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山赏水 浙江篇 "海天佛国“舟山行(三)

 竹翠兰馨 2023-05-16 发布于山东

普陀山


(三)法雨寺

下一站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法雨寺”,是下行,要走香云路,这是一条石板路,有1087级台阶,全长约1公里。这条石板道还是普陀山国际马拉松赛道。刚走不多时,就看见沿途石上有题刻。走了几分钟,见左边几块大石上有多处题刻,其中一块大石上刻有“海天佛国”四个大红字,每个字差不多有一米见方,左边的落款是“云间侯继高书”。侯继高是我国明代的抗倭名将,字龙泉,祖籍南直隶盱眙(今江苏盱眙),后因官迁金山卫(今上海金山卫),遂为金山卫人。嘉靖二十七年袭祖职金山卫指挥同知,后历任吴淞把总、惠州参将、漳潮副总兵、狼山副总兵及浙江、广东总兵官。万历三十年(1602)病故,享年70岁。侯继高不仅是武领,还工于诗书。在任职期间,除履行其巩固边防、防倭抗倭的职责外,还写下了《游补陀洛迦山记》《补陀山志》《全浙兵制考》和《日本风土记》等著述。其中《日本风土记》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日本当时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语言文学、风俗人情等,内容极为丰富,是今人了解和研究明朝人对日本认知的重要文献。他在巡视遨游普陀山时,除了“海天佛国”外,还题写过“白华山”“磐陀石”等字。其字体笔力苍劲,用墨饱满,尤其是这处“海天佛国”题刻,则更有意境,把普陀山称作海天佛国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他的这一遗墨,也是一锤定音,从此成了普陀山的美称,传扬四海。在这块巨石的上方还叠立着一块小些的石头,上面刻着“云扶石”,这正是前面所提到的和郭沫若先生对对联中出现的那块石;旁边还题有“云海”“南无观世音菩萨”等。

欣赏了一阵,我们继续往前走,到达一处较陡的台阶路时,有几个人正往上走,他们每走三步就跪地叩拜,非常虔诚。我想,这么长的山路,这个走法,那要花费多少工夫才能到达山顶。前面在好多地方碰到过这样朝拜的信徒,原来今天是农历九月十七,后天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到普陀山来朝拜的善男信女特别多。观世音菩萨每年有三大节日,除了九月十九日外,还有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诞辰纪念日,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成道纪念日。每逢遇到这些节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普陀山烛火旺盛、香烟燎绕,诵经礼佛可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据说每逢佛事,屡现瑞相,信众求拜,灵验频显。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有句话叫“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被学者称为“半个世界的信仰”。

沿台阶走下去,过一个拱形门洞,我们来到了一个小院里。院中间是两个连在一起的圆形水池,呈“8”字形,中间有小桥相通;一个圆形门口的上方题有“香云蓬”三个字,进去有一个高的香炉,右侧是一座佛殿。

又行了20分钟,站在高处,看到下面有一个大的水池,里面正喷着水,水池中间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叫“海会桥”,池四周古木环抱。站在台阶下,向高处一看,见一座宫殿样的山门上题有“天华法雨”四个大字,这里就是“法雨寺”了。法雨寺创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兴修大殿,并赐“天花法雨”匾额,故得今名。

走进院中,见前方左侧有一个半圆形的水池,里面装饰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太湖石。靠墙有一座九龙壁,正中间是一条正龙,左右各有四条龙,有升龙,有降龙,姿态多样,昂身舞爪,飞跃腾挪于云海之间,非常精美。这座九龙壁不同于北京故宫、北海的九龙壁,它是用60块青石雕刻镶嵌而成,高2米,长12米。院内古樟成林,还有一棵510年树龄的银杏树和一棵同样树龄的罗汉松,真是遮天蔽日。院中还摆放着许多盆松柏盆景,两座五层石经幢塔上面雕有龙凤图案和各种佛像,为1988年重建时设立。

前面这座殿是“天王殿”,正面黄色墙面上有“法雨禅寺”四个黑色大字。这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建筑,里面供奉的四大天王位置排列与众不同,据说是为了避免与普济寺重复。

法雨禅寺是依山取势,分列在六层台级上,往后是依次升级,越来越高。顺台阶上去是第二层玉佛殿,殿前平台周围有护栏,栏板上雕刻着各种图案。月台上有古柏一株,苍老劲健;西侧有一株罗汉松,胸围3米多,实为罕见。这是一座小巧玲珑的重檐歇山式建筑,黄琉璃顶。玉佛殿原供有清光绪八年(1882)普陀山僧人慧根赴印度礼佛,途经缅甸时请得的释迦牟尼玉佛像一尊,像高2米,玉色皎洁,雕琢极工。后来被毁,现在供奉的玉佛高1.3米,是1985年从北京永乐宫移来的。在大殿东西分别是钟楼和鼓楼。

再上一层是观音殿,又称九龙宝殿,是最辉煌的建筑,殿阔7间,进深5间,琉璃顶。殿内九龙藻井,一龙盘顶,八龙环八柱昂首飞舞而下,正中琉璃灯宛若一颗明珠,形成九龙抢珠图案,九龙雕刻精致生动。据说这九龙藻井及部分琉璃瓦是从南京明故宫拆迁而来的,被誉为普陀山三宝之一。

我们又来到了御碑殿。这座殿殿宽五间,进深四间,前有外廊,黄瓦覆顶。殿中供奉三世佛。殿东耳殿三间,为“三圣殿”,供奉三圣立像;西耳殿三间为“关帝殿”,供奉关公金坐像。

来到全寺的最高处,这里是方丈院。二层檐楼房一排共27间,分隔为五个院。中间七间过去为印光法师方丈室,后改为纪念堂。印光法师(1861—1940年),俗名赵绍俨,被称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清咸丰十一年(1861)生于陕西,21岁在终南山莲花洞出家,光绪十九年(1893)印光随僧人化闻赴普陀山法雨禅寺,遂在此研究佛经,长达40余年。后到苏州灵岩寺建立净土道场。著有《印光法师文钞》等佛学名著,在中国佛教界影响深远。


出了法雨寺,走到海会桥外,见有一座石牌楼,为花岗岩石结构,三门四柱,牌楼前台阶两侧各雄踞一尊石狮,牌楼南面额题“海天佛国”四字,北面额题“鼎通圣境”四字,每根石柱前后均雕有对联。此牌楼为1995年普陀山佛教协会重建,整座牌楼看上去很精美。

过牌楼,沿台阶前行,古木遮天,树阴浓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