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州作家】龚广涛:电影往事

 中州作家文刊 2023-05-16 发布于河南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1044】

电影往事

    

河南南阳    龚广涛




癸卯仲春,家住郊区的老友喜得龙凤孙儿孙女,本想隆重庆贺一番,怎奈新冠疫情阴影梦魇,一切从俭,酒店应酬全免。但搞了一个野外露天电影晚会,真是令人拍案称奇。

太阳刚刚从紫山南麓隐去,落日的余辉还没散尽,十几辆轿车不约而同,迤逦停在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山脚小村村旁。村子依山傍水,林木参天,绿竹青翠,蓊郁葱茏,生机盎然。竹园中一串串彩灯相映生辉,林木间一个个气球五颜六色。


小溪半绕的草地上搭撑着一块巨大的白色幕布,对面一台崭新的电影放映机已调试完毕。草地中间摆放着几十把藤椅圆桌,桌子上放满了香烟、啤酒、红酒、水果,糕点。

乐声起,灯火明,主、宾发表了热情漾溢的恭贺致辞,一派欢天喜地祝福声中拉开了小小电影晚会的帷幕。

几十年已经没有野外观看电影了, 电影晚会庆贺喜添“龙”“凤”,让人耳目一新。

晚会两部电影,一部是《建党伟业》,一部是《建国大业》。据说,为选择电影片子,老友用心良苦,颇费周折。他政坛半辈子摸爬滚打,思想觉悟由此可见一斑。

晚会场景原始的淳朴,《建党伟业》磅礴的呐喊,《建国大业》隆隆的炮声,令大家完全陶醉在前所未有的激情之中。瞬间,儿时的记忆随着影幕画面的变化,也一幕幕浮现在脑海之中。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也是自己的儿童时代,在那个年代里,看电影是农村人最奢侈的文化生活,村里放部电影,比现在的春节还要热闹。

老家是大队部驻地。一个大队,辖十几个自然村庄,几十个生产小队。近水楼台先得月,县电影队放映电影,总是在大队部驻地,那是当时不成文的规距。

当年,放电影是一项政治任务,农闲时大约两月一次,农忙时三月一次,没有固定的日期。一旦定下放映日子,消息就会不胫而走,整个大队乃至周边大队都会沸腾起来,人们兴高采烈,奔走相告,甚至会邀请外公外婆,七大妗子八大姨前来观看。

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一年之中,除了春节三天社戏,放电影就是全民同乐的一件天大喜事。

放映当天,农田耕作的人们会早出工,中间不休息,加快农活生产进度,争取下午早收工,早晚饭,早点看上电影。孩子们,下午课,身在教室心在外,支起耳朵听钟声,最后一节下课钟声一响,箭一般的往家跑,搬凳子,拎椅子,早早抢占看电影的最佳位置,有的干脆不回家,直接搬几块石头,放几块坷垃,用粉笔在地上画个圈,写上赵、钱、孙、李,就算为一家占领了观看位置。

夕阳西下,日薄伏牛大山,村东塔子山的月亮刚刚升起,周边村庄的道路上都是急匆匆看电影的赶路人,人们扶老携幼,争先恐后,都想早点赶到电影场地,选择一个较好的观看位置。

电影放映之前,古老的射圃场场地早已人山人海,座无虚席。来得早的,坐在前边,来得晚的站在后边,麦秸垛上,沫子堆上,半截墙上,老槐杈上,都被抢占一空。跚跚来迟者,只好或坐或站在影幕的后面观看,但影像是左右颠倒的,幕字是反着的,即使这样,丝毫影响不了大家观看的亢奋激情。

电影正式放映前,县、人民公社驻村干部,大队干部要例行讲话,大多是“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防火、防盗、防病害之类。在人们翘首以待中,电影正式放映,但大片之前,必须外加十分钟《新闻简报》。就像现在电视中的《新闻联播》一样,成年人很爱看,通过《新闻简报》,能够了解国家动态,政治新貌,小孩们急不可耐看大片,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但还是会目不转睛盯着银幕,生怕漏掉什么。


当年,除了有限的国产影片以外,朝鲜、越南、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影片较多,美帝、苏修的影片极少。朝鲜影片哭笑多,越南抗美,南斯拉夫抗德影片飞机大炮多,罗马尼亚影片爱情故事多,阿尔巴尼亚影片插叙、倒叙镜头多。因此,有心人总结了电影顺口溜:朝鲜的哭哭笑笑,越南、南斯拉夫的飞机大炮,罗马尼亚的搂搂抱抱,阿尔巴尼的莫名其妙,中国的《新闻简报》。

那个年代看电影,看一场是不过瘾的,小孩们跟着成年人,能连续跑附近几个大队撵着看,一个片子看多少遍也不嫌烦,直看得能把《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等影片插曲唱得惟妙惟肖,甚至能把台词倒背如流。

看电影,欢天喜地时候多,也有不顺心的时刻,那时农村没有通电,放映靠一部小小的发电机工作供电,有时电影故事正高潮叠起,发电机突然熄火了,人们就会发出阵阵的唏嘘声。放映员赶紧修理,常常是急得满头大汗。一些观众则趁着停电,到场外伸伸腿,弯弯腰,抖抖筋骨,吸袋烟。好事的小伙伴们,则是拿着手电筒,照照天,耀耀地,撵着伙伴做游戏,稚嫩的打闹声,嘻笑声荡漾在欢乐的夜幕上空。

电影,让老家祖祖辈辈面对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有了忙里偷闲,长期欠缺精神文化的愉悦;有了柴米油盐酱醋茶,鸡毛蒜皮之外的趣味絮叨;有了透过边远闭塞乡村,看到另一个世界的斑澜多彩。电影,给人们以善恶之分;电影,给人们以矛盾调和;电影,给人们以科学进步;电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家人的传统生活。


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夜之间,电视走进千家万户。人们闲暇之余,打开电视,新闻联播,文化博览,艺术人生,故事片,连续剧,各种节目应有尽有,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传统电影的放映,被新的一种文化生活宣传工具——电视机所代替。

岁月变迁,日新月异。信息时代的今天,观看高端电影亦是家常便饭之事,豪华电影院里,有宽银幕电影,超大屏幕电影,三D电影,足不出户,也有家庭电影,电脑上,手机上,动动手指,随时都能看上最新精彩电影。电影的质量和数量都是史无前例的。过去那种严寒酷暑,风里来,雨里去的露天电影时代一去再也不复返了。

文化生活贫瘠的时代,有一种或深或浅的电影情结,那是一代人或几代人的难忘印记,因为在那个最单纯的年代,最单纯的年龄,最快乐的时光,和一群最可爱的伙伴,一群最熟织的老乡,一家最温馨的亲人,一起经历,一起渡过,留下最美好的回忆,最终凝成一种割舍不断乡愁。

电影往事,永远的美好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