司其职:我们用眼睛来看、用耳朵去听、用嗅觉来闻……之后,大脑把吸收进去的刺激转化成了我们的想法,转化成了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对于幼儿来说,只有当TA最开始的关乎安全的感觉系统完善之后,更高级的感觉系统的能力才能得已启动,最终形成家长和老师们非常关心的学习能力,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文章图片3

人的大脑是一个整体。其中,脑干是最基础的部分,而其他的边缘系统被称为一个个连接点,更多的是控制情绪,既跟我们的下层脑,即很多身体感受相连接;同时也跟上层脑,也就是前额叶、皮质有关系,而上层脑主要负责的是人的学习思维、注意力、计划等能力。因此,下层身体感受的部分会最终影响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以触觉功能为例,对于粗糙还是光滑、舒服还是疼痛、冷还是热的感受,都是通过我们的触觉系统传入到身体里的,它通常会有两种反应机制。一种叫触觉反应过度,孩子如果存在这类障碍,会存在一些特定的表现,比如说对洗澡的温度特别挑剔、极度挑食、对衣服的布料有严格的要求等。小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如需洗澡,家长需要使用温度计对水温进行测量,因为小婴儿刚出生时,出于对自身的保护,自带了一个天生的侦测器,处于一个触觉高敏的状态。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在经历这个过程。随着家长的养育过程,孩子会慢慢对于外部环境作出适应。时间久了之后,反应程度会慢慢下降,那触觉会变得正常化。可有一些孩子会遗留得很久,甚至到小学都还存在触觉超敏的现象,如在集体环境中会表现出过激的行为等。当底层大脑告诉孩子这个环境很危险的时候,孩子就会出现两个反应:战斗和逃跑。

文章图片4

另一种触觉功能障碍表现为触觉反应不足,与过度反应是相对的。有一些孩子表现为磕碰了没有反应,甚至身上有乌青的时候,也没有和家长说。这样的孩子,很可能存在触觉反应不足的问题,通常很容易发生危险,因为他们对温度、疼痛的感知是不灵敏的,对危险的预判也就不足。触觉反应不足还有一种情况会表现为对触觉的寻求,比如不停往嘴里塞东西、摆弄各种物件、所有的东西都希望去摸一摸等。

触觉与人对于环境的安全感密切相关,那么如何帮助宝宝更好地练习呢?其实,很多触觉活动在家就能做,比如说可以自制触觉箱,用不同质地的食材,如大米、扁豆等混合起来,放进箱子里,让孩子把手插进去,感受这种触觉的刺激。安全感也很高,小孩子也会非常喜欢玩。此外,还可以利用橡皮泥,或者在家里跟孩子做面食,孩子可以揉搓、捏形,感受触觉刺激,还能锻炼手指的灵活度。

除了触觉,其他的基础感觉也可能出现反应过度或不足的情况,同样也可使用对应的方法在家进行有关练习。孙暐郡博士指出,理解感觉与行为的关系,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大脑当中有一个很神奇的器官,叫做镜像神经元。它的意义在于启发我们,孩子会镜像反映家长的表现。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技巧,更有效地与孩子进行沟通。

第一是共情的运用。让孩子听话,共情是最好的方式。那什么是共情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尝试描述孩子的行为和状态。比如这个小孩子,当他把杯子不小心打翻了,这个时候你想要跟TA共情,应该怎么说呢?避免“你怎么又把杯子打翻了啊?”这种呵斥的表达,可以改为更加关注行为和状态本身的表达,如:“哎呀,好担心杯子里的水都洒出来了。”让孩子既能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又能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全靠家长来控制。

第二个方式是赞扬。通常说的这个赞扬是描述性赞扬,发现闪光点的基础上再去跟孩子沟通。这样能产生一种推动力,帮助孩子总是朝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打压孩子,孩子本身可能也觉得挫败,打压会进一步强化TA对自己的负面评价,长远来讲,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家长要记住孩子的正面行为,鼓励孩子保持下去,长此以往就会发现孩子的正面行为越来越多,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记者:姚丽敏

图片由区教育局提供

编辑:陈思宜

校对:耿洁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