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史杂谈——雍熙北伐,一场战争决定300年国运

 风吟楼 2023-05-16 发布于广东

#历史开讲#

宋辽两国发生了无数次的战争。太祖太宗时,大宋心浮气躁,不断挑衅北方的辽契丹,后者为了报复,时常派契丹人入侵南方,向北宋进犯。

高梁河之役,是宋太宗即位以来,第一次对外用兵失败。宋太宗在招兵买马九年后,觉得时机已经到了,于是又发动了对辽王朝的第二次进攻。

文章图片1

宋太宗

986年春天,宋太宗召集了七十多个州郡的军队,调集了二十万大军,从三个方向向幽云国的十六国进发。雍熙北伐也是宋代最大的一次对外征战,几乎就是一场国家命运的赌博。

北宋一方,由“曹彬”、“潘美”、“杨业”三大将领组成,而辽一方,则是由太后与圣宗耶律隆绪坐镇。

如此一个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战役,为什么最后的结果却是宋代的全盘失利呢?

出兵北伐目的不纯

雍熙北伐并非宋太宗的首次出兵,宋太宗的登基是继承了哥哥的皇位。

文章图片2

这件事让赵宋王朝分裂成了两个派系,赵光义知道这件事,立刻下令处决赵德昭,赵德昭的死亡引起了朝野的骚动。

自从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送给了辽人之后,中原就像是一根鱼刺,卡在了宋太宗的喉咙里。

赵光义越来越感觉到自己虽然是皇帝,但是却缺乏一个皇帝应有的威严,所以他将目标转移到了太祖临终前没有实现的两大心愿上:

第一,就是消灭北汉,第二,就是夺回燕云十六州,他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了这两大心愿上。

因此,宋太宗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带着刚刚结束北汉战争的大军,发起了首次的“北伐”。整个大宋都明白,这个时候,与辽王朝硬碰硬,绝对不是一个好的决策。

文章图片3

宋国刚刚灭掉了北汉,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国家,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发展自己的国家,而宋太宗却急着和辽王朝开战,想要通过这场战争来缓和一下自己的内乱。

可惜高梁河一役,不但没有成功夺回燕云十六州,反而损失了大量的城池。也可以看出雍熙北伐带着太宗皇帝极大的私心。

但辽景宗也有失误之处,在高梁河之战后,他登基不久,便以满城、雁门、瓦桥三大战役来彰显自己的权势。

没过多久,辽景宗在一次外出狩猎时突然去世,辽景宗的大儿子,当时只有十二岁,无奈登基,因为皇帝年纪尚小,于是将朝政的权力交给了萧太后,韩德让,以及耶律斜轸。

辽景宗驾崩,辽人对北宋的侵略暂停,使其得到了一丝喘息之机。

文章图片4

萧太后

宋太宗以第一次的失败而感到羞愧,这一次的失败,完全是他一人的一意孤行,大多数的文武百官都在朝堂上表示了异议,北伐的最终失败,让他颜面尽失。

因此,宋太宗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再次发动一场“北伐”,一雪前耻。

恰在此时,雄州宋府和令图等人,奏明了辽国皇子年纪尚小,皇太后独揽大权,群臣作乱,百姓不满,刚好借此机会,向北方讨伐,夺回十六州。

辽国此时并没有什么内讧,恰恰相反,萧太后等人都是采用贤官,百姓安居乐业,在他们的帮助下,辽国的国力蒸蒸日上。

而北宋朝中有许多人对此观点进行了反驳,他们认为,北宋与辽国连年征战,国力大损,守御有余,而征讨不足。但是大臣们的劝告,却无法阻止宋太宗内心的渴望。

文章图片5

宋太宗

于是,宋太宗又一次在兵荒马乱、粮草不多的条件下,发动了第二次的“北伐”,集结了二十万人马,分成了三个方向,分别向燕云进发。

宋太宗更是略过了强力抗议的文武百官,直接决定了此次北伐。

兵分三路落荒而逃

这一次的北伐,分为东、中、西三个方向。“东军”以曹彬亲领,崔彦进为副手,自雄州起,经固安,至琢州,稍作休息,然后再向幽州进发,和辽王朝的大军决战。

米信、杜彦圭两人,则从东面分出一队人马。他们从雄州离开,经过新城,和曹彬的军队汇合在一起,在琢州集结了十万大军。

文章图片6

田重进所率的“中军”,自为定州起,越过太行山,直捣“飞狐关隘”,以截断辽军西线的支援,为“东军”创造一个与之辽朝军队对峙的机会。

而“西军”的统帅潘美与杨业,则是离开了雁门关,准备先占领云州,应州,朔州,然后与曹彬的大军汇合,与他们汇合。

宋太宗之所以分出三支军队,一方面是为了混淆辽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掩人耳目。

“东军”的兵力最多,看似是他们的主力,实际上却是他们对幽州的虚张声势,目的就是为了将他们的大军引向幽州南部,从而削弱他们的西部防线。

那样的话,西、中两路大军就能拿下后山诸州,三路大军汇合,然后全力进攻幽州。

文章图片7

在这一战略布局中,以东路军最为突出,既有十余万人,又担负着牵制辽军主力的任务。东路不能出任何差错,这也是宋太宗为什么会任命曹彬为统帅的原因,他在战场上一向沉稳。

可只看兵力布局,宋军就犯了一个大错。别看这二十万人看起来很强大,但实际上,他们分成三个方向后,人数上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二十万军队汇聚在一起,就像是一根木头,只有聚在一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三个方向的宋军,就像是三根筷子,辽国的军队无法与之正面抗衡,却可以轻易地将他们掰碎。

宋太宗有前车之鉴,命令各路大军,以慢打快,稳扎稳打。

雍熙北伐之初,宋军从四面八方得到了胜利的消息,但是宋太宗并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有些担心,他害怕再一次发生同样的事情。正如宋太宗所料,眼看着宋军的战局就要逆转,但就在这时,异变陡生。

文章图片8

曹彬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居然被耶律休截住了粮路,他率领的十万大军攻下涿州十余日,便已是油尽灯枯,不得不退回雄州,等候补给。

可“东军”主要负责牵制敌军的主要力量,宋太宗下令曹彬不能后退,同时也不能让曹彬只往前走,他要带着自己的军队与米信汇合。

曹彬虽然经验丰富,但如今的东路军,已经聚集了很多著名的将领,曹彬无法彻底控制。

因为其他两个军团都有了战绩,所以东部军团的将军都想要建功立业,所以曹彬只好“带着五日粮回攻涿州”

耶律休哥率领大军,对宋军进行骚扰,宋军不得不边打边走,足足走了四天,才到了涿州,宋军经过了几天的苦战,不但粮草枯竭,而且战力也折损过半。

文章图片9

粮道一断,曹彬的军队士气低落,饥肠辘辘,再也提不起一丝战意。曹彬见状,知道这场战斗不能再打下去了,便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辽军见宋军败退,立即派兵追赶,结果东线大军损失惨重,曹彬险些脱险,回到了宋境内。

宋太宗听到大军溃败,立即下令大军撤退,撤退到自己的国家。

田重进幸运地将“中军”完整地送回了宋国,而“西军”却因为前期过于顺利,进入敌军腹地时间过长,来不及抽身而退,而彼时辽军的增援也到了。

最终,“西军”战死沙场,雍熙北伐也再一次宣告失败。

文章图片10

雍熙北伐影响深远

雍熙的北伐失利,对北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耶律休戈在北方建立了一座雄城,这让北宋对燕云的侵略之心大打折扣。

而从那一次之后,宋太宗与历代的北宋皇帝,都已经放弃了对辽国发动大规模战争的打算,燕云十六州的计划,也已经彻底地破灭了。

而在北宋,战争的声浪也逐步减弱,而和平的声浪则逐步上升,北宋王朝从“以攻为主”转变为“以守为主”,并在历朝历代君主中转变为“战略求和”

可以说,这一战,彻底粉碎了北宋帝国的骨气,彻底粉碎了其夺回燕云国、复兴汉、唐的美梦。

文章图片11

曹彬

曹彬成了雍熙北伐失利的罪魁祸首,因为他在东线上的失误,让他功亏一篑。事实上,曹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雍熙的北伐之败并非曹彬一人之错。

北伐之战,看似只有一步之遥,但就是这一步之遥,却像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宋太宗在开战之前,就判断错了辽国的政局,导致了皇帝与大臣之间的不和,北伐之前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到了最后,全部都以失败而结束。

种种迹象表明,雍熙的北伐之战,并非偶然。雍熙北伐,这是一次在冷兵器时期非常有名的战争,宋军虽然占据着压倒性的上风,但却惨败而归。

曹彬,潘美,米信,田重进等人,都是曾随宋太祖赵匡胤征战过一代又一代名将。

但为什么两次随宋太宗出征,却都是如此地普通的战绩,甚至惨死沙场,可以看出宋太宗赵光义要负很大的责任,他的领兵能力并不卓越。

参考资料:

浅析北宋雍熙北伐失败的原因{知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