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向南开捐赠3568万

 四季视野 2023-05-15 发布于北京

叶嘉莹,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诗词大家之一,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叶嘉莹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她的一生,亲历了许多坎坷;经历了少年丧母、中年丧女,却在无爱婚姻、海外飘零和艰难的生活中,守护初心、持续创作、传承教学。

有人说,她的一生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一个缩影。

她用自己毕生之力,吟唱千年诗心,传承中华文化。

诗词,述说她的成长

叶嘉莹出生一个充满诗书气息的家庭。

父母都接受过良好的旧式教育,从小就教她背诵经典。伯父也有着很深的古典文学修养,常常于引导她吟诗作对,或成为她的诗词启蒙。

叶嘉莹的童年充满了诗情画意,从小便拥有了良好的诗词功底。

当然,生于战乱时期,她的生活注定不可能只有诗词歌赋。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叶嘉莹不过13岁。

北平沦陷,叶嘉莹的父亲因为随着国民政府迁往后方,不久便没了消息。

她天资聪慧,高中结束后考入了辅仁大学国文系。伴随喜讯而来的,却是母亲病逝的消息。悲痛掩盖了喜悦。

就在那本应不谙世事的年纪,叶嘉莹已认识了战争;见识了生死;经历了离别。

好在还有诗词的力量,让她始终坚持着自己对于生活的信念。

诗词,道尽她的忧患

机缘巧合下,大学毕业后的叶嘉莹认识了赵仲荪。赵仲荪对她一见钟情。

叶嘉莹心思单纯,无法招架对方的猛烈追求,接受了这段将就的婚姻,也开启了不幸的人生。

1948年,叶嘉莹随赵仲荪渡海来台。

抵台第二年,赵仲荪因思想问题入狱。她也受到牵连。

4年后,赵仲荪出狱,却性情变得扭曲。他不仅没有对叶嘉莹多年的辛苦表示体谅和心疼,还对她进行身心的伤害。

而叶嘉莹在忍受“家暴”的同时,仍然要为了年迈重逢的父亲,和年幼的女儿,努力苦苦支撑,勤劳教书以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

1954年,经老师推荐,她开始在台湾地区多所高校任职,教授诗词曲。也开始接受国外大学的邀请,远赴美国、加拿大等地讲学。

她重新回到了最爱的古诗词世界,并将这份挚爱沁透在每一堂课中。她的课深受学生的喜爱。

叶嘉莹的一生交织着许多苦难和不幸。但在外人眼里,她始终平静而从容,相信这与她热爱古典诗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她的世界里,对于诗词的追求不是研学的高度,而是生活的力量。

1969年,叶嘉莹全家迁居加拿大。

异国他乡,人到中年的她一面上课教学,一面操持家庭。

通过刻苦学习,她攻克了语言难关,能够流利地用英文讲授中国文学,打破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解释的壁垒,在海外大力传播中华文化。

1976年,长女及女婿遭遇车祸去世。命运再次给了她沉重的一击

她的一生,注定要在不痛的世界中寻找离散的原乡。

诗词,吟诵她的希冀

叶嘉莹知道,回国教书是她今生唯一的,忠于自己的选择。

1979年,她获批回国讲学。

因为当时还有教职在身,她只能利用假期回国讲学。她应邀为北大、南开等国内十几所大学讲学,举办古典诗词专题演讲。

她的课非常受学生的喜爱。那时,南开可容纳三百人的大教室,座无虚席,就连台阶上和窗台上,都坐满了学生。

直到2014年,叶嘉莹年事已高,无法持续越洋奔波,正式回国,定居南开。

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在她的心中,小时候背诵的那些诗指引了她的人生道路,教她为人处事,护她不走歪斜之路。

年近百岁的叶嘉莹一直坚持讲授中国古典诗词。

她希望带着年轻人走进了诗词世界,体会诗人人生,品味诗词之美,感悟背后点滴,同样让诗词走入了他们的生命。

2018年时,叶嘉莹变卖家中固定资产,将过千万的财产捐献给南开大学,并逐年增加。据统计,她的捐赠金额已累计3568万元。

南开大学利用这些款项设立了“迦陵基金”,用于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承和研究。

不仅如此,为了能够更加贴近时下年轻人的生活,已99岁高龄的叶嘉莹将课堂搬进了“抖音”,分享对诗词的感悟与理解。

对于叶嘉莹来说,诗词给予她的,不仅仅是应对生活苦难的慰藉,更是心灵寄托,是初心理想。用她自己的话说:“有了诗词,便有了一切!”

自度度人。曾经汲取的养分,叶嘉莹希望诗词同样带给所有年轻人希望。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九十载光阴弹指过。除去满腹才学和瞩目成就,悲情大概是叶嘉莹一生的主旋律。

但是,叶嘉莹将生命的外延街接到不朽的古诗词上,汲取诗词的的能量,在苦难中成就了生命的光辉。

这也正是她一次次面对困境时不屈服的力量,是她致力于带给年轻人的力量,也是她生活中的源和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