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庭作家】许顺芝/笛声

 潇湘原创之家 2023-05-16 发布于湖南

笛声

作者:许顺芝

清晨,我尚未从酣睡中清醒,一阵《我是一个兵》的笛声从窗外渗了进来。这笛声,是那么熟悉,是那么清晰,又是那么动我心弦;这笛声,仿佛瞬间带我穿越时空似的飞向那遥远的岁月,飞向那难忘的往事,飞向那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服兵役时的情景......

那是一九六一年八月,南京市第一批爱国的热血青年,积极响应祖国召唤,应征去部队锻炼成长。我们在南京建筑工程学校集中后,很快就分配到军区炮十二师驻薛城的榴弹炮团。

说到薛城,你也许不太熟悉,它可是当年《铁道游击队》中很有名气的临城。而薛城是解放临城时牺牲的众多功臣之一,为了纪念他的事迹,才把临城改名为薛城的。

我们新兵在薛城集训了两个月后,其中三十多人分到三营九连,有六个人分到指挥排,朱小铭等两人分在侦察班担任侦察员,我和陆永生分在报话班任话务员,郭福兴等两人分在电话班任电话员,其余的二十多人到炮排。

当时部队的生活情况还是比较艰苦和单纯的,每天除了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的固定内容,其它时间就一天到晚,一年到头都不会有什么具体安排了。因此,战友之间不是谈天说地的闲谈,就是谈些当兵前的情况,或是写封报喜不报忧的家信,免得父母挂念。

所幸,就在我们无事闲聊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如歌如泣的笛声传来。这笛声,有时是悦耳的,有时是低沉的,有时是悠扬的。这笛声,很快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使大家从无所事事的沉闷中活跃起来,欢快起来,跟着他的笛声哼唱起来。他在笛声中吹出了人民战士“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质和生活作风,也吹出了人民战士勇往直前,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顽强精神。他和全连的新兵在军队这革命大学校里,经过几年的认真学习和艰苦锻炼,政治觉悟和军事技术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到一九六五年时,他终于实现梦寐以求的心愿,光荣地入了党,也从一个熟练的侦察员成长为班长。我也当上了报话班的班长,并在一九六六年一月份也光荣入党。

他的身份起了很大的变化,但普通一兵的本色一星半点都没变。每当战友们在军事训练后,在田间劳动时,他都不顾自己的劳累,拿出携带的笛子,吹起《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等曲子,为战友们解除疲劳,焕发精神,为完成未竟的工作任务鼓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每当逢年过节,只要团里举办文娱汇演,每次都少不了他的笛子独奏,尤其是他的拿手好戏《我是一个兵》。他能吹出时而雄浑,时而悦耳,时而轻快悠扬的旋律,更具特色地吹出一字一顿的效果来,总能赢得大家经久不息的热烈鼓掌和再来一个的呼喊声。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在工作中,他总能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战友,充分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多次获得连队的嘉奖,两次荣立三等功。

再来说说他的笛子,尽管成了他吹奏的百变神器,却依旧是一支再普通不过的笛子了,和当今所看到的精致的笛子相比,真是铁丝提豆腐——没法提。那他又是怎样使笛子成了百变神器的呢?说来话长,平日里,除了正常的训练学习或劳动外,他是笛子不离身的。在有限的闲暇时间里,他除了给战友们吹奏,也会抓紧时间进行认真地吹奏练习。如在练一首歌曲时,一次不行,就练两次三次,哪怕是练习再多次也要感到满意为止。用他的话说,“倘若自己都不能满意,又怎么能让战友们满意呢?”正因为如此,他只要进行练习时,总是认真刻苦,不厌其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反反复复地练习以求提高,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练出了一套自己已能娴熟掌握的笛子吹奏方法和技巧,进而能得心应手地吹出不同的笛声,悦耳动听的歌曲来。

前面已经详细介绍了他应征入伍以后,在部队这个革命大熔炉里锻炼成长的过程。他于一九六八年三月复员,结束了军营生活。从此,我和他天各一方,再也没能形影相随地经常在一起了,再也听不到他吹奏悠扬悦耳的笛声了。但是,当年感人的笛声,当年部队的情景,当年生活的往事,尽管已经过去了六十个春秋,那些美好岁月里的美好往事,仿佛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历久弥新的一幅幅珍贵画面,自然难以忘怀,时不时地在我心里泛起,在我耳边萦绕,以至才有文章开头的那一幕的情景来......

文章已结束,该公开他的庐山真面目了。他就是一九六一年八月应征入伍的侦察班战士朱小铭。

 作者简介

许顺芝,一直喜爱阅读,尤喜欢散文。退休后于2006年参加金陵老年大学写作班学习,并于2011年12月被聘请为金陵老年大学文史研究院创作研究员。

图片 :网络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专辑大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