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词|一叶落知天下秋,残灯灭知思念你

 horse_mc 2023-05-16 发布于河北
文 / sunny rain

范仲淹的《苏幕遮》写的是远在他乡的游子思念故乡,《御街行》则恰恰相反,写的是独守故乡的人思念远在他乡的人。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御街行》是词牌名,这首词的题目是《秋日怀旧》。它与《苏幕遮》多有相似之处。比如两者皆为秋日怀人之作,两者皆提及因思念而难眠,皆提及月亮、酒与愁肠等。
一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砌(qì):台阶,石阶。香砌:台阶上有落花,使台阶有香味,故称香砌。寒声:即秋声。这里指秋风吹落叶发出的声音。碎:轻微、细碎。
树叶纷纷飘零,飘到有落花的台阶上。秋夜多么寂静,只有秋风吹落叶的沙沙声,让人感觉好凄凉。
一叶落知天下秋,何况是坠叶纷纷。首句点明词中的时间是秋天。落叶落到哪里?香砌之上。
既然是秋天,台阶上的落花大概是桂花或菊花。
夜晚,词人是看不见落叶的。即使有月光的情况下,也未必看得清楚。“纷纷坠叶”表明词人不是看到落叶飘,而是听到落叶飘。听到落叶沙沙作响,所以才知道落叶“飘香砌”。
这句从听觉角度描写景物。
“纷纷坠叶”与“夜寂静”的氛围相得益彰。
这是一个秋天的寂静的夜晚。喧闹的夜晚,听不到落叶的声音。能听到落叶的声音,恰恰说明这个夜晚,万籁俱寂。
寂静只是没有人声,不是全然无声。类似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夜晚一片寂静,并不能保证一定会听到落叶的声音,也需要词人有寂静的心。一颗喧闹的心,即使处于寂静的夜晚,也听不到落叶的声音。
王维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同样的道理。夜晚看不见桂花落,只能听见桂花落。且必须有一颗闲心,才能听见桂花落。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寂静的夜晚,寂静的心,于是就听到秋天的落叶,落在香砌之上,沙沙作响。这就是“寒声碎”。
“碎”字紧扣“纷纷”来写。纷纷的,接二连三坠地的落叶,它们的声音是轻微的、细碎的。
寒字再次点明词中的时间是秋天。秋声存寒意。寒,是词人对节候的感受,也是词人对自身的感受。
词人为什么心有寒意?
二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真珠:珍珠。玉楼:天帝住的白玉楼,这里借指华美的楼阁。
珠帘高卷,人去楼空。夜空清朗,银河仿佛垂挂到地上。
“帘卷”暗示词人失眠了。如果词人睡觉了,他不可能卷起珍珠门帘,他应该放下珍珠门帘。
“玉楼空”是词人心有寒意的原因。
空荡荡的楼阁上,珍珠门帘高高卷起,词人独自站立。他遥望无边的夜色,遥望秋夜的璀璨的银河。
这么壮丽的景色,仅有他一个人欣赏。这一刻,他是孤独的。他想和人分享这景色,可是他身边没有人。柳永云:“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景物描写从听觉转到视觉。
“天淡银河垂地”一向被视为佳句,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在气势上相似。也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将瀑布比作银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反过来理解,“天淡银河垂地”的银河就像瀑布,飞流直下,落九天。
另外,在古代神话里,银河是王母用来隔断牛郎和织女的。所以这句也暗示词人不能和思念的人团聚。
三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月华:月光。练:煮熟的洁白而柔软的丝绢。长是:总是。
每年今夜,月光都皎洁得像白色的丝绢一样,洒满大地,而我思念的人却总是远在千里之外。
词人提及“年年今夜”,有可能今夜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比如多年前的今夜,词人和思念的人分离。也有可能今夜是中秋夜。等等。总之今夜应该具有特殊意义,导致词人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人。
“长是”加强了“年年”的意思,表明词人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和思念的人团聚了。
“人千里”是“玉楼空”的原因。人远在千里之外,玉楼当然空荡荡了。
“月华如练”,以月亮写相思。将月亮与相思勾连,这种方式自谢庄《月赋》之后,成为古诗词中的常态。谢庄云:“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虽然你我相距千里万里,可是共赏一轮明月。这就很容易产生相思之情。苏轼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指月光。
古诗词中,不仅月亮具有这种特性,水也具有这种特性。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虽然你我不住在一起,可是共饮一江水。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上片紧紧抓住秋声和秋色的特点,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写秋夜的景象。
欧阳修的《秋声赋》也描写过类似的景象。“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上片以景寓情,从坠叶到月华,词人的情感在景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于是整首词自然地进入下片。
面对离愁别恨,词人直抒胸臆。
四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无由:不能,没有办法。
我已经愁肠寸断,想借酒消愁也没有办法了。即使能喝酒又如何?酒未入愁肠,先化作了泪水。
在“长是人千里”的基础上,词人的愁思昭然若揭。
愁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情绪。如何将这种情绪具体化,让读者可感可知,每位词人或诗人有自己的方式。
范仲淹选择将他的愁与酒联系在一起。这种选择并无新意。
曹操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柳永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云:“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苏轼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但是,范仲淹的酒自有其独特之处。他已经愁肠寸断,所以他不能饮酒。酒端到他面前,未入愁肠,先化作了泪水。
相比那些酒入愁肠的写愁方式,这种酒未入愁肠的写愁方式更翻一层,更进一步,别出心裁。
范仲淹在《苏幕遮》中也写过酒与愁肠。“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里的酒就是饮入愁肠的酒。喝进愁肠里,然后才化作了相思的泪水。
五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明灭:忽明忽暗。欹(qī):,倾斜,这里是斜靠的意思。谙(ān)尽:尝尽。谙,熟悉、熟知。
一盏油灯将要燃尽,灯火忽明忽暗。心事重重,斜靠在枕头上,我真是尝尽了孤独难眠的滋味。
《诗经·关雎》云:“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句话的意思是男子翻来覆去,难以入眠,表达了男子思念女子之情。自此后,文人便多用辗转反侧来表达心中的愁绪。
词人睡不着,斜靠在枕头上,黯然神伤。这何尝不是一种辗转反侧?
室内残灯,室外月华如练。对照鲜明,更添愁绪。
词人睡不着,不是一夜两夜的事情,而是一种长期的状态,所以词人才说“谙尽孤眠滋味”。这也契合了上片的“玉楼空”和“长是人千里”。思念的人长期在外,楼阁空荡荡,词人的失眠自然也是长期的了。
“长是人千里”导致“玉楼空”,“玉楼空”导致“谙尽孤眠滋味”。
同样是写因思念而难眠,相比范仲淹《渔家傲》的“人不寐”,“谙尽孤眠滋味”这句含蓄生动得多,扣人心弦得多。
相比范仲淹《苏幕遮》的“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残灯明灭枕头”这句情更浓,意更深,味更足。
“好梦留人睡”表示,如果有好梦,词人还是可以睡得着。“残灯明灭枕头”表示,词人根本就睡不着。他瞪着那盏忽明忽暗的残灯,他如此清醒。他怎么可能进入好梦呢?
好梦是一种自欺欺人。现实里得不到的东西,寄希望于好梦里拥有。
如果真的能在好梦里拥有这些东西,倒也幸福。
但是,斜靠在枕头上的词人,会在好梦里拥有这些东西吗?不会!因为他“谙尽孤眠滋味”,因为“长是人千里”。
只要自己没有和思念的人团聚,词人就永远睡不着。
睡不着,何来好梦?
六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都来:算来。都来此事:倒装句,正常顺序是“此事都来”。无计:没有办法。
这种离愁别恨,仔细算起来,不是攒聚在眉间,便是萦绕在心上,总之是没有办法回避的。
愁是内在情绪,萦绕在心上。愁也可以外化。爬至眉间,攒聚在眉间,便是外化。
词人的愁思,在眉间和心上同时出现,没有办法回避。暗示这股愁思已经与词人如影随形,想摆脱也摆脱不了。愁思难以排遣。
李清照的名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即脱胎于范仲淹的这两句。相比之下,李清照写得更形象,更生动,略胜一筹。范仲淹稍逊风骚,不过仍然是难得的佳句。
也有如夏承焘先生认为,范词与李词,两极其美,不可厚此薄彼。
七  写在最后
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有情。下片抒情,情中有景。整首词情景交融。虽然存有花间词绮靡的风格,但是和《苏幕遮》一样,它胜在柔中有骨。
从整首词绮靡的风格来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未必是词人自己,而应该是一位独守空闺的女性,通常称为“思妇”。
思妇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女性形象,与她相对的是她的丈夫或情人,通常称为“游子”或“征夫”。
这类思妇词有其共同之处。简单地说,因为游子征夫远在他乡,思妇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那么,思妇身边的任何一种景物,如秋夜、月亮、酒等,往往都会成为她思念游子征夫的媒介。正如这首《御街行》。

杨慎《词品》云:范仲淹“一时勋德重望,而词亦情致如此。大抵人自情中生,焉能无情,但不过甚而已。”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