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无桥不江南

 冬歌文苑 2023-05-16 发布于北京

无桥不江南

江南,既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也是一个经济文化词汇。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江南的地理范围各不相同。其中不外乎自然地理、行政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还有历史地理。广义上的江南,泛指长江中下游以南至岭南以北广大地区;狭义上的江南,是指南京、无锡、苏州、常州以及钱塘江以北的杭州、嘉兴和上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历史上曾有著名的“乾隆六下江南”微服私访,故事颇多,传为美谈。从乾隆六下江南的地点看,虽然也是以狭义上的江南地区为主,但是,乾隆下江南还到过江北的扬州。因此,现在还有人把地理位置处于长江以北的扬州称为“江南”,这也许就是历史地理概念了。

江南水多,自然桥多。无论是上海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还是像周庄、朱家角、练塘这样的历史文化古镇,桥,是江南的特殊符号、特殊文化标记,一个永恒的话题。因此,称“无桥不江南”也不为过。就算上海这样区域面积不大的地方,到底有多少座桥,也是一个未知数。只有大江大河上的大桥,才有一个统计数字。在黄浦江上,有13座越江大桥,自下而上,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卢浦大桥、徐浦大桥。如长龙卧波,连接着浦东浦西、市区郊区,承载着四通八达,改变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座房”的世俗与现实;在苏州河上,有31座大桥,从下游到上游,外白渡桥、乍浦路桥、四川北路桥、西藏路桥。有的是百年老桥,有的是新建桥梁,连接着左右两岸,肩负着南来北往,发展着都市经济。可以想像,如果没有那些桥隧的连接、沟通,江南水乡就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孤岛,繁荣与富庶只能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我喜欢逛古镇,足迹几乎踏遍江南。上海境内的枫泾、朱家角、南翔、州桥、娄塘、罗店、高桥、新场、川沙、召稼楼、三林、庄行、青溪、七宝、泗泾等古镇不消说,浙江、江苏境内的乌镇、西塘、南浔、周庄、同里等古镇也经常光顾。历史文化、古迹传说、饮食特产、人文地理等,自然是“逛”的主要内容。但是,每逛一个古镇,我最关注的还是三个要素:一是河,二是桥,三是船。河水是不是清澈,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治理水平,看出对古镇的保护程度;有没有著名的古桥,可以看出这里的文化底蕴、历史渊源;河里、桥下有没有穿梭往来的游船,可以看出古镇的人气烟火、游客多少。河是舞台,桥是背景,船在桨声中悠悠地穿梭于古桥,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讲述着小镇的源远流长、前生今世。如是,肯定是不虚此“逛”了。

我曾数度到访青浦的金泽古镇。金泽古镇是江、浙两省进入上海的西大门,也是上海唯一与江苏、浙江两省交界的一个古镇。三省市交界之处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古镇,竟然还有一个“江南第一桥乡”的美称。这里遍布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古桥,迎祥桥、如意桥、放生桥、普济桥、天王桥、万安桥、林老桥。一座桥有一座桥的风格,一座桥有一座桥的作用,一座桥有一座桥的传说。听听这些桥名,看看它们满身斑驳的青石板,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听起它们的故事来。这一座座桥,就像一个个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记录着人世间的沧桑变迁、喜怒哀乐,也护佑着古镇水乡的平安繁荣、生生不息。

江南的古桥,几乎都是由石头砌成的,拱形的、梁形的,圆形的、方形的、弧形的,形状各异。有的因水而设,有的因岸而建,加之围栏、雕刻、码头等衬托,甚是精致。从这些古桥的建桥工艺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看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看到了水乡古镇的巧夺天工。哪里不是一幅画,何处不是一首歌?从“桥”字的木字旁,我们不难看出,最早的桥,应该是与木头有关,而与石头无关。江南水多,风吹雨打,日晒雨淋,无论你如何保护,木质桥往往容易腐烂变质,并非长久之计。因此,石桥便应运而生。我喜欢站在古镇的石桥上看风景。江南水乡的石桥以拱桥居多,单拱的、双拱的、三拱的,拱顶往往是桥的最高处,甚至是古镇的至高点。站在桥顶,登高望远,长长的石板路望不到尽头,幽幽通向远处,不但古镇风貌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而且在夏日炎炎中,桥顶清风习习,看江河日泄、人来船往,心情极为舒畅。清晨日出、黄昏日落时分,水乡古镇更是轻雾弥漫,霞光衬托着古桥清晰的轮廓,红衣少女打着油纸伞缓步走过桥顶,桥下小木船轻轻划过……如此江南胜景,怎能不让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江南水乡的桥都是有故事的。一座桥有一座桥的名字,一座桥有一座桥的功能,一座桥有一座桥的故事。在当地老人的眼里,古镇上的桥,都是有生命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出远门、归故乡,读书考试、生产劳动,挑谷子、背物件……不是每座桥都能随随便便走的。逢年过节、四季节气,围绕着石桥的各种仪式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乞求风调雨顺、逢凶化吉的,希望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祝福出门平安、一帆顺风的。古桥,寄托着一代又一代水乡人的梦想与希望。在江南,如果有人说他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时,你可别不服气。这可能是真的。因为江南水乡,水网交错,迈出家门办点事就是桥,抬头不见、低头见到的就是桥,桥来桥往,上桥下桥,走过的桥就自然比我们走过的路多了。

江南水乡,桥还是富庶的象征。一般桥多的地方,往往也是重要集市,商贾云集的贸易闹市。可以想像,当年在没有飞机运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的情况下,江河湖海是主要的交通渠道,船舶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江南水乡,稻谷、丝绸等要进行交易,生活用品要运进运出,人员要往来,甚至还有运送到京城的贡品,也是通过江河湖海船舶运输的。于是乎,江南稻谷、丝绸等主要产区,形成了众多人员居住集中、大小不一、相对稳定的贸易市场。为方便往来,一座座桥就建了起来,水乡连成了一片,当地自然成了富甲一方的聚集地,小镇富得流油。

说起江南的桥,大家自然会想起陈逸飞先生的油画《双桥》《故乡的回忆》。陈先生画的就是江南古镇周庄的石桥。如今,江南水乡道路四通八达,公路铁路民航事业发展,水路、小桥似乎有些冷落,但小镇依然令人刮目相看。粉墙黛瓦的小屋、青石板铺就的小路、河中轻轻摇过的小船,虽然失去了昔日商贸集市的功能,但是,小镇古桥仍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人们放松身心的精神乐园。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古镇好,无桥不江南……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阮山峰,1965年2月生于浙江萧山,1983年10月入伍,200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爱好写作、摄影。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海军》《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