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文学艺术成就的源泉(下)

 兰若青青 2023-05-16 发布于陕西

图片

清初钱谦益对苏东坡的诗文有一个评价,称其“悟华严楼阁于世谛文字中”,文章里写的都是世间的事,世间的人,但里面隐含的如同《华严经》里写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也就是说苏东坡的文章从华严法界中流出,得《华严经》的要义,可谓是神髓。

    华严讲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四个层次。“事法界”就是我们见到的现象界。“理法界”就是见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对于背后的东西,对于佛理哲理有所体认了,超出了世俗以为真实的这个东西,知道它不过是因缘所成法,就上了一个层次,到了“理法界”。但是“理法界”还没有到圆融的境界。到“理事无碍法界”,理和事就能打成一片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再到“事事无碍法界”就是一个圆融了,一种不二,一种透过所有的现象直抵本源,对于主体的生命认识到佛性本清净,无处惹尘埃。苏东坡自身达到了这样的人生境界,这使得他在文学艺术中总体的成就和境界,两三千年里无人可及。这就和他佛理的修为,禅宗的沾溉,庄子的启发有直接的关联。

图片

比如我们来看一首诗,非常简单的小诗,小学都学,可深可浅。《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现在总用这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看不清这个人,这个人太复杂,太有城府了。这个事情太复杂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可是这个诗深层含义是什么啊?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这个诗实际是从一个佛理里化出来的。《华严经》中有“”于一尘中,大小刹,种种差别如尘数,平坦高下各不同。佛悉往诣,转法轮。”你不能说苏东坡一定就是从这句变出来的。但是苏东坡对于佛典非常的熟,所以当他碰到现实中的这种境况时,他一下子就把佛典里面的句子和境界化出来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当置身其中的时候,把自己的利益跟它牵扯到一块的时候,就看不到真相,要想看到真相,就必须要跳出来。讲庄子,为什么要先讲鲲鹏,就是因为跳出来了,眼界就宽了,看到的就不一样了。禅也是一样,当你纠缠在具体的利益里,具体的每一个事件的现象里,背后的真谛就看不到了。作为众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世界,可他的局限性就在这里了。所以庄子为什么讲“此亦是一非,彼亦一是非”,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佛门维摩要讲不二,因为现实当中二太多了。分别心太多了,分别心太重了。所以看着很平实的一个句子,背后的哲理,佛理很深刻。

图片

再来看另一篇很熟识的作品,《饮湖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妆淡抹总相宜”。到西湖上去喝酒,西湖先是晴天,然后又下雨。水光潋滟晴方好,晴天的时候太阳底下金鳞闪动是非常好的景象。山色空蒙雨亦奇,下了雨了有下雨的好处,迷迷蒙蒙的,又是一番景象。欲把西湖比西子,把西湖比成一个大美人,比成西施,浓妆淡抹总相宜。浓妆的西施漂亮,卸了妆了,素面朝天,好清雅。这是对“事法界”的反省。各有各的好处,人看世界,能够做到这个层次就是事事无碍了,这就是一个透彻的,彻悟了的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每一个个别的存在背后都有永恒的普遍的东西。而那个永恒的普遍的东西,它必定体现为千差万别的具体的事物。这是一个重重无尽。好比说镜中有镜,数镜对照。我们摆上六面八面的镜子,镜子里有镜子,镜子里有镜子的镜子,无穷无尽,重重无尽无碍自在。好像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月亮,一切水中的月亮是天上的月亮。一切的月亮,水中的影子和唯一的天上的月亮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一个关系。表现了一个一即一切,一切归一,重重无尽,无碍自在,这就是“事事无碍”的境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东坡肯定不是刻意的写出这首诗,但他的精神境界达到这个层次了,出口就是这样的水平。作品的审美品格体现的是人生态度的审美品格。

图片

苏轼在黄州还写过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在贬谪黄州的时候,当地的官员看他生活困窘,就给了他一块荒山坡,东坡,他就这样自号东坡了。

    苏轼住了两三年后,周围的朋友都知道,苏东坡不得了,很多人跟他结交,所以就有人请他喝酒。喝了酒往回走,碰到大雨一下子下来了。一般人撒腿就跑,他不跑,这就是一种人生的姿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不要管这阵子的急雨,我们还是散着步慢慢地走。不光是走,还吟啸。吟啸可不是唱流行歌曲,古代吟啸有特别的文化含义。

    最以啸著名的是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籍善啸。当时的权臣司马昭要搞政变,政治压力极大。去迎合他,良心上不安。不去迎合他,唱反调立刻有性命之忧。阮籍每次在司马昭的各种聚会场合,到那儿就喝酒,一会就喝高了。喝高之后就长啸,旁若无人,发出长啸。别人看他有点半疯。阮籍这样做了,司马昭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吟啸是保持主体意识的一种人生姿态。

图片

还有一个成功人士淝水之战的总指挥谢安石,也是善吟啸之人。谢安石一度被免了丞相,住在东山。有次他跟朋友一起出海旅游,突然传来台风警报,众人惊吓失常。谢安石继续吟啸自若,很坦然的样子,慢慢地说:“要不咱就往回走吧。”没有这样的一种胸怀,怎么能做得了淝水之战的总指挥。所以啸是一种姿态,精神状态。

    “何妨吟啸且徐行”,疾风暴雨来了,我不但不惊慌失措地跑,我该怎么走还怎么走。前面也下雨了,你跑有什么用,干脆不用跑了,不光是不跑,还要自然地自性地自得地吟啸。“竹杖芒鞋轻胜马”,拄着我的竹杖,穿着我的草鞋,走起来步履轻快,一点也不发牢骚。我欣赏这个状态。“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的这场风雨想到人生经历的种种。我一直就是在漫天的烟雨之中任平生,我就是我,坚守着主体一路走过来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个句子写得很漂亮,很有山水画的感觉。一蓑烟雨,漫天的烟雨中间聚焦一个很小的披着蓑衣的人的形象,很有张力感很实的一个人,从容地对抗着漫天迷茫的烟雨。儒道两个思想流派的味道都有。儒家的坚守操守,道家的潇洒。漫天的烟雨,我信步从容。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个实景就很有味道。

图片

下阕这一转折又上了一层,“料峭春风吹酒醒”,一阵凉风过来了,我这点酒意过去了。“微冷”,打了一个激灵,忽然发现对面天晴了。一缕阳光投射过来,“山头斜照却相迎”。前面讲禅,讲禅悟,禅悟要有机缘这叫禅机,禅机里有一种就是一道突然而来的光线。这个有若干典型的公案。突然一道光线豁然开朗,引起心灵的震颤,当下顿悟。“山头斜照却相迎”,既是写实,也是写自己精神上忽然地有一种彻悟、震撼的感觉。“回首向来萧瑟处”,回过头看看我们走过的风雨,疾风暴雨,再看看刚才走过的那条路,“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切的风雨也罢,晴也罢都过去了,都不是一种实在,提升了一个境界了。前面有儒有道,后面有了一种禅悟的境界,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不二,更主要的还是一种人生的精神的境界。


(横山书院据讲座录音整理,独家版权,转载务必联系)

作者简介

图片

陈洪

南开大学“南开讲席教授”,原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现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跨文化交流研究院院长、天津市文联主席;曾兼任教育部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另任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校兼职教授;担任《文学遗产》、《天津社会科学》等报刊编委,《文学与文化》杂志主编。主要研究范围包括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明清小说、文学与宗教等诸多方面,著作主要有《结缘:文学与宗教》、《中国小说理论史》、《金圣叹传》、《六大名著导读》、《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李贽》、《漫说水浒》、《画龙点睛》、《浅俗之下的厚重》、《沧海蠡得》、《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论发微》、《雪鸿閒辑》、《周易中的人生智慧》、《四大奇书话题》、《中国小说通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文论读本》、《大学语文》、《诸子百家精编》、《古典诗词名句鉴赏》等。学术论文主要有《从“林下”进入文本深处——<红楼梦>的互文解读》、《〈红楼梦〉因果框架简析》、《论〈红楼梦〉疯僧跛道的文化意蕴》 、《〈红楼梦〉脂批“囫囵语”说的理论意义》 、《<红楼梦>与<吴江雪>》《〈西游记〉与全真之缘》、《从孙悟空的名号看<西游记> “全真化”环节》、《宗教文字与〈西游记〉的版本演变》、《牛魔王佛门渊源考论》等数十篇。曾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宝钢奖、国务院授衔专家等荣誉,入选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论著获国家及天津市社科成果奖多次。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