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成都最后的记忆——书院西街62号小巷(专题组照)

 火花收藏与摄影 2023-05-16 发布于四川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张若主蜀,按照咸阳的建制兴建成都城,这是成都有城的开始。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成都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拆迁、拆迁、再拆迁。20多年过去了在我的记忆中,成都的每一寸土地都变了模样,唯一没有变的只有文殊院和昭觉寺!就连人民南路盐市口的地标建筑钟楼也没有摆脱被拆除的命运,被一座名为天府大剧院的现代化建筑所取代,这几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这座大剧院也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吧!这几年实在没有拆的了,就把马路边、小街上的街沿石、铺路石重新撬起来换新一次。  

   走在成都的街头,高楼大厦多了,烟火气少了;商业发达了,文化气息少了;新生事物多了,怀旧氛围没有了;童年和学生时代的街头景象荡然无存。直到有一天,在一次的城市徒步中(笔者喜欢在城市穿越一些小街小巷以观察它的烟火气,品尝它的市井民俗味)我发现了书院西街。相邻的还有书院东街、书院南街和北书院街,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在这里建有大益书院,故而有了书院街的名称。

   书院西街位于锦江区,二医院庆云南街附近,离大慈寺太古里商圈也就5分钟步行路程。书院西街最有老成都味道是62号小巷,小巷长约50米,宽约5米里面住着几十户人家,还是那种低矮的平房、瓦房、木门、木窗。小巷尾是一个老式住宅小区,走不通的,住宅小区门口还开了一家叫“巷巷面”的“苍蝇馆子”。这个馆子也是才开的,多年前我路过书院西街时还没有它。

   第一次走进书院西街就感觉穿越到了80年代的老成都,回到了童年熟悉的街道;第二次走进书院西街就感觉这里适合拍照;第三次走进书院西街证明我第二次的判断是正确的,巷口防疫志愿者告诉我:这里经常有人来拍照,还有拍婚纱的。我一看来访登记簿,果然今天早上在我之前已经有两位拍客来过了。可惜今天我没有带单反,只能借助手机拍了一组照片。

   目前,书院西街62号已纳入锦江区四圣祠片区城市有机更新范围,可能会拆迁,喜欢拍照、喜欢怀旧的朋友要抓紧了。

↑ 街口的防疫愿者

↑老式的公共厕所,在90年代初期这类公厕是要收费的,每次两分、三分、五分,还可以买月票

↑老照相馆似乎只剩下一个招牌

老照相馆似乎只剩下一个招牌,老人是这里的原住居民

↑街景

↑老房子改的民宿

↑居民

↑老屋

↑老屋喜事,祝新人白头到老,婚礼花费越少婚后越幸福。在成都二环内买一套套三新房可能要200万。

↑家门口

↑门

↑工作服显示这里租住着一位清洁工,旧自行车显示这里租住着一位小贩

↑原住民

↑树和电线杆

↑街景

↑街景

↑巷巷面,再往里走就是一个住宅小区,走不通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