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朱塞佩·迪·斯特法诺 朱塞佩·迪·斯特法诺(Giuseppe di Stefano 1921—2008年),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1921年7月24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卡塔尼亚出生。青年时代,他喜欢唱拿波里民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自己的声乐天赋并没有特别的在意。他的一位热衷声乐的同学在偶然听到他的歌唱以后,坚持认为他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歌唱家,鼓励他向有经验的声乐教师请教。为学习声乐,斯特法诺说服父母举家迁往米兰。在那里,他向声乐专家、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路易·蒙蒂桑托学习歌唱。在二战时,斯特法诺应征入伍。战争结束后,继续拜蒙蒂桑托为师。1946年4月21日,在艾米利亚的市政府剧院,斯特法诺以职业歌唱家的身份举行了他的首次公演,演出剧目是玛斯涅的歌剧《曼侬》,他饰演德·格里奥这一重要角色,并获得成功。此后,斯特法诺应邀参加了在瑞士举行的音乐会。一年后,斯特法诺在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再度出演《曼侬》,此时,他已成为蜚声意大利的著名歌唱家。 1947年底,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院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爱德华·约翰逊来到意大利,在米兰的老朋友路易·蒙蒂桑托邀请他来听一听斯特法诺的演唱。当斯特法诺开始唱头几句时,他的声音就引起了约翰逊的注意:这是清新、纯正、圆润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已经很久没有听到了。约翰逊当即做出决定:“这位抒情男高音应当到大都会歌剧院去演唱,而且必须在这个演出季节就去。”这次会见是斯特法诺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 ![]() 1948年2月,斯特法诺扮演威尔第的著名歌剧《弄臣》中的曼图亚公爵一角,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此后在一连5个演出季节中,他分别主演了《弄臣》、《茶花女》、《爱的甘醇》、《贾尼·斯契奇》和《迷娘》等歌剧。1949年,他与美国歌唱家合作,出演了威尔第歌剧《福斯塔夫》和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并对中南美洲各国进行了访问演出。美国评论界对抒情男高音歌唱家斯特法诺给予了高度评价。《美国音乐》杂志评价说:“他的声音十分优美,具有非凡的表达力。他那天鹅绒般轻柔而宏亮的声音是难得听到的。”纽约音乐界一致惊呼:一位世界级的男高音新星诞生了。许多权威乐评家认为,在卡鲁索、吉利之后,斯特法诺不仅是使大都会歌剧院继续保持其辉煌声誉的重要补充,而且是大都会新时代的开创者。 1951年,斯特法诺在纪念威尔第逝世50周年的演出中,演唱了威尔第的名作《安魂曲》。1951—1953年,他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出色地出演了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中的鲁道夫和彭奇埃利的歌剧《歌女》中的男高音主角恩佐。此间,斯特法诺与意大利著名歌剧演员、女高音歌唱家雷纳塔·泰巴尔迪的合作明显增多,他们在一起主演了多尼采蒂的歌剧《拉莫摩尔的露契亚》和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从1954年起,斯特法诺力图拓展自己的表演范围,开始尝试各种类型的角色。 ![]()
在这一时期,他分别扮演了多部歌剧中的角色,如《卡门》中的何塞、《爱的甘醇》中的内莫利诺、《艺术家的生涯》中的鲁道夫、《乡村骑士》中的图里杜、《阿依达》中的拉达梅斯等。斯特法诺证明了自己既能演唱抒情男高音,也可以胜任戏剧男高音。他扮演的戏剧性角色充满了爆发的激情,具有极大的感染力。特别是在《卡门》中扮演的何塞,被认为是最理想的何塞。对观众来说,不论是抒情男高音,还是戏剧男高音,斯特法诺的声音都是上帝般的。只要斯特法诺出场,他们就无法控制自己喜悦的感情,甚至难以约束自己狂热的行为。1957年,斯特法诺与泰巴尔迪在美国上演了已销声匿迹半个世纪的契雷亚的歌剧《阿德里安娜·莱科夫露尔》。50年代中期以后,斯特法诺与共同创造了20世纪歌剧黄金时代的歌唱家泰巴尔迪、蒂托·戈比、莫纳科、巴斯蒂安尼尼等组成了前所未有的“超豪华阵容”,他们令人赞叹的合作演出展示了歌剧艺术的全部魅力。特别是斯特法诺与“世界全能女高音”玛丽亚·卡拉斯的合作,为近代歌剧史写下了许多永恒的篇章。1958年,他与瑞典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尼尔森合作,主演了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1960年,由斯特法诺、泰巴尔迪等最优秀的意大利歌唱家组成了豪华阵容,他们在美国芝加哥演出了普契尼的另一部歌剧《托斯卡》。 ![]() 虽然斯特法诺作为最优秀的歌唱家,完全有能力胜任抒情男高音和戏剧男高音等不同类型的角色,但斯特法诺的优势仍在抒情性的角色。实际上,他最适宜的是那些在感情的激烈程度和情节的紧张程度上表现为戏剧性的,而实际上属于抒情性的角色。不过,斯特法诺似乎不太在意这种细微的区别,他在担任这两类不同的角色时,出现了比例上的失调。斯特法诺在演唱戏剧男高音时,有时给人以竭尽全力的感觉。他过分透支了他的嗓音,使声带超出了承受力。包括帕瓦罗蒂在内的一些朋友曾友好地劝过他,但固执的斯特法诺仍我行我素,不予理睬。斯特法诺为此付出了代价。60年代初,刚过不惑之年的斯特法诺的声音就出现了令人担心的不良征兆——他的嗓音逐渐硬质化,弹性和柔美的程度日益减退。更不幸的是,事态的发展在加剧。 1965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即将上演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时,剧院不得不通知斯特法诺,将由另一位男高音演员来接替他的角色,理由是斯特法诺已不能克服扮演这一角色在技巧上的困难。同一年,发生了多起这类事件。有时甚至干脆取消了原订的演出。事实上,斯特法诺在一些局部的唱段中仍有着优美的声音,但这已不能改变或代替他在整个演出中的不利局面。此后,他的声音越来越衰竭。他只能偶尔登台,以减少失误的次数。1971年,是斯特法诺最后的演出季节。他重返了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向始终给予他赞誉、期望、鼓励的家乡观众致谢。他在《艺术家的生涯》中最后一次扮演了曾使他获得荣誉的鲁道夫一角。剧场里充满了对这位优秀歌唱家的敬意的热烈气氛。人们从英雄暮年的斯特法诺身上,努力追寻他以往的勃勃英姿。尽管在演完最后一幕时,斯特法诺已疲惫不堪,但全场观众仍起立齐声高呼:“永远的第一男高音!” 斯特法诺是20世纪50—60年代世界最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之一,有人说:“卡鲁索、斯特法诺和帕瓦罗蒂分别代表了20世纪早、中、后期男高音歌唱艺术的顶峰”,这个概括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斯特法诺的杰出贡献在于,他与上个世纪的前辈歌唱家有所不同,上一代纯正的“美声”歌唱家的声音灵活、轻巧,音色清澈透明。虽然在典雅精致、高尚华美方面无可挑剔,但缺乏炽热的激情,不够有气魄。而斯特法诺凭借他那“威尔第式”的辉煌唱功使他在处理古典作品中的角色时,声音显得更鲜明、丰满,他的体验和表达更有力度、更富有感染力。 男高音大神Giuseppe di Stefano演唱丑角Vesti la giubb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