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粪便常规检验最全解读:32 张优质图谱劝你一定要收藏!

 求真我gcvbmj6p 2023-05-16 发布于浙江
粪便检验是通过物理、化学、免疫学等方法对粪便成分进行分析,以此了解消化系统功能状态,辅助诊断消化系统病变,如感染、出血、恶性肿瘤等疾病,并可对黄疸类型鉴别提供参考。主要检查内容包括粪便一般检查(理学、化学)、显微镜检查等。

1
粪便一般检查(理学、化学)

01 粪便理学检查

① 粪便量

健康人的粪便量与进食食物种类、食量及消化器官的功能状态有关。进食细粮及肉食者,粪便细腻而量少;进食粗粮或多食蔬菜者,因粪便纤维含量高而粗糙量多。一般健康成人排便频率可隔天 1 次至每天 2 次,多数为每天 1 次,每次排便量约为 100 ~ 250 g (干重 25 ~ 50 g)。当胃肠道、胰腺有炎症或功能紊乱时,粪便量和排便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② 外观

正常人的粪便色泽呈黄褐色(因含有粪胆素),有压迹,不干硬,无明显气味。

婴幼儿因胆红素未转变为胆绿素而呈黄绿色或金黄色糊状。

③ 颜色

颜色可能受到食物和药物的影响。正常人的粪便颜色一般是棕色或土黄色。如果粪便颜色异常,比如发黑、发白、发灰、发绿、红色等,可能意味着肝脏、胆系统、胰腺、胃等部位出现问题。

表 1 粪便颜色变化可能的原因

图片

④ 形状及性状

正常的粪便应该是像香肠一样的形状,长度应该在 10 ~ 20 cm 之间,直径应该在 2 ~ 4 cm 之间。性状:正常粪便为成形、条带状,其性状、硬度常用进食的食物有关,粪便性状变化的临床意义见表 2。

表 2 粪便性状变化的临床意义

图片

⑤ 质地

正常的粪便应该是软硬适中,易排,不应该干燥、不易排泄或者液体状。

02 粪便化学检查

① pH 值

正常的粪便 pH 值在 6.6 ~ 7.6 之间。pH 值低于 6 会增加肠道炎症和胃酸的危险性,而 pH 值高于 7.6 可能会发生细菌感染。

② 隐血试验

隐血试验用于检测消化道出血。当上消化道出血量 < 5 mL 时,无肉眼可见的血液,消化液破坏红细胞,显微镜下也未见红细胞,此时需要用化学法或免疫法才能证实出血,即粪便隐血试验。

1)化学法常用的邻联甲苯胺法

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色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催化氧化底物邻联甲苯胺脱氢为显蓝色的邻甲偶氮苯,颜色的深浅与粪便中血红蛋白的量呈正比。

图片

2)免疫法

利用抗原抗体结合的原理,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而应用较广,但容易出现钩状效应,应引起重视,此时可将样本进行稀释后重测。

图片


2
显微镜检查

① 白细胞

正常人粪便中可偶见白细胞,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呈灰白色、胞体肿胀、坏死、破碎、胞质中充满细小颗粒。

在肠道寄生虫感染,如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时,可大量出现,尤其是钩虫病及阿米巴痢疾和过敏肠炎时,粪便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有时可伴夏科雷登结晶。

图片
红细胞 (红色箭头)、白细胞(蓝色箭头)

② 红细胞

红细胞呈草黄色、略带折光性的圆盘状,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当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阿米巴痢疾者红细胞增多,上消化道出血时红细胞在胃及肠道中被消化液破坏,故显微镜检验为阴性,必须通过隐血试验来证实。

图片

③ 吞噬细胞(巨噬细胞)

大吞噬细胞源自单核细胞,胞体大,约为中性粒细胞的 3 倍或以上,圆形、卵圆形,不规则,核 1 ~ 2 个,大小不等,常偏于一侧,常含有吞噬的颗粒、细胞碎片。正常粪便中无吞噬细胞,出现吞噬细胞可作为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依据,也可见于急性出血性肠炎或偶见于溃疡性结肠炎。

图片

④ 上皮细胞

生理条件下,少量脱落肠道的上皮细胞被破坏,粪便中很难发现。呈圆形、卵圆形或短柱状,两端钝圆,细胞较厚,结构模糊。在坏死性肠炎、霍乱、副霍乱、伪膜性肠炎等时上皮细胞数量增多。

图片

⑤ 脂肪

在粪便中有脂肪小滴、游离脂肪酸和结合脂肪酸 3 种形式。脂肪滴大小不一、圆形、折光性强的小球状,正常情况下,食入的脂肪大多数被吸收,故粪便中很少见到。镜检脂肪小滴增多,为脂肪排泄增多,多见于腹泻、梗阻性黄疸及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等。

图片

⑥ 淀粉颗粒

正常粪便中极少见。外形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颗粒,大小不等,在盐水涂片中可见同心形的折光条纹,无色,有一定的折光性。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及腹泻患者粪便中可大量出现。

图片

⑦ 肌纤维

淡黄色条带状、片状、有纤细的横纹。

图片

⑧ 结晶

正常粪便中可见多种结晶,如草酸钙、磷酸钙、碳酸钙等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

病理性结晶有:

1)夏科 - 雷登结晶菱形,无色透明,两端尖长,大小不等,折光性强,是嗜酸性粒细胞破裂后嗜酸性颗粒相互融合形成。多见于阿米巴痢疾及过敏性肠炎的粪便中。

图片

2)胆固醇结晶,无色、透明,呈长方形或缺角的平行四边形,似打碎缺角的玻璃,如下图所示:

图片

⑨ 细菌

成人粪便中主要的菌群是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和厌氧菌,约占 80%。另外还有少量的产气杆菌、变形杆菌、芽孢菌及酵母菌等。粪便中球菌和杆菌的比例大约为 1:10。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制剂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可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引起革兰阴性杆菌数量严重减少甚至消失,而葡萄球菌或真菌等明显增多,粪便中球菌 / 杆菌比值变大。

图片

细长杆菌


⑩ 寄生虫

卵肠道寄生虫感染时可见到的虫卵有蛔虫卵、鞭虫卵、钩虫卵、蛲虫卵、血吸虫卵、肺吸虫卵、肝吸虫卵、姜片虫卵等。临床上常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离心沉淀法、静置沉淀集卵法等方法来提高阳性检出率。

图片

蛔虫卵(未受精)


图片

蛔虫卵(受精)

图片

 鞭虫卵


图片

 钩虫卵

图片

 蛲虫卵


图片

 带绦虫卵

图片
 曼氏迭宫绦虫卵

图片
 人毛滴虫(革兰染色)

图片
 隐孢子虫卵囊(改良抗酸染色法)

图片
肝吸虫(红)、灵芝孢子(蓝)

图片
 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

图片
 人芽囊原虫

图片
布氏姜片虫卵

图片
 肺吸虫卵

图片
 缩小膜壳绦虫卵

图片
 微小膜壳绦虫卵

图片
 日本血吸虫卵

真菌

正常粪便中少见,应排除容器污染或粪便显露室温下过久污染所致。真菌孢子直径约 3 ~ 5 μm,椭圆形,有时会出现出芽,呈葫芦状,有较强折光性,革兰染色阳性,大都有菌丝同时出现。一般见于应用大量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真菌性二重感染。

图片

真菌(霉菌)


⑫ 植物细胞及植物纤维

呈螺旋小管状,可见各种形态的植物细胞,圆形、长圆形、多角形,双层细胞壁,需与寄生虫卵相鉴别。

图片

植物细胞

图片

植物纤维


3
粪便样本如何采集?
采集粪便样本是一项简单而非常重要的过程。正确采集的样本可以确保粪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采样前应洗净双手,在排便过程中,应尽量收集足够的粪便样本,并避免将尿液或其他物质杂入其中。采集完成后,应立即将样本送往医院或实验室进行测试。

4
粪便常规检查的意义
评估肠道健康状况:通过粪便样本的检测,可以评估肠道健康状况,包括肠道传输功能,肠道菌群的稳定性以及排泄过程是否正常进行等。

检测肠道感染:通过粪便样本的分析,可以检测出各种肠道细菌感染及寄生虫感染等,例如沙门菌,变形杆菌等感染。这些病原菌感染会引起腹泻,腹痛和呕吐等症状,如果得到及时治疗,患者会迅速康复。

检测肠道炎症和病理性改变:通过分析粪便样本的 pH 值,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含量,还可以检测出肠道炎症和病理性改变等问题,包括炎症性肠病等。

5
注意事项
1. 采集的粪便样本应及时送医院或实验室检测,一般不超过 2 h,过长时间的保存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采集粪便时要注意卫生,避免粪便样本被杂质、尿液所污染,杂质污染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3. 检测时应挑取含有异常成分的粪便,如含粘液或脓血等成分,外观正常的粪便,应从表面、深处、多点取材,取 3 ~ 5 g 即可。

4. 在药物使用期间,应告知医生,以免影响粪便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朱名超 
单位: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

插图来源:作者拍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