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畏缩退师”的武将以一己之力,影响了大宋百年国运

 风吟楼 2023-05-16 发布于广东

前言:在历史大势面前,个人的力量很有限,就拿王朝兴衰来说,往往是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的,个人在其中很难起到决定性作用,所谓“时势造英雄”正是这个道理。然而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个人的力量却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进而对某个事件产生影响,如果这个事件是类似于“导火索”和“转折点”的存在,那么自然会对大势产生影响。

当然影响也分积极和消极,积极如谢安出山,打赢淝水之战,保全了华夏衣冠,如郭子仪崛起,平定安史之乱,护住了大唐江山,如于谦担当,击退瓦剌,未使大明变南明。消极如赵高,矫诏乱秦,让秦朝二世而亡,如杨广,急功近利,使隋朝崩溃而亡。今天我们要说的亦是一个消极的代表人物,他的知名度虽说不如赵高和杨广,但是他却以一己之力,深刻影响了大宋王朝的百年国运,他便是北宋大将王超。

文章图片1

宋朝的这种外部形势,按理应该大将之才频出

一、王超迫使朝廷两改战略

1、从定州到邢州

自燕云之地被“儿皇帝”石敬瑭出卖给契丹后,中原王朝的北方就一直不得安宁,契丹军动辄经燕云南下,深入河北腹地搞破坏,偏偏中原王朝又处于五代乱世,难以集中力量来夺回燕云,好不容易等到宋太宗搞定北汉,有条件了,却又连吃败仗,就连宋太宗本人都被戏称为“高梁河车神”。得亏宋太宗时期还算是“君明臣贤”“回血”的速度比较快。

契丹见宋朝“收燕云”之心不死,各种侵扰行动变本加厉,几乎每年都有战事发生。公元1004年,也就是宋真宗继位的第7年,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统率20多万契丹军大举进攻宋朝,旨在“一战定乾坤“,重复昔日辽太宗入主中原之故事。得知消息的宋朝君臣多少是有些慌的,所幸朝中有寇准和毕士安等“定海神针”

文章图片2

燕云十六州的分布

寇准他们结合前线状况,第一时间拿出了一套应对方案,将镇州(今河北正定)和高阳关(今河北高阳)的两路大军集中到定州(今河北定州),与定州军组成宋军主力,力争在唐河一线和契丹军主力决战,至于河北其他地方的驻军则加强防守,以作偏师之用,和主力大军形成呼应之势。按常理来说,只要定州的十几万宋军主力敢于作为,契丹主力就不敢放任不管。另外,此方案中包含了如果契丹军不攻定州的预案。

届时定州的宋军主力北上攻辽,迫使辽军主力回撤,然后各路偏师则沿路袭击,以逸待劳,和北边的主力一起消灭契丹主力。方案不可谓不好,可惜负责统率主力大军的王超“按兵不出战”,让契丹军“敌势益炽”,十分放心地置宋军主力于不顾,转道向东。朝廷因此急忙调整战略,让定州军分散出动,抄契丹后路,力争在邢州(今河北邢台)一带和契丹军决战,不料王超“逗挠无功”,新的战略再次作废。

文章图片3

萧太后率军南侵北宋

2、从邢州到澶州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宋朝中枢是当年十月中旬令王超安排定州军南下的,可一直到十一月初,时间过去了半个多月,定州军都不见动静。按寇准等人的构想,契丹军既然不打定州了,那么定州的城防压力自然变小,最好的情况当然是王超能率军北上攻打契丹城池,来个围魏救赵,这也是第一套方案中的预案,可王超硬是不敢动。既然不敢北上,那就南下吧。

如若定州军能及时赶到邢州一带布防,宋真宗再来一次御驾亲征,带着一支预备队进驻大名府(今河北邯郸),再加上其他几个方向的宋军偏师,给契丹军来个“瓮中捉鳖”不是没有可能,即使不能一举吃掉契丹主力,也能阻止契丹军进一步南下,以免让更多的地方遭受战乱。只可惜王超不给力,朝廷就不敢再将决战地点设在邢州了,只能再往南,设在澶州(今河南濮阳)。

文章图片4

契丹军的进攻路线图

战略虽变,朝廷给王超下达的命令却未变,因为如果没有定州军的加入,宋军的兵力就总是个劣势。如果王超能在契丹军到达澶州之前赶至邢州一带,把契丹军的后路给断了,那么宋军吃掉契丹主力依然不是梦,反之,如果王超继续不作为,那么契丹军只要拿下防守力量不足的黎阳(今河南浚县),便可以从多个方向包围澶州,或者直接从黎阳渡河,届时形势就很危险了。

澶州位于黄河岸边,是连接汴京和河北的交通要冲,从其地到汴京仅仅250里,可以说是守护汴京的北大门,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澶州有失,汴京难保,这种情况下,拿亡国之危来说事,都毫不夸张。那么王超又是否到了邢州呢?他没有!一直到宋辽两国达成“澶渊之盟”,王超都始终不动如山,得亏宋真宗御驾亲征起到作用了,如果澶州有失,北宋提前变成南宋,王超恐怕早就臭名昭著了。

文章图片5

契丹军包围澶州

二、王超改变了宋朝国运

1、有“前科”的庸碌怯懦之人

王超能统领10万宋军主力,说明朝廷对他是抱着极大期望的。当然,这个期望里面其实亦有些无奈。就在萧太后率军南侵的前一年,契丹名将萧达凛率军攻打望都(今河北望都),坐镇定州的王超奉命率军北上救援,这便是著名的“望都之战”,也是让宋朝遭受巨大损失的一战。期间王超的庸碌和怯懦起到了关建作用,其一,王超率步兵集团到平原和契丹军打野战。

要知道当时朝廷其实已经调派了2万骑兵过去增援,可王超在骑兵还未抵达战场的情况下,先行和契丹军对垒。其二,王超让副手王继忠率领部分宋军在其大阵的东边扎寨,要知道以步兵集团对抗骑兵集团,最好的方式便是结成大阵,这个安排直接导致王继忠部被萧达凛包了饺子。其三,眼见王继忠部被围,他竟然弃之不顾,心安理得地撤军,导致王继忠被俘。

文章图片6

王继忠被俘

其四,王超不顾契丹骑兵的追击,一心南撤,要知道步兵是跑不过骑兵的,直接导致宋军惨败,史载“将臣陷殁几尽,超等仅以身免”,王超哪里是去打仗,简直是去给萧达凛刷战绩。此战过后,契丹军上下一扫早前遂城之战的阴霾,士气为之大振,他们认为宋军依然是随便他们拿捏的“软柿子”,由此为萧太后南侵打下了基础。

这么个有“前科”的人,宋朝为何还会让他担任河北三路大军的主帅?首先,王超是先帝的潜邸之臣,资历老,在军中还是有一些威望的,而且他长期在河北地区任职,熟悉河北情况。其次,从太祖太宗朝下来的一些威望高的将领,死的死,老的老,能征善战的李继隆偏偏又在宋真宗继位的时候没有拿出应有的态度,被安排坐了冷板凳。最后,像杨延昭和曹玮等新生代将领的威望又不足以服众。

文章图片7

步兵对抗骑兵的不二法门—结大阵

2、“澶渊之盟”的另外一种可能

宋真宗在重用王超之时,未尝没有“用人不疑”的心态,可王超的各种“不作为”逼得他疑神疑鬼,他倒是想换帅,可他一想到后晋大将杜重威在澶州临阵投敌,致使晋帝石重贵被契丹军所俘,他就不敢了,他也怕王超学杜重威,让他落个和石重贵一样的结局。既然换帅有风险,那么又拿什么来退敌呢?宋真宗有想过南逃,所幸被寇准等人制止了。

宋真宗在寇准的建议下,一边派其他军队攻打燕云十六州之一的易州(今河北易县),让契丹主力分心,一边把雪藏已久的李继隆派到澶州坐镇。名将出马,自然是不同凡响,李继隆到任后迅即组织军民修缮防御工事,并在城外以大车为依托结成大阵,阵中安排一支偏师,以便和城内守军起到相互呼应的作用,一切准备就绪后多次打退契丹军的进攻。

文章图片8

得亏还有个名将李继隆

值此关键时刻,一件多少有些戏剧化的事情发生了,前文提到的萧挞凛在一次巡查督战期间意外被澶州城头上的宋军床子弩给灭掉了,此事大振宋军士气。等到宋真宗赶至澶州后,宋军的士气就更盛了,寇准等人都建议趁势和契丹军决战,如果得胜,则收复燕云指日可待。然而宋真宗此时又想起了依然呆在定州的王超,以及他手里掌握的10万大军,担心他们当“渔翁”。

契丹军打到这地步,确实也是疲了,萧太后知道很难再对宋朝造成更大的威胁了,而且她也担心王超,如果契丹军再打下去,王超会不会南下?一旦王超南下,契丹军危在旦夕。即使王超不南下,一旦契丹军不能在保持一定战力的情况下撤军,那么在撤军的路上会不会被王超打埋伏?王超就这么以一种极为特殊的作用推动了“澶渊之盟”,宋朝以每年向契丹提供30万岁币为代价结束战争。

文章图片9

虽胜犹败的“澶渊之盟”

结语

王超倒也不是宋真宗担心的那样有二心,他真的只是庸碌怯战而已。不过不管怎么说,他都难辞其咎,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他都犯了如此大罪,宋真宗竟然只是将他降为节度使而已,反观周世宗柴荣在高平之战后把怯战的何徽和樊爱能等一众大将都给正法了。两相对比之下,宋军接下来战力不在线的问题也属题中应有之义了。

言归正传,如果王超当时能听令而行,以当时宋军上下的情况来看,契丹主力的结局就不是简单吃个不痛不痒的败仗了,不是全军覆没,就是全军溃败而逃,而且当时萧太后等契丹上层主要人物大多都在前线。倘若契丹军失去战斗力,或者契丹诸多上层人物有个什么好歹,宋军收复燕云不是没有可能,如果宋军收复燕云,后面应对女真人也多了些资本。可惜历史没有如果,王超等人注定被后世唾弃。

参考文献:

《宋史》

《宋史随笔》

《国史大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