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评估 | 六维度课堂观察与评估——语文实录

 新用户10835720 2023-05-15 发布于湖南
六维度课堂评估实录
语文

西安高新一中语文组
(本文由高娜老师提供)


摘自《思维第一:教学设计与实施》

 导读 

2022年3月22日《中国教师报》刊登“课堂观察与评估的六个要素”一文后,受到众多读者朋友的关注。为回应读者朋友的厚爱,选择发表《思维第一:教学设计与实施》(王殿军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相关学科的课堂六维度评课实录,以飨读者。
图片
学习目标的设计与达成

这次设计高娜老师首先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讲得少一点,学生思得多一些。符合房超平校长的《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提出语文学科创造学习的“核心目标”的理念,即“把作家写作创造的思维方式移植给每一个学生”。教师以目标导航,以路径导引,做好引领主导,努力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出思维导学中的“导”的作用,较好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学定教为目标,以学促教为方法,以提高学习动力为关键,以提高学习兴趣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设计教学目标为逐层提高的三层,贴近学情,在《苏武传》的第二课时的分层目标中,要先引导学生探究传记选材的技巧,理解作者写作传记时“功”“行”“言”高度契合、互相交融的表现手法,尝试运用这些技巧写出个性化的形象鲜明的人物传记。

图片
实现路径的实施及反差

在导入新课上时,高老师利用本班学生资源,为艺术生搭建平台,或演奏,或演唱,调动全班参与课本剧展演,由学生导演选人写剧本,选演员,甚至连道具都有专人负责制作。比如为了制作苏武的节杖,学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中国结在何时出现,节杖有几层节牦,上面有何图腾……学生都是自主探究的。学生在课堂上演出的两段视频,也给了学生们以苏武拒降的直观感受。

为使路径明确,高老师力求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而后在寻找最有效、最科学的路径来完成教学任务。为此,高老师教《苏武传》第二课时,围绕“演、思、写”三个关键字进行设计,力求少而精,既能凸显重点,又能清晰路径。

在“主题争鸣”的问题上,高老师在两个不同的班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热情,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开发多元智能、力求高效课堂。与传统授课相比,灵活度、思维的深度、广度反差明显

在第一个班上课时,原本是根据课后练习三设置互动的,问题为:“苏武与李陵的价值观判若云泥,谈谈你对二人形象的认识与评价”。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回答是:“我对苏武身上的忠君爱国式气节只能报以善意的怜悯。但我想大多数人会像我一样倾向李陵的观点。因为保护自己是人类的本能,而忠诚与气节是少数人所拥有的情感意志。在人类群体中,这种品质不是人人皆有的。所以,自私常见,利他罕有。正因如此,我们应尽一切力量,保护苏武爱国之心,也应换位思考,理解李陵利己有因。”有学生当即反驳:“有原因的叛国就不是叛国吗?爱国之情本是赤子之心,不该讲条件。古有甘愿位居相如之下的廉颇,也有持节不屈、牧羊北海的苏武,今有放弃留美的钱学森、邓稼先。祖国不爱我,我也爱祖国,才是真正的爱国!”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围绕这一主题思辨了,这正是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

鉴于课堂时间不够用以充分讨论,所以她在第二个班上课时,互动设置改为对“史传文学的选材标准”之讨论。设置改为:选材——苏武与李陵的价值观判若云泥,你若是班固,会在《汉书》里收录《答苏武书》吗?

学生讨论后大多认为不收录《答苏武书》为好。归纳互动后得出选材标准:精当删选,适合主题的才是最好的。

通过上述学生广泛参与的多维度互动,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把作家写作创造的思维方式移植给学生”还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各展其才,培养其思辨与创造的思维习惯,从而切实提升语文素养。

高老师基本做到了以学生为本,能从学情出发,将思维导学核心要素落实到位,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向力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路径清晰、导向科学。

图片
关键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高老师将关键问题设计为挑战性互动:学生在完成《苏武传》“信义安所见”的探究之后,可以水到渠成的开展练笔互动了。先小组合作,为《苏武传》拟一个能高度概括其人品的标题:优秀拟题有:“苏武——忠义的旗帜,不朽的丰碑”“千百年高风亮节,义写春秋志无惑;十九载卧雪吞毡,忠书青史气长存”。

此处还有一小插曲,同来听课的专家惊异于学生们课堂互动的表现,现场请思维导学实验班的李荣一同学再拟一副描述北宋权臣秦桧的对联,该生略加思索,脱口而出:“名虽有桧,节却不直。”专家竖起大拇指,还要了学生的家庭电话,准备收他为徒,该生颇受鼓舞。

其实,当互动成为教学常态,学生的语文素养自会提升。在师生互动中将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核心问题展现出来,并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出这节课的框架,解决这节课“信义安所见”的问题。

图片

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为上好这节课,高老师与高新一中同课头的老师们将房超平校长所著的《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动力》这本书认真研读了很多遍,将各联盟校思维导学的实验过程认真总结回顾,严格按照思维导学的要求,参照《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动力》提供的案例,结合先期进行过的两次思维导学实践案例,有效进行了教学资源的整合。为寻找相关资料,从图书馆借书,并从网上购书,研读专著,使语文组的老师们一同对中国传记文学有了更深层的教学研究。

为了解学情,主动参与学校话剧社的迎新展演,还带领全班认真观看学校高年级的课本剧《雷雨》的表演,鼓励学生参与剧本创作……这些活动为思维导学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有益、丰富的借鉴。

图片
多向互动的运用与效果

有了开放性互动的问题,学生的回答才会异彩纷呈。在本节课中,高老师班上的同学们充分进行了多向交流活动,即有个体的独立思考,也有小组的合作学习;即有学生之间的相互争鸣,也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将独立思考与集体智慧、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在分析“苏武”与“李陵”的选择上,她采用多种方式,有合作表演、集体讨论、自评、互评、争鸣、情景创写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交流,调动学生开展多种思维活动,进行多元智力的开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是一节生动的语文,灵活而切实地践行了思维导学“思维第一”的理念。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把课堂重点明确的展示出来,小组相互补充,相互引导,既给了学生发挥与展示的平台,又培养了独立的思考能力,让学生体会到了思考过程之美,借鉴名家笔法,完成个性化创写。

终于明白为什么学生上高老师是语文课总是热情高涨了,因为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学习的范例,思维范式的孵化器。
图片
教师点拨的智慧与启迪

思维导学中互动的教学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言堂”和“刷题课”。不仅教会学生根据课堂互动所发现的艺术手法中的某一点独立创写人物小传,实现读写思维融合;而且为学生理解《苏武传》的主旨与传主“言行”的逻辑关系,得出不同想法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宝贵的展示平台。

实验班张赟洁同学在学完传记单元后的周末练笔,高老师将作文发至班级群开展家校互动,众家长纷纷点赞,小作者的家长特别自豪,传主的家长也非常感谢这个教学互动环节,说“通过这篇小传,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自己的孩子,也开始理解孩子的志趣与性格。”

这节课给人的感觉是一场头脑风暴。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了,原来文言文还可以这样教。这节与众不同的语文课对当前语文课程标准的执行与落实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所谓敏捷性,往往来源于对优秀经验的反复模仿,而《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提出语文创造学习的目标正是“把作家写作创造的思维方式移植给每一个学生”,教师应该做好经验应用的助推者。

这节思维导学理念指导下的《苏武传》串联了史传文学单元的教学重点,而且有效地指引了学生学以致用,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建议今后形成读写结合的教学序列会更好。

图片
执教教师【教学反思】

首先要感谢房超平校长来到教学一线,他前期给学生所做的报告《让优秀成为习惯》为我们上好思维导学课做足了准备,接着又从备课、磨课到上课、评课对我们实验班老师手把手地悉心指导,令学生掌握了语文课的话语权,让老师丰富了的教学艺术。下面对这节读写结合的语文课做如下反思与总结。

(一)教学设计方面

本节课的一项失误在于:预设过多,过密,过于琐碎、功利。无怪乎评课教师中有人惊呼“这节课令人有头脑风暴之感”“第一次听语文课感觉到了烧脑!”如果能在高屋建瓴的理论之下大胆取舍,本节《苏武传》能再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与对话的机会,可能还会有更多的亮点。

本节课的一项收获在于:学生读写结合,完成的“人物小传”佳作频出。因为学生写“最熟悉的人”写作素材问题就解决了;用“自己在人物传记群文阅读中发现的名家写法”来写,创写路径就明确了。可见房校长指导的先读后写,以读促写的创造学习教学设计是可操作的有效教学路径之一。

(二)课程理念方面

高中语文的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对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思维锻炼要求有一个阶梯式的提升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多重对话。调动学生举一反三,善用评价,教学相长,都是实现思维导学创造学习的有效路径。

曾听一位专家谈当今语文课堂对话中单一而低效的评价说:“大多数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主要表现一下:教育评价是盲目的,评价时机是即兴的,评价方式是单一的,评价标准是随意的。课堂评价常常起不到对学习积极性的激励作用和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指导作用。所以那位学者提出的修正办法是:使课堂教学评价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而常规的活动植入课堂,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是巨大的。

(三)教学启发方面

佛家至高境界的偈语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学生如“江”,教师如“水”,文本如“月”;“月”是同一个,而“江”的“流程”“流向”“流速”却各有不同,折射出的月影自然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掬一捧“水”所见的月影也许颇为自得,但那不一定就是解读文本核心的标准答案,最好的语文课应该再学生真正的自主阅读之后的,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依照本心,不为前人结论所囿,不被教师预设所限,在自主阅读的心得分享中,去锻炼表达能力、借鉴能力、辨别能力和写作能力。

正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原则所说,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的对话中,运用启发式四步骤,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并归纳答案。教师唯有尊重学生思维提升的科学规律,才能真正实现思维导学的要义——全面提升学习力。

专家点评
思维导学首席专家 房超平

语文课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种了别人的田,黄了自己的地。”。比如,经常替政治(讲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历史(讲时代背景)或其他学科“打工”,却忽视了自己学科的主要任务。另一个是“捡了芝麻,漏了西瓜。”比如,主要讲字、词、句这些课本注释上有的内容,却不能把课文学习与阅读和写作指导结合起来。基于此,高娜老师设计和实施的这节课的定位非常高,其核心是引导学生在解读文言文传记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传记类文章,并学会借用传记类文章写作规律,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从教学设计看,这节课把字、词、句等学生通过阅读注释、查阅资料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放手交给学生独立完成,教学的目标、路径和问题主要围绕“人物、脉络和写法”这三个要素展开,目标指向性高,路径操作性强,问题和练习直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核心,充分体现了语文思维导学“把作家思维移植到每一个学生心中”的理念。尤其“学一篇带一群通一类”的群文阅读指导思路,引导学生展开传记类群文的比较学习,更是打开了学生思维,把学生带进了阅读的自由王国。假如能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传记类文章的写作特点,加强对传记类文章写作的指导,则能更凸显语文学科本质属性。

从课堂实施看,这节语文课可供老师们借鉴或借力的环节有很多,比如,组织学生编演关键情节,引导学生总结两篇文章写作丰富的异同,引导学生为苏武写对联、颁奖词等等,这些能够激发学习活力的设计,使这节课的教学实施路线图更加明晰,切入更有抓手。同时,高老师把教学落在了厚重的“文”上,而非简单的“言”上。在本单元的语文教学中,这种方法有高度亦有深度,值得推广。假如教师能围绕凸显传主形象的选材角度来展开教学,合并相关环节,突出关键问题,强化理性归纳的引导,更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和学习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