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眼中的慢性肾炎

 caimin133 2023-05-15 发布于福建

中医眼中的慢性肾炎

广东 深圳市 / 林丽

图片
图片

     慢性肾炎是指慢性肾小球肾炎, 以蛋白尿、 血尿、高血压、 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 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变缓慢进展, 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 具有肾功能恶化倾向并最终有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慢性肾炎由急性肾炎转变而来, 以男性患者较多,病程持续1年以上, 发病年龄大多在20 ~ 40岁。根据临床症状, 本病属中医“水肿”“眩晕”“血证”“虚劳” 等范畴。而中医学理论认为, 慢性肾炎是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因此, 中医论治慢性肾炎则从论治此三脏来探讨。

脾与肾的关系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又为水脏,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肾气亏虚,肾阳不足,则化气行水功能失调,使得水液代谢发生障碍,形成水肿。而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及运化水饮,脾失健运则不能运化水湿,水液传输失司,形成水肿。

     脾肾气虚,水湿逗留。主证为面色萎黄少华,神疲乏力,纳食不香,浮肿轻但持久不消,舌质淡,苔薄,脉细。治法以益气健脾为先,待食欲好转后加益肾补精之品,方用防己黄芪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防己黄芪汤有健脾益气利水的治疗作用,而参苓白术散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两方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利湿的效果。当脾虚现象减轻,食欲好转后,则可加仙灵脾、紫河车、阿胶等益肾补精之品,以达到补脾益肾的效果,从治疗脾肾来祛除水湿。

    脾肾阳虚,水湿泛滥。主证为面色㿠白,神萎倦怠,形寒肢冷。因为高度浮肿可伴有胸水、腹水、尿少、腹胀纳差、呃逆,甚则咳逆上气,不能平卧,苔薄白或薄腻,脉沉。治法则以温阳利水、利尿退肿为先。方用真武汤合实脾饮加减,真武汤与实脾饮二方合用,能够温阳化水,使得体内水湿祛除。

肺与脾的关系

     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脾主水,运化水湿;肺主气,通调水道。脾与肺在运化水液方面是息息相关的,当肺气虚弱的时候,宣发肃降的功能失调,则体内水液代谢会发生障碍,水湿停聚在体内,水湿碍 脾,脾胃之气受损,而出现水肿,腹部胀满不适。

     脾虚气弱时,常见面色苍白或萎黄,面部没有光泽,脸面和四肢轻度浮肿,身体倦怠,且食欲不好,呼吸短促,少气懒言,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胖且有齿痕,舌苔薄白,实验室检查见无症状型血尿和尿中蛋白时有时无。治疗思路主要为健脾益气,临床可用香砂六君丸、归脾汤、升脾益胃散合方临证加减来治疗,用黄芪、党参、鸡内金、茯苓、山药、泽泻、木香、砂仁、陈皮、桑寄生等药。其中,山药为药食两用之品,善滋阴又能利湿,可补脾、肺、肾三脏气阴,富含的蛋白质,又能补充尿中丢失的蛋白,与他药合用,共奏健脾补气、行气化湿之效。

肺与肾的关系

     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为水脏而主水。肺气宣发水液的功能,使津液向上向外布散开来,肺气的肃降功能则将津液向下输送到肾脏,而肺气功能的运行,又依赖于肾阴肾阳的促进和调节,若肺肾的功能失调,则可致津液代谢发生障碍而成水肿。

     肺肾两虚时,主要症状为容易感冒,四肢浮肿反复发作,恶风自汗,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舌质红,舌苔薄,脉象细滑,尿常规检查可见尿中有少量蛋白、红细胞等。此型多见于慢性肾炎的急性发作期或者是肾病综合征并发感染,同时也可能由于感染而转变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治疗上需要肺肾同治,养肺滋阴。方可用沙参麦冬汤合麦味地黄汤加减使用,二方合用补肺益肾,达到肺肾同治的目的,同时方中白茅根有凉血止血的作用,对消除尿中红细胞有显著的疗效。

从肝脾肾三脏论治

慢性肾炎蛋白尿、 血尿、 高血压

(1)蛋白尿与脾肾慢性肾炎之蛋白尿与脾肾亏损、气阴两虚、湿邪内蕴有关。肾为封藏之本,主藏精,肾虚则封藏失职;脾主统摄,脾气虚弱则统摄无权,脾肾俱虚,使得精微漏泄,产生蛋白尿。慢性肾炎之蛋白尿多伴有脾虚的表现,如蛋白尿反复出现,日久不愈,劳累或进食油腻食物时症状加重,且患者易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所以在补益肾气的同时要注意补益脾气同时配伍固涩精气之品。肾阳虚者以附子、干姜、菟丝子、补骨脂补养肾阳,以黄芪、白术益气固摄体内蛋白,亦可以用补中益气汤来健脾益气,固摄精微。

(2)血尿与脾肾血尿属中医“血证”范畴,可因感受外邪、酒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体虚等原因引起,慢性肾炎之血尿可因脾肾气虚、脾不统血、气虚不能摄血、血不归经所引起,有时亦可因为热邪蓄于下焦或者阴虚火旺而损伤络脉,致使血液妄行引起。慢性肾炎临床上多见由于脾肾气虚不固之血尿,治以补脾摄血,用药以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仙鹤草、茜草、阿胶等养血止血。同用熟地、山药、怀牛膝、山茱萸、煅牡蛎等药以补肾固涩精微。

(3)高血压与肝脾肾慢性肾炎之高血压属中医“眩晕”病范畴,其中眩晕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元代朱丹溪亦云“无痰不作眩”,《灵枢·海论》也指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肾为阴阳之根本,肝主疏泄,调畅人体的气机与情志。肝木需肾水之滋养,肾水不足,难以滋养肝木,则肝阳上亢,发为眩晕。肾虚则可致脾虚,脾阳不足,水湿运化失职,水湿易生痰,痰浊易上蒙清窍,眩晕乃作。肾主骨生髓充脑,肾精亏虚,髓海失养,亦可发为眩晕。治疗上多以调肝、益肾、健脾为治法,可用六君子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临证加减来治疗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如何调护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医说肾为先天之本,所以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早睡早起,在房事等方面要注意节制,平时房间要多通风,勤洗手,养成好的卫生习惯。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低蛋白饮食,对于慢性肾炎患者而言,蛋白质的摄入要适当进行控制。进食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和低盐低钠饮食,需要注意的是当出现严重水肿、心力衰竭甚至高血压脑病的时候,就需要高度警惕了。

(3)坚持适当锻炼身体运动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能够运行全身的气血,对于有瘀血的患者则有助于消除瘀血,所谓气行则血行,气行则能化水,水湿不易停聚。

(4)保持良好的心态中医讲肝主情志,喜条达,肝郁则气滞,气郁则化热,最终影响人体的其他脏腑。情绪波动幅度大,亦可影响病情,所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稳定自身的情绪,更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综上所述,慢性肾炎的发生主要与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中医治疗慢性肾炎从这几方面着手,同时患者也要在中医药治疗的同时做好自己的调护,才更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本文作者:林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