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断学 | 重点06(切诊—脉诊、按诊)

 幽默的数据线 2023-05-15 发布于甘肃
脉象: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形成的动力:心脏搏动;物质基础:气血运行;脏腑协同保证脉象正常。

脉学入门书目推荐:《濒湖脉学》


【脉诊的部位】

遍诊法/三部九候诊法(三部:头、手、足;每部又分三候:天、地、人)、三部诊法(人迎、寸口、趺阳)、寸口诊法。


【寸口诊法】

1. 寸口(气口、脉口)
位置: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搏动处。

2. 寸关尺
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3. 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
三部指寸、关、尺,九候指浮、中、沉(和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区分)。

4. 诊脉独取寸口的主要原理
① 寸口脉为肺经太渊穴所在之处,太渊为“脉会”(十二经脉之气汇聚之处)。
②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肺朝百脉,因此寸口脉可反映五脏六腑的气血状况。
③ 寸口脉解剖位置表浅,利于切按、分辨强弱。

5. 寸口分候脏腑




肝(胆)
肾/肾阴
脾(胃)
命门/肾阳
对应
上部(头胸)
中部(膈以下脐以上)
下部(脐以下至足)

《黄帝内经》:
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


【脉诊注意事项】

1. 时间
平旦(清晨)最理想。

2. 体位
正坐/卧,手臂平放,与心脏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手腕下垫脉枕。

3. 指法
① 布指:
中指定关(食指诊寸,无名指诊尺,注意手指顺序),疏密根据患者身高确定(小儿:一指定关)。
② 运指:
举/浮取:用较轻的力触按至皮肤。
按/沉取:用较重的力触按至筋骨。
寻/中取:指力适中寻找脉动最明显的特征。
总按:三指同时加压。
单按:一指单独加压。
注意用力要先轻后重。

4. 调息/平息(名词解释)
① 以息计数,一呼一吸为一息,成人正常情况一息脉跳4-5次(70-90次/分钟)。
② 医生切脉时须调匀呼吸,全神贯注于指下。

5、候五十动
每次切脉的时间不少于脉来五十至。单手临床不少于1分钟,双手3-5分钟。


【脉象要素】

包括位、数、形、势。

1. 位(脉位)
脉动显现部位的浅深;表浅为浮,深为沉。

2. 数(至数)
脉搏的频率;平脉一息4-5至,迟脉一息少于4至,数脉一息大于5至。

3. 形、势
① 脉长:脉动应指的轴向范围长短。
② 脉宽:脉动应指的径向范围大小,即手指感觉到脉道的粗细(不同于血管的粗细)。
③ 脉力:脉搏的强弱。
④ 均匀度:脉动节律是否均匀;脉搏力度、大小是否一致。
⑤ 流利度:脉搏的流利通畅程度。
⑥ 紧张度:指脉管的紧张或弛缓程度。


【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平脉、常脉)的特点:
1. 寸、关、尺三部皆有,一息4-5至,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2. 有胃、有神、有根(名词解释)
① 有胃:
脉象从容、和缓、流利。(判断脾胃功能、气血盛衰、疾病预后。)
② 有神:
脉象柔和有力,节律整齐。(判断心气之盛衰和全身神的得失。)
③ 有根:
沉取应指有力,尺部尤显。(判断肾精的盈亏和肾气的盛衰。)

脉象的生理变异(均属正常)
性别:女性较男性多细、数、弱。
年龄:小儿脉数,青年多大而有力,老人多弦
体格:瘦人多浮,胖人多沉,运动员多缓而有力
脉位变异:斜飞脉(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反关脉(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


【重点!常见脉象的特征和意义】

1. 浮脉
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
主表证、虚证,亦见于虚阳外越。

2. 沉脉
脉位深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3. 迟脉
脉率减慢,一息不足四至(小于60bpm) 。
主寒证(有力:实寒,无力:虚寒)、里实热证。

4. 数脉
脉率增快,一息五至以上(大于90bpm)。
主热证(有力:实热,无力:虚热)、虚证(气血不足,esp. 心气血虚证)。

5. 洪脉
脉体宽大,充实有力,状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邪热亢盛(实)、邪盛正衰(虚)。

6. 大脉
脉体宽大,但无汹涌之势。
主邪盛病进。
可见于健康人(和缓从容,三部皆大)。

7. 细脉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证。

8. 微脉
脉形极细,脉势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主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9. 散脉
浮散无根,稍按则无,至数不齐。
无胃无神无根,“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元气离散,脏腑之气衰败。

10. 虚脉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为无力脉象的总称。)
主虚证(气血两虚,脏腑诸虚)。

11. 实脉
三部举按皆有力。(为有力脉象的总称。)
主实证。
亦可见于健康人。

12. 滑脉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
主痰湿、食滞、实热。
亦可见于健康人或妊娠期妇女(但妊娠不一定出现滑脉)。

13. 涩脉
脉细而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脉势不均。
主气滞血瘀、痰食内阻、伤精、血少(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14. 长脉
脉形长,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主阳热、热证、实证。
亦可见于健康人。

15. 短脉
首尾俱短,不及三部。
主气病:有力为气滞,无力为气虚。

16. 弦脉
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强、硬。
肝胆病、疼痛、痰饮、虚劳、胃气衰败。
亦可见于健康老年人。

17. 紧脉
脉势紧张有力,状如牵绳转索 ,坚而搏指。
主实寒、疼痛、宿食。

18. 缓脉
一息四至,来去缓怠(频率介于平脉和迟脉之间)。
主湿证、脾胃虚弱。
亦可见于健康人。

19. 芤[kōu]脉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主大量失血、伤阴。

20. 革脉
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多主亡血、失精、半产、漏下、阳气外浮。

21. 牢脉
脉位沉,轻取中取均不应,形大体长,微弦,力强,坚牢不移(沉、实、大、弦、长)。
主阴寒内实、疝气癥积(瘀血)。

22. 弱脉
极软而沉细无力(沉、细、软)。
主气血不足、阳气虚衰。

23. 濡脉

浮而细软,搏动力弱,按之则无(浮、细、软)。
主诸虚、湿困(esp. 外湿)。

24. 伏脉
脉位深伏,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
主邪闭、厥证、痛极。

25. 动脉
脉形如豆,滑数有力,厥厥动摇,关部尤显。
主疼痛、惊恐。

26. 促脉
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主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主脏气虚弱。

27. 结脉
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气血虚衰。

28. 代脉
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主脏气衰微,亦主痛证、惊恐、跌打损伤。

29. 疾脉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大于140bpm)。
主阳亢阴竭,元气将脱。
也可见于剧烈运动后;婴儿一息七至为平脉。


【异常脉象归纳】

1. 脉位异常:浮、濡、散、芤、革,沉、伏、牢、弱。

2. 至数/脉率异常:迟、缓、涩、结,数、促、疾、动。

3. 脉长异常:长、弦、牢,短。

4. 脉宽异常:洪(大)、芤,细、微、涩、弱、濡。

5. 脉力异常:弱、濡、微、虚、芤,洪、动、实、弦、紧,革。

6. 均匀度异常:脉动节律是否均匀;脉搏力度、大小是否一致。

7. 流利度异常:滑、动,涩。

8. 紧张度异常:芤,紧、弦,革。


【相似脉象的鉴别】

1. 分类:六纲脉(浮、沉、迟、数、虚、实)

① 浮脉类:浮、洪、濡、散、芤、革。
② 沉脉类:沉、伏、牢、弱。
③ 迟脉类:迟、缓、涩、结。
④ 数脉类:数、促、疾、动。
⑤ 虚脉类:虚、微、细、代、短。
⑥ 实脉类:实、滑、紧、长、弦。

2. 鉴别
① 浮、芤、散、虚
同:脉位表浅。
异:

举之泛泛有余,重按稍减而不空

浮大无力,中空,如按葱管

浮散无力,漫无根蒂,稍用力则形散若无

浮取无力,重按空虚

② 沉、伏、牢
同:脉位较深,轻取不应。
异:

重按乃得

较沉脉更深,着于筋骨,重按亦无
须推筋着骨始得,甚至暂时伏而不见

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

③ 迟、缓、结
同:脉率较慢。
异:

一息不足四至

稍快于迟脉,一息四至,缓怠无力

一息不足四至,有不规则歇止

④ 洪、实
同:脉势强。
异:

脉形盛大满指,来盛去衰,浮取尤显
长大坚实,应指有力,举按皆然,来去俱盛

⑤ 细、弱、濡、微
同:脉形细小软弱。
异:

脉形细小


沉细无力

浮细无力


极细极软,按之欲绝,有时至数不清,起落模糊

⑥ 芤、革

同:浮大中空。
异:

无力如按葱管(脉管柔软)


弦急搏指,如按鼓皮(脉管较硬)

⑦ 短、动
同:短缩。
异:

兼有迟涩
脉形如豆,滑数有力

⑧ 结、代、促
同:节律异常,时有歇止。
异:

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有定数

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相兼脉与主病】


1. 弦数脉
主肝郁化火、肝胆湿热等证。

2. 弦滑数
主肝火夹痰、风阳上扰、痰火内蕴等证。

3. 弦细脉
主肝肾阴虚、血虚肝郁、肝郁脾虚。

4. 滑数脉
主痰热、痰火、内热、食积。

5. 洪数脉
主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

6. 细数脉
主阴虚火旺。


【真脏脉】

无胃、神、根的脉称为真脏脉,又称怪脉、败脉、死脉、绝脉。

七绝脉: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屋漏脉、雀啄脉、解索脉、弹石脉。


【诊妇人脉】

1. 诊月经脉
妇女经期气血调和,则脉现滑数。
妇人左关尺脉忽洪大于右关尺脉,无其他不适,是月经将至。
寸关脉调和而尺脉绝不至或细涩,月经多不利。

闭经:
① 尺脉虚细涩为血少的虚闭证。
② 尺脉弦涩为气滞血瘀的实闭证。
③ 脉象弦滑多为痰湿阻于胞宫。

2. 诊妊娠脉、诊死胎脉、诊临产脉(仅作参考)
① 妇人婚后月经停止,脉象滑数冲和,尺脉尤显,兼饮食异常,嗜酸或呕吐等症者,为妊娠之候。
若午睡初起,脉亦滑疾有力,不可诊为孕脉。
② 妊娠期脉象沉而流利有力者,提示阳气和畅,胎孕正常。
如脉沉而涩滞乏力,则胞孕可能有损,或是死胎。
③ 孕妇将分娩时,尺脉紧急而数,且中指顶节两旁脉动较平时明显而剧烈。


【诊小儿脉】

1. 一指三部诊法
3岁以下:一指定三关。
3-5岁: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侧滚转以寻三部。
6-8岁:挪动拇指诊三部。
9-10岁:次第下指诊寸、关、尺三部脉。
10岁以上:按成人三部诊法。

2. 小儿脉象
① 正常脉率:2-3岁一息6-7至(100-120bpm),5-10岁一息6至(100bpm)。
② 只诊浮沉、迟数、强弱、缓急(浮数为阳,沉迟为阴,强为实,弱为虚)。


【诊独异脉】

独异脉:疾病中所表现出的异于常脉或自身其他部脉的特殊脉象变化。“独处藏奸”。

1. 脉象整体和平脉的不同点。

2. 对比自身的左右手、寸关尺。


【按诊】

几个重要概念:
1. 虚里
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之间,乳头下稍内侧,即心尖搏动处,为诸脉所宗。
按虚里可测知宗气强弱、疾病虚实、预后吉凶。

① 正常:动而不显,缓而不急,节律整齐。
若因惊恐、大怒、剧烈运动后虚里动高,休息片刻即能平复如常者,不属病态。肥胖者因胸壁较厚,虚里搏动不明显亦属正常。

② 异常:动微力弱为宗气内虚;动而应衣为宗气外泄;按之弹手,洪大而搏为心气衰竭(危重);按之绝而不应为心气衰竭(危重);搏动散漫而数,胸高而喘为心肺气绝。

2. 乳痈
表现为乳房局部压痛,伴红肿、灼热。

3. 乳核
乳房内有肿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无粘连,不痛。

4. 乳癖(乳腺增生)
乳房内多发结节,边界不清,无粘连,病程较长,发展缓慢。

5. 乳岩/乳癌
不规则肿物,增大迅速,质硬,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边界不清,腋窝多可扪及肿块,有血性分泌物从乳头溢出,多为乳癌。

6. 癥瘕积聚
① 癥积:腹内肿物固定,推之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血瘀)。
② 瘕聚:肿物聚散不定,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气滞)。


图片
封面照片摄于大觉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