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杂谈:开门七件事之“柴”

 率真爱心大使 2023-05-16 发布于河南

只要有风雨袭来,地上就会落满枯枝败叶

无论哪个季节,只要有风雨袭来,庭院中就会掉落不少的枯枝败叶。踩在枯枝败叶上,脚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心里虽有凄然,但也淡定。此枯枝败叶,自有环卫工、保洁员收拾,不到半天,庭院里照旧整洁如新。只是这枯枝败叶,被当做垃圾处理,总觉得怪怪的。这些枝叶可是都曾经风光过的。百花盛开的季节,虽然姹紫嫣红,画面很美,但是绿色的衬托更有诗情画意。如火如荼的夏天,最让人亲近的地方,是那一片片绿荫。没有绿荫的遮护,直面骄阳的暴晒,人们还不一个个晒成人干儿啊?枝枯了,叶败了,随风飘落,却被人当成垃圾遗弃,岂不令人悲哀?

联想到多年以前,还没有进行城镇化建设的时候,郊外的田园风光还是令人魂牵梦绕的。那时候的枯枝败叶,在农民手里可是相当地宝贝。败叶可以用来积肥,发酵以后作为庄稼的肥料是再好不过了。如果今天还以此为肥料的话,农作物也不至于化肥超标,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了。枯枝则晒干以后,堆放柴房,以备日后烧火做饭用。所以,那时候的枯枝败叶即使枯了、败了,也能成为再生能源,充分利用,不像现在直接打包成垃圾,运至无人处随它“零落成泥碾作尘”。

人们现在也是得意忘形了,完全不再饮水思源。有了煤炭,有了石油,有了天然气,“柴”的作用就从历史的记忆深处给几乎忽略掉了。现代的燃料高端、齐备,似乎是几十年前的“柴”所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是,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柴”居功至伟,即使现在不再用柴禾烧火做饭,“柴”的作用也不可等闲视之。否则,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也不会成为老大位居第一的。

自古以来,人类的生存就与“柴”息息相关

自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人类的生存发展,就与“柴”息息相关。有人说,“民以食为天”,要想生存,必须先填饱肚子。“柴”不能吃,所以它的重要性不如“米”。此话半是半非。“民以食为天”不假,但是“米”的出现比“柴”要晚好多年。假如坐等“米”的出现,不但人类自己不能填饱肚子,恐怕还会乖乖地把自己送给猛兽,让它们填饱肚子。如此一来,今天统治地球的可能就不是我们人类了。

首先,“柴”的作用其实是可以吃的。因为花草树木遍布全球,而由花草树木结出来的野果、野菜、野谷是能够充饥的。在神农氏尝百草,劝民农耕的时候,人类其实就已经从“柴”上找到了生存之道。

其次,“柴”的作用是能当武器。在遇到猛兽威胁的时候,手里拎一根木棍,即可以自卫。人手众多的情况下,蜂拥而上,将猛兽乱棍打死,还可以获得丰盛的晚餐。

更重要的是,“柴”有两个划时代的意义。一个是古时的有巢氏构木为巢,让人类开始有了家的概念;一个是古时的燧人氏钻木取火,让人类学会用火,从此步入人类真正的文明时代。有两个有趣的拆字联,其实就很生动地点明了“木”与“柴”、“火”的关系:此木成柴,因火生烟。

柴的出现,让人有了家的概念

有柴的地方就有家。唐代诗人张籍有诗云:“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诗人夜宿渔家,听着江水奔流,看着潮水激荡,心中既焦急又欣慰。焦急的是主人久久未归,欣慰的是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渔家的捕鱼船是木头造的,渔家的院墙是篱笆围的,里里外外,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柴”字。柴扉人家,贫寒人家,但也是劳动之家,是可亲可敬的人家,胜过“朱门”、“豪门”千万倍。联想到旅途的艰难、仕途的凶险,张籍觉得这样的人家才能给人安全,让人欣慰。

与张籍有同感的还有同时代的诗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当初我读这首诗的时候,和大多数人一样,都以为“夜归人”是诗人投宿这家的主人在风雪之夜、犬吠声中回来了。后来细细研判,好像不对,因为夜静更深之时,假如诗人沉睡,被外边的动静惊醒本属常理,但是犬吠声可以听到,风声可以听到,下雪声恐怕就不容易听到了吧,因为在诗人的印象中还是“日暮苍山远”呢,哪有什么风雪啊?再者,即是主人回归,家犬必然知觉,何以能长吠不止呢?如果把“夜归人”理解为柴门主人的话,此诗的意境仅仅停留在了作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清贫且辛劳的同情的层面上。假如把“夜归人”理解为诗人自己的话,当是另一番情景和含义。诗人跋山涉水,走过了好多路,眼看太阳落山,天要黑了,去哪里歇宿就成了问题。眼前出现了一座茅屋,贫寒清冷,一看就是穷苦之家,没奈何只能投宿于此。看到陌生人,家犬自然要吠,结果就惊动了这家的主人。主人盛情相留,让诗人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而此时风雪来临,身上虽冷,但是诗人的心里却是热乎的,因为“到家了”。比之前一种解释,这里的意境好像丰富了许多,也亲切了许多。

张籍与刘长卿,同样是夜宿“柴门”,结果产生了同样的境遇,同样的心情,同样的感悟,不同的只不过一个在水边,一个在山下而已。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有烟的地方就有人。五代初期的诗僧贯休有两首《春晚书山家屋壁》诗,其中有云:“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还是“柴门”,但贯休看重的是“烟火”。因为没有“烟火”,山里农家就不可能“黍饭馨”。原始社会人类生食食物,后来学会了用火,才知道用火烹制出来的食物美味非常。山里农家虽然吃得朴实,但是用火烹制出来的“黍饭”也是香气四溢的。柴门炊烟袅袅,春山晴空历历,虽寂静却没有尘世的喧嚣和打扰,虽清贫却透着欢乐和生机,好一派世外桃源的生活!

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和认知,在野外旅游,假如迷了路,不知道何去何从时,如果看到有一缕炊烟,我们就好像看到了希望,因为有烟的地方必然有人,有人就可以救我们出去。在影视剧里,有不少这样的桥段:当有人被困在荒无人烟的山谷中或海岛上时,必定先搜集一些枯枝,点起火堆,一是烘烤衣服,为自己驱寒;二是吓唬野兽,为自己壮胆。此时此刻,虽然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没有“柴”作为燃料,吾奈其何?

贯休还有两句诗:“柴棚坐逸士,露茗煮红泉。”在柴草搭成的棚子下坐着一群品行高尚的人士,被露水滋润过的嫩茶用夕阳映红的泉水煮着。既然是“煮”,必然用火。“此木为柴”,深山老林,柴自然不缺;“因火生烟”,有烟袅袅,恰如身临仙境;一群逸士谈佛聊道,也是神仙过的日子了。不过,还是毛泽东胸怀远大,体察民情,“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简简单单的“夕烟”二字,就把劳动人民丰收在望,收工还家的情景给美好地勾勒了出来,不是逸士胜过逸士,不是神仙强似神仙。

此木为柴,因火生烟

“柴”不贵,只要勤谨,就可以获得。家中有柴,就不怕没有烟火。有了烟火,生活就会维持下去。旧时有专门砍柴的营生,称作樵夫。樵夫攀岩越岭,为了生计,实属不易。但樵夫看惯了秋月春风,与世无争,倒也洒脱。过去的地下工作者,很多都是装扮成打柴之人的,看来樵夫的身份最不容易让人怀疑。春秋时候的钟子期,本是个籍籍无名的樵夫,只因为自己听懂了《高山流水》,才被琴师俞伯牙引为知己,成为千古佳话。

开门七件事,“柴”是老大。无柴就无火,没火就永远处于饥寒交迫之中;无柴就无家,没家就永远是孤苦伶仃,四海漂泊的孩子。进入职场,要发工资,工资也叫薪水,而“薪”的本义就是“柴”。在讲究现实的社会,恐怕没有比“长薪、加薪”的消息更令人鼓舞的了。现在流行网络用语,夸这人真有才,我们会利用字的谐音幽默一把:“你真有柴!”要干成一件事,因为人多力量大的原因,动员会上大家会一起鼓劲:“众人拾柴火焰高。加油!”为了提高效率,使事半功倍,我们会借用“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成语,来督促自己做好事前的准备工作。即使我们要报仇雪恨,也会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历史发展到今天,“柴”似乎不重要了,因为有了石油,有了煤炭,有了天然气,用“柴”的日子已经相去遥远。开门七件事,只有“柴”逐渐式微,而其它六件仍然活跃地掺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不要忘了,“柴”是根本,没有柴,其它六件将会统统不复存在。虽然“柴”的形式变了,但“柴”的本质没变,“柴”的灵魂仍在。且不说煤炭本身,就是数亿年前的无数“柴”演变而成,即使石油、天然气,作为新的燃料,新的动力能源,也是与“柴”密不可分的。发射火箭前的那一声高亢的“点火”,即是秉持了“柴”的“燃烧自己,造福别人”的伟大精神。我们永远不可小觑“柴”的存在与价值。

我们永远不可小觑“柴”的存在与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更多
    热门阅读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