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UST 每天5分钟,了解一本书|《逆龄生长》

 平头哥68 2023-05-15 发布于北京

鱼和稻草人 通向自由的峡谷 2023-01-16 00:00 发表于山东

收录于合集#每天5分钟,了解一本书101个

图片

不知道你怕变老吗?我怕。

进入40岁以后,我一年比一年怕变老。小时候每逢妈妈过生日的时候,我都会绞尽脑汁给妈妈送一些小礼物,以博妈妈开心。但在开心之外,妈妈总会略带忧愁的说:过一个生日就老一岁,我不爱过生日。

那时我真的完全理解不到妈妈这种忧愁背后的含义,直到自己也进入中年。40岁那年,我还觉得很开心,因为抱持着“四十不惑”这个想法,觉得自己终于可以走出几十年无处不在的迷雾,对人生的掌控可以多一点了。

然而,40岁以后,年复一年的,伴随人生掌控感的增加,更多的却是对年老的恐惧。尤其是近两年,体力精力的明显下降,更让这种恐惧与日俱增。

这种体验特别像坐过山车,在到达顶峰之前都是缓慢艰难的上坡,而当你刚刚走上顶峰,还没来得及感受一下高处的风景和美好,就急速地下滑了。真的好无助。

但在这本《逆龄生长》中,作者却给出了一条慢一点的下滑之路。

图片

作者埃伦·兰格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同时也是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在积极心理学领域已经进行了50多年的研究。

所以,当你看这本书的时候,它不会告诉你很多关于如何锻炼身体、如何保持身心健康之类操作层面的方法,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让你改变对衰老这件事的认知,从更加积极的层面对待年龄增长这个现实。

因为作者认为“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我们需要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个说法都会认为不可思议,因为随着年龄增加,人们无论体力、精力、记忆力、反应力以及器官的灵敏度都会下降,这明明就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怎么可能是“被灌输”的概念呢?

对此,作者用了最新脑科学研究的成果来证明自己的结论:脑神经科学的证据显示,90%以上的60岁老人的大脑活跃度与20岁的年轻人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老年人在记忆力、推理能力、信息加工速度等认知能力方面并不比年轻人差 。

那为何人们总会说,“人老了记忆力不行”呢?作者认为,年龄增长导致记忆力下降的原因,可能只是人们并没有像原来一样去花时间、花精力去记忆了。

当然作者并不否认衰老带来的健康、感受方面的实质性退化,只是说在客观认知衰老这件事的基础上,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认知理念的变化,让自己在衰老的路上走的更慢一些。

这种感觉就是,当你家隔壁80岁的邻居只能拄着拐杖坐在门前晒太阳的时候,电视上一个同样年龄的老科学家还在精神矍铄的作报告。他们之间的区别,很可能就是认知不同带来的。

图片

在书中,作者用大量心理学实验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些实验都非常有意思,我挑两个来说:

第一个实验——“逆时针研究”。

1979年作者兰格找到了一个僻静的修道院,并把这里还原成了20年前,也就是1959年的样貌,然后招募了16位80岁左右的老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让他们在修道院里待上一周的时间 。

这些老人对这次实验都感到很新奇和兴奋,坐着大巴车来到了修道院。下了车之后,作者让他们各自负责各自的行李,如果一下子拿不了那么多,可以多拿几次。

刚开始,这些老人都以为自己办不到,因为很多老人十多年都没有自己拿过这么多东西了。不过最后,虽然他们一步一歇,但都成功地将行李搬进了自己的房间 。

实验正式开始,在这一周里,这些老人谈论的是20年前的政治话题和社会话题,收听和收看的是20年前的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播放的是20年前的音乐,阅读的是20年前的报纸和杂志。

两组人唯一的不同是,实验组的老人被要求用“现在时”进行交流,他们所有的谈话的内容都要反映“现在是1959年”。这不是让老人“假装”活在1959年,而是尽量让他们的心理完全回到过去,让他们意识到现在就是1959年的自己;而对照组的老人被要求使用“过去时”进行交流,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醒他们现在并不是1959年,他们只是在怀念过去罢了。

效果很明显,实验开始的第二天这些老人就有了明显的变化。以前很依赖家人的他们,到了修道院之后每个人都积极地忙前忙后,整理桌子、打扫卫生,几乎每个人都能够料理好自己的生活。

一周结束以后,作者对他们进行了身体检测,结果发现,两组人的听力、视力、体力、步态、体态、记忆力、认知力、味觉敏感度以及手的灵巧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甚至有几个老人还玩起了橄榄球。

更有意思的是,实验组的老人相比于对照组的变化更加明显,而且通过和一周前的照片进行对比,实验组的老人看上去起码年轻了两岁。

实验结束了,这16位老人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仅仅通过相信自己年轻了20岁,让自己的心态变得年轻,他们的身体就真的做出了相应的配合,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就这么发生了。

图片

第二个实验——“启动实验”。

作者和她的学生们还做过一个“启动实验”,他们随机选择了100张人物照片,然后让参与者进行分类。

实验组的参与者被要求按照自己的标准对照片进行分类,按性别、按肤色、按发型随便怎么分类都可以,只要和年龄没有关系就行,这样做是想让他们屏蔽掉“老年”的暗示反应。

而对照组相反,为了进行“老年”启动,他们被要求只能按照年龄进行分类。很快任务完成了,但其实真正的实验是从他们走出实验室的门才开始的。

作者记录了这些参与者从实验室的门口走到电梯所花的时间,结果发现,相比于实验组,被启动了“老年”心理暗示的参与者从实验室走到电梯花费的时间更多,步伐更沉重,就像真的老年人一样 。

作者这两个实验的结果向我们展示了让时光倒流,实现“逆龄生长”是可能的,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每个人只要像过去一样生活就一定能获得同样的结果,而是说如果我们去尝试做一些改变,就会有改善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固执地、轻率地认为变老和能力的衰退有着必然的联系,那我们就容易陷入刻板的、僵化的思维当中,认为变老一定意味着衰退,这样就看不到改变的可能。

其实变老并不一定意味着衰退,也不意味着没有控制和改善的可能,很多时候限制我们的可能不是身体本身,而是我们对身体的看法,人们完全可以打破年龄和衰老的极限的刻板印象,

通过心理的调整,让心理处在一种十分健康的状态,多给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获得更多的掌控感,那么身体也会相应地得到改善,发生“逆时针”的变化。

每个人都走在衰老的路上,但如果我们能从更积极的角度看待年龄的增长,那么过山车下滑的速度也许就能慢一些,我们的生活也将会拥有更多的阳光和快乐。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