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立民 | 爷和婆是怎样炼成的

 富平人原创馆 2023-05-16 发布于陕西

引言:时代变迁,回首过往,50,60后作为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人,他们的生存轨迹,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每一次变革。
本期特推荐李立民老师的《爷和婆是怎样炼成的》一文,笔者以普通人的生存姿态,以知足常乐的低调情怀,以平视的角度,就事论事。述写共和国一代长子(50,60后)的艰辛生活、剖析当前城镇化发展的利与弊以及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家庭普遍存在的矛盾冲突。让我们一起了解父辈们的艰辛与年轻人的压力,看看他们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化解矛盾、克服困难,在挫折中蹒跚前行的......

爷和婆是怎样炼成的

图文/李立民

五十年代有一本励志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童工到革命者的成长历程。他在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挫折后,最终成为了一名为全人类解放而斗争的革命者。

这本书当时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50、60后的人,现在早已青春不在,夕阳西下。有的年富力强,有的身体佝偻,有的已……,健在的都升到了“爷和婆”的辈分。

回首过往,50、60后的人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不管城市还是农村,都遭受过三年自然灾害,吃过糠咽过菜,该长身体的时候忍饥挨饿。随后又经受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洗礼,该读书的时候却在“学工学农”,“批林批孔”。初高上完后,广阔的农村天地是他们落脚的地方。城市毕业的叫“下乡知青”,农村毕业的叫“回乡青年”。

在各种光环和高帽子的鼓舞下,这代人无怨无悔。那时候有句口号,“一颗红心两种打算”。不是打牛“后半截”就是修理地球。整天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的打算不知道是什么?心甘情愿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从早到晚就为争10个工分,换取一半毛钱的收入。

如今成为爷和婆的这几代人,他们懂得真正意义上的饥饿。饱尝过饥饿的滋味。如今始终秉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习惯。即使生活富裕,也不奢侈浪费。

每一次社会变革的酸甜苦辣,这几代人都尝尽了,他们经受了历次政治,经济运动考验。自己吃不饱,交公粮都很积极。学习雷锋好榜样,肚子饿扁都不偷不抢,不欺不诈。

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责任制,经过几年的深耕,囤里有粮心里不慌,总算填饱了肚子。由不彻底的物质文明,进入不完美精神文明。

50、60后的爷和婆,经过了饥饿,动乱,然后再到拨乱反正,发展经济,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总算熬到头了。梦想能跟自己当年的爷和婆一样,安享晚年。

而现实总是那样的残酷,自己当孙子的时候,家里有好吃的先给爷婆吃,孝敬老人是传统美德。自己当爷的时候,有好吃的先让孙子吃。爱幼是他们的本能。一辈子,总是先人后己。当自己老了,何去何从,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结局。

除过忍受饥饿和动乱,计划生育又不期而遇。1982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并写入宪法定为基本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生两个孩子就算违法,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独生子女。这几代人靠独生子女养老堪忧,不是孩子们不孝顺,而是生活,工作压力不允许,顾此必然会失彼。

计划生育政策持续了二十多年,当时有这样一条宣传标语,“一胎上,二胎扎,三胎四胎杀!杀!杀”!胆敢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硬要碰计划生育政策的红线,由此出现了超生游击队,被计生干部撵得是鸡飞狗上墙。一是罚款,二是消灭多胎,为了控制千分之一二的人口出生率,无所不用其极。超生游击队也无奈计生政策的紧箍咒,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当时扒粮牵牲畜,上房抽椽揭瓦已司空见惯。经历过的人,至今回想起来都是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如今又鼓励多生育,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不愿意生,养娃成本居高不下。如果真要再生两三个孩子,爷和婆是否能担此重任?

社会发展每前进一步,这几代人都躲不过去。撤点并校,城镇化发展又带来新的挑战。他们不得不从农村进入大中小城市。把残年余热又奉献给子女,肩负起免费的住家保姆,完成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历史使命。

能挑此重任的爷和婆,必须具备多种本领,会开车或者会骑车,安全,准时。他们血管里流淌着传统美德,骨子里藏着艰苦奋斗。为了能帮子女,带孩子做家务。爷婆们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小心翼翼的住在儿女的家。不管住多长时间,他们的东西都放在自己的箱包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自知之明。他们也很清楚,父母的家永远是儿女的家,儿女的家只是父母暂住的客栈。

他们也能接受辈分的错位。是爷有时也得装孙子,是婆也得学会做丫鬟。他们奉命于逆来顺受之际,受任于子孙儿女之重任。俯首甘为孺子牛。

综上所述,爷和婆就是这样炼成的。立足眼前,展望未来,缩小代沟。最好杜绝吃剩饭剩菜不良习惯,节衣缩食在某些儿女眼里就是穷鬼的表现。要有大人不计小人过的肚量!要学会能看眼色行事的灵活机动,要有受到指责后不寻死觅活的精神,要有被开除后解脱的潇洒......就不一一而论。

城市与乡野,相异又相融。城市向农村不断地索取,农村向城市的倾情奉献,远不止于物质,同时掏空了农村的人力资源。由钢筋水泥砌成的高楼,人口聚集的城市,应向松软的、辽阔的大地致敬!

城市化的单向流动,50、60后的爷婆们离开原住地,背井离乡,为城市发展,为解除儿女的后顾之忧,不是当住家保姆,就是在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路上。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令人眼花缭乱。不适应也得适应,不习惯也得改变,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能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同小异,切莫对号入座。

爷婆们继续努力!

2023.05.16



作者简介:李立民,《富平人》特约撰稿人,关注三农,聚焦产业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