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新冠“二阳”,你应该了解的事

 山泉51 2023-05-15 发布于广东

近期,多地网友晒出抗原检测“二阳”结果,一些医疗机构也证实确有“二阳”出现。

新冠“二阳”和首次感染有何不同?中招了该如何吃药?现在接种疫苗还来得及吗?结膜炎是感染XBB毒株的特有症状吗?

这些问题都能在今日头条上找到答案。近日,今日头条防疫频道上线“二阳手册”,邀请一批医疗专家为大家解答现阶段最关心的问题。防护攻略、疫苗须知和特殊人群防护小贴士等,这里都有~

图片

今日头条防疫频道上线“二阳手册”

图片

图片

新冠“二阳”vs“首阳”

有何不同?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心病科主任医师@心血管汤医生
近来,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又多了起来。相较于首轮疫情,本轮感染有哪些不同?
从临床来看,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多数症状较轻,很少见到首次感染高峰时普遍出现的剧烈头痛、刀片嗓等,且大多数人都能较快转阴。
此外,近段时间出现感染者以“初阳”为主。曾经感染过的人,只要免疫功能正常,体内尚存的抗体仍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总之,大家无需过分担心,但对于老人和免疫力缺陷的人群,仍需要提前做好防护:一是在人流密集的场所继续戴好口罩;二是加强新型疫苗接种,提高保护效率;三是提前做好新冠治疗药物的储备。

图片

“二阳”增多

现在打疫苗有用吗?

上海三甲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胡洋
据中疾控数据,4月27日全国报告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为6752例,较一周前的数据增长近四千。春夏旅游旺季开始,人口流动带动病毒传播频次增加,但是否会导致严重流行,目前来看尚未形成趋势。
虽然部分人体内抗体水平确实有所下降,但免疫屏障还没有大幅度缺失。在此阶段积极接种疫苗,补齐免疫水平差距,能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具体来说,需要接种疫苗的人群有两大类:一类是未感染且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包括3-17岁未感染且尚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18岁以上未感染且尚未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的人群,以及18岁以上未感染且尚未完成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的人群。其中,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还需完成第二剂次加强免疫。
另一类为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即此前已感染过,但在感染前未接种疫苗的),则需要在感染3个月后再接种1剂次疫苗。

图片


结膜炎

是感染XBB毒株特有的吗?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医师 郭忠胜

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眼部病变,并非在XBB.1.16毒株上首次发现。
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理解新冠病毒是如何感染的。一般情况下,新冠病毒会借助细胞膜上的ACE2受体感染细胞,因此,所有存在ACE2受体的细胞都有可能发生感染。眼结膜本身就是新冠病毒感染途径之一,引起结膜炎不足为怪。
目前,针对新冠变异病毒引起的结膜炎尚没有特效药物。不过,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常规的抗病毒治疗。患者切忌自行购买眼药水治疗,以免因用药不慎出现不良后果。
图片

应对“二阳”

如何备药?

中国科普作协医学专委会青年学组副组长@李药师谈健康
高热、浑身疼痛仍是新冠感染后的主要症状之一,备一点退热药物是很有必要的,可选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散利痛和酚咖片等。
如在第一波疫情时已有储备,在药物未过期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再买新的。需要注意的是,儿童使用的混悬剂退热药,开封后有效期是1-2个月。如果已开封超过2个月,就不要再用了。
另外,这些解热镇痛的药物,建议只选择一种使用,严格遵守用药剂量和次数使用,不要叠加和过量用药。
其次,可以储备一些抗病毒药物。在第一轮疫情后,多款抗新冠病毒的口服药先后获批,目前市面上进口药的每疗程价格区间在1500元左右,国产药则在175元到630元之间。
家中有老年人、有基础病的人群,可备一点小分子的抗病毒口服药。在仔细阅读不良反应风险和禁忌症之后,尽早用药(感染48小时内),能更好起到抗病毒和预防危重症的效果。

图片

新冠和甲流

有可能同时感染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 颜炳柱
新冠病毒和甲流病毒是两种不同的病毒,都能引起呼吸道感染。理论上,这两种病毒的感染有可能叠加,即同时感染,这种情况被称为“共感染”。
共感染可能导致症状加重,如发热、咳嗽、乏力等,这可能使得患者恢复时间延长,身体状况更加不适。同时,共感染可能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如肺炎、心肌损伤、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此外,共感染可能使治疗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医生需要对两种病毒感染同时进行治疗。
为降低感染风险,建议大家保持社交距离、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