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不要对孩子避谈死亡,因为死亡教育可以让孩子更懂得生命的意义

 云语禅心 2023-05-15 发布于湖北

2019年2月24日,台湾前体育名嘴主播傅达仁的家人,公开了傅达仁于在瑞士执行安乐死的最后画面。

86岁的傅达仁,因为罹患胰脏癌晚期痛苦难熬,选择在2018年6月7日下午六时在瑞士执行了安乐死,在家人的陪伴下平静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文章图片1

整个过程约三个小时,7号晚上七点三十七分,傅达仁的妻子正式向外界宣告,傅达仁心跳停止。

文章图片2

当我给孩子读完这段新闻,孩子问我“妈妈,什么是死亡?死后他去哪里了?什么是安乐死?人死是什么感觉?”

我看着孩子,突然意识到,我们的教育中似乎从来没有对孩子做过死亡教育。没人告诉过他们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

01

今年的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表示,很多癌症晚期患者饱受病痛折磨,但家属往往会拒绝接受舒缓治疗,怕被认为是不孝。社会上年轻人自杀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对尊重生命相关教育有一定欠缺。他建议从中小学生开始开展死亡教育,让人们尊重死亡尊重生命。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人们是很忌讳谈论死亡的,尤其是对孩子。

华东师大一份关于死亡教育的调查显示,虽然八成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有关于死亡的客观概念”,但仍有63%的家长表示“难以接受向孩子开展和死亡相关的活动”,有50%的家长认为“生死教育会让孩子觉得恐怖,对他的身心不利”。还有不少家长干脆就对涉及到死亡的问题拒绝回答。

在成人的想法中,对孩子谈论死亡会吓着孩子,甚至有些不太吉利,认为随着孩子长大,他自然而然地就会理解死亡,无需讲解。

所以一旦孩子问到涉及死亡的话题,家长都会把话题岔开或者告诉孩子“他去了另一个世界”、“他变成了一颗星星”……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爷爷去世了,当我为失去亲人而感到悲伤痛哭的时候,大人们只是说“她哪里懂什么是死,她哭可能是吓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人关心我的感受,没有人能理解我对失去亲人的难过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慢慢地自愈。在大人眼里,我只是个什么都不懂,也不必懂的孩子。

白岩松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马东在《奇葩说》里说:如何面对生死这件事,是我们汉文化缺失的一课。

文章图片5

在中国的教育中有两大缺失——性教育和死亡教育,而这两大教育对孩子来说其实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面对死亡教育,家长们总是有意识地回避他,导致孩子对死亡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概念,甚至会漠视生命。

根据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显示,自杀已成为中国18岁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而且低龄化趋势日渐严重。

2018年9月1日上午,洛阳一10岁小男孩就因为暑假作业没做完,让家长签字,家长不签,孩子怕老师批评,就选择了从14楼跳了下来。

广东佛山的邹先生仅仅是和16岁的儿子谈了下学习的事,并没有责骂他。第二天儿子离家出走。被警方发现时,孩子已死亡超过24小时,法医初步鉴定是高空坠亡。

前几年,穿越小说特别火的时候,竟然有孩子想穿越回古代而选择自杀,甚至会故意走在路上希望被车撞。

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南京市少工委对南京市1068名在校小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生命意识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人死了,生命就停止了,不会再活过来”的小学生占60.30%, 27.62%的小学生认为死亡是“在这个世界消散,去了另一个世界”,有10.67%的小学生视死亡为“睡觉、做梦”,甚至有1.87%的小学生认为人能“死而复生”。

死亡教育的缺乏,导致孩子对死亡存在错误的认知和理解。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自残、甚至是自杀,因为他们对生命完全没有敬畏感,在他们心中,死亡就是像童话故事里或者小说中讲的那样,你会换一个地方继续生活,甚至活得更好。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谈孩子知道:生命只有一次,而且它是有限的,是非常珍贵的,你必须好好珍惜。

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认为“死亡是生命最伟大的发明”。他在17岁的时候就接受了死亡教育,明白了生命的意义。20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从那时开始,过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文章图片7

正如哲学家萨瓦特尔所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02

台湾高雄师大教授、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践》一文中指出:儿童在四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1948年,心理学家MariaNagy提出了死亡概念年龄模式

【0-4岁】:在这个年龄阶段,儿童是自我中心主义者,认为死亡是一个可逆的过程或是一种暂时的状态。

【5岁-9岁】:儿童能够接受死亡现象,有的孩子已经认识到了死亡的永久性,但还没有形成对死亡的真正理解。不明白死亡是一种生理现象。

【9岁以后】:这个阶段的孩子对死亡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能认识到死亡是个人的,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

在不同的年龄段,孩子对死亡有不同的自我认知,而家长应该给予的就是正确的引导。目前,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已经非常重视死亡教育:

在美国, 部分地区开设了“自杀防御课程”教育儿童懂得珍惜生命,有效地降低了当地的自杀率。

在英国,2013年,英国就已经有550所幼儿园在做死亡教育。

在日本,死亡教育与人生教育联系在一起。2011年日本东部大地震和海啸事件中,已经显露出了死亡教育的成效。

在德国,实施了“死的准备教育”,并出版了专业教材。

日本死亡教育协会名誉主席阿尔弗斯·迪肯认为:从生到死的过程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主张一个人应该“过一个好生活,有一份好幽默,接受一个好死亡”

03

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开展死亡教育,作为家长,不应该回避,应该意识到死亡教育的重要性,让孩子尽早地认识死亡,了解生命的意义

1、借助资料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可以选择一些讨论死亡话题的绘本、影视剧或者纪录片等。

通过故事来给孩子讲诉死亡,孩子也更容易接受,尤其是年纪偏小的孩子,更容易理解。譬如《爷爷变成了幽灵》。《汤姆的外公去世了》等。

文章图片10

一同观看有关的影片,趁热打铁和孩子聊一聊死亡的话题,影片结合孩子更容易理解死亡。《寻梦环游记》就是一部非常棒的讲述死亡的电影,充满着温情和感动,孩子易接收。

2. 让孩子理解生命

《爸爸去哪儿》中,当夏天看到父母的老年妆,她无比地震惊,接着泣不成声地说:“我不想你们死。”

文章图片11

​让孩子知道万物都有从生到死的过程,植物会从枝繁叶茂到枯萎衰落,动物也会生病死亡,而人也不可避免。

让孩子了解生命从起始到终结并不残忍,这只是让孩子清醒地认识到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要做的就是爱自己,爱家人,爱生命。

3、让孩子有安全意识

孩子需要知道哪些举动行为是危险的,是有可能影响生命安全的。孩子需要知道面对危险的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自救等等。

4、让孩子学会处理悲伤等情绪

让孩子正视自己的悲伤情绪,和孩子共情,倾听孩子的心声。

坦然和孩子分享自己经历过的悲伤难过,并告诉孩子如何从悲伤中振作起来的。提高孩子的承受能力和负面情绪处理能力。

要让孩子知道悲伤,难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台湾的生命教育课程曾帮助孩子构建了生命教育目标体系:认识生命(认识死亡)—关怀生命(尊重生死)—珍惜生命—发展生涯—自我实现。

所以只有正确地认识死亡,才会正确地对待生命,珍惜生命,努力地过好每一天。只有认识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才会让你的生命赋予更重要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