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串“巧合”与“误会”编织的故事

 新用户5345BAE7 2023-05-16 发布于江苏

 

——三年级下册第27课《漏》一文趣读

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的第三课,也是本册书的第27课,是民间故事《漏》,全文共有875字,而“漏”在文中先后出现了15次,可以说,全文正是围绕着“漏”讲了一则曲折离奇的趣味故事。在研读这篇民间故事时,笔者发现,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一串“巧合”与“误会”编织起来的故事,也正是“巧合”与“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形成一次又一次故事发展的出人意料,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如果我们在解读这一篇民间故事时,就以故事中的“巧合”与“误会”为线索,一方面抓住了这则故事的趣味性,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落实本单元“了解课文内容,复述故事”这一语文要素搭建起坚实的学习支架,是带领学生学习本文时的一个非常巧妙的切入点。下面,笔者就从课文内容中的“巧合”与“误会”这一视角,谈一谈我的解读。

从前,一户人家:一个老公公,一个老婆婆,还喂着一头黑脊背、白胸脯的小胖驴。巧合的是,山上的老虎和山下的贼都想得到这头小胖驴。老虎是“嘴馋”,贼是“手痒”,于是在一天晚上,趁着天下起了蒙蒙小雨,老虎和贼恰巧同时来了。老虎用爪在墙壁上抓了一个窟窿,贼用手在屋顶上挖了个窟窿。老虎钻进了驴圈,贼也正想往下跳,就在这时,老公公和老婆婆也许听到了声音,在屋里说起话来。而老虎和贼恰巧听到老婆婆说到她“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这是故事的开头部分,我们发现有多处巧合,老虎和贼想到一起,行动在同一天,正准备做坏事的关键时刻,同时听到了老婆婆的话,可以说,这么多巧合,让故事的一开头便充满让人阅读下去的吸引力。而更加巧合的是,老虎和贼对老婆婆话中的“漏”的理解又想到了一起:

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莫非'比我还厉害?

贼蹲在屋顶上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说过,就是没听过'’,莫非'比我还厉害?老虎吓得浑身发抖,贼听得腿脚发软。

由此也产生了故事中的第一个误会:老虎和贼都没有见过“漏”,都因为害怕“漏”而心底发慌。也正是由于这一个误会,故事接下来才会有更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情节发生。

巧合还在继续。

因为害怕,贼脚底一滑,扑通从屋顶的窟窿里跌下来,正正巧巧摔到虎背上。老虎未料到房上会有东西掉下来,当然首先想到的是“坏事,'漏’捉我来了!”撒腿就往外跑。而巧的是,贼从屋上栽下来,一摸是个毛乎乎的东西,心想:“坏事,'漏’等着吃我哩!”更加抱着虎脖子不松手。老虎和贼在突然发生的状况前,想到的恰巧是一样的,而这时的巧合,也点明了故事中的第二个误会:即他俩把对方都当成了“漏”,彼此都吓得不轻,推动情节的往前发展。

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跑哇跑哇,都累得要死的时候,他们看到前边有棵歪脖子老树:

老虎想:“'漏’真厉害,像胶一样,粘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

贼也想:“'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命。”

等到了树跟前,老虎和贼都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结果他们终于分开了。这里他们想到的是巧合,行动上面也是巧合,更夸张的是,他们都觉得自己甩掉“漏”了,这同样是巧合,但同时这里也暗含着故事中的第三个误会,即他俩认为“漏”是真实存在的,自己把“漏”终于甩掉了。正是对“漏”真实性上的认识产生的误会,才会让故事继续讲下去。

雨越下越大。老虎和贼被雨一淋,又同时不甘心,想继续回去捉驴。可老虎走到歪脖树下,贼正在下树,贼看见走来的黑乎乎的东西,以为又是“漏”回来了,赶紧往树上爬,结果树枝断了,从树上摔了下来,顺着山坡往下滚。老虎正在走着,看见天上掉下个黑乎乎的东西,以为是“漏”又来了,赶紧逃跑,而下过雨的山坡又湿又滑,老虎腿一软,也顺着山坡往下滚。这一部分内容,同样以巧合展开,老虎和贼想的一样,同时又把对方当成“漏”,这是课文中的第四次误会,这个误会把老虎和贼都吓得顺着山坡往下滚。接着课文写了最后一个巧合,是老虎和贼浑身泥水,竟然撞到了一块儿。他俩对看了一眼,同时惊恐大喊“'漏’哇——”由此产生了故事中的第五个误会——以为对方就是一开头老婆婆口中的“漏”,而这个误会把他俩都吓昏了过去。

老虎和贼在一个又一个巧合的想法、行动中,产生一个又一个误会,令情节发展既新奇又合理,可以说,一串巧合与误会,才是这则故事令人趣味盎然的内在的深层次原因。而文中所写的巧合很有意思,常常是用前后句式相同的方式进行表达,讲述中总是先讲老虎的表现,再讲贼的表现,;而误会则是在一串巧合中产生一个误会,推动情节发展,然后又是一串巧合,再产生一个误会,循环往前,高潮迭起,直到故事的最后,才把“漏”的真面目揭示出来——

老公公和老婆婆从炕头上坐了起来。滴答,滴答——他们抬头看看屋顶——唉,说怕漏,偏就又漏雨了。

原来一直在文中无处不在的“漏”,让老虎和贼害怕、逃跑、甩掉、又遇见直至被吓晕倒的“漏”,只是说屋顶在下雨天的“漏”,这不正是这则民间故事最有趣和最具魅力的一面吗?

在书后习题中,编者为了帮助学生复述这则故事,给学生提供了示意图和文字提示,示意图显示的是故事里的五次地点变化,文字提示是对每一个地点发生的故事情节的概括。以此来进行复述,当然是不够的。笔者以为,结合书后提示,引导学生分别将文中的巧合和误会,与主要的故事情节融合在一起,找出每一情节中发生的巧合和误会分别是什么,再以每一地点进行复述,兼顾到全班同学的复述实践,最后再对照书后提示进行整篇故事的复述,样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相信学生在复述时能说得更为详细,同时也更能说出故事的趣味。

在指导学生复述时,以故事地点变换中的情节发展为经,以一串“巧合”与“误会”为纬,这样便能把这则民间故事的内容牢牢记住,也把握住了这则故事中最有意思的部分。这样的复述,契合了故事的内容表达特点,也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因此,以“巧合”与“误会”的视角走进这篇民间故事,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