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痰、热痰、湿痰、燥痰……咳嗽如何辨证论治,国医大师教你几个方子

 昵称49594764 2023-05-16 发布于湖南

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咳嗽是常见病,发病率高,引起咳嗽的原因也很多。比如,天气一变凉,身边就会有不少人感冒咳嗽……

有时间,大家发现自己咳嗽,咳白痰,经常会自己去药房买点清肺化痰的药,真的对症吗?

图片

从中医角度,痰可以分为寒痰、热痰、燥痰、风痰、湿痰等不同类型。这五个类型除热痰外,均可以出现白痰的情况。

痰触气管则咳、则喘,同时痰液潴留,郁久化热,又易耗气伤阴,加重咳嗽,故治咳要治痰。临床上,干咳无痰,顿咳不止,影响休息者,才以止咳为主,凡因痰致咳,痰出咳止者,则须治痰为主。

咳嗽先治痰

图片

国医大师郭子光认为,治痰有以下几大要点:

治痰要治因应分寒痰、热痰、湿痰、燥痰等进行辨治。

①寒痰: 痰色白、清稀、易咳、无腥臭。常用半夏、干姜、陈皮等治之。

②热痰: 痰色黄、黏稠、难咳、腥臭。常用浙贝、瓜蒌壳、天竺黄、竹沥等治之。

③湿痰: 痰稀量多,滑而易出。常用半夏、苍术、茯苓等治之。

④燥痰: 痰少难咳,涩而难出。燥痰又当细辨虚实,实者咳声洪亮,燥热伤肺者多,宜天花粉、瓜蒌皮、沙参、 麦冬等; 虚者肺气虚衰,无力排痰,此时宜适当益气,如肺气肿、肺心病患者,则可选用《伤寒总病论》的顺阴阳五味子汤(人参、麦冬、五味子、麻黄、生姜、大枣、杏仁、陈皮) ,以扶正治痰。另外,胆南星、僵蚕治风痰,白附子善搜络中之风痰;白芥子善搜脂膜之痰; 痰经久难消,顽固不化,可酌加海浮石、蛤粉等消之。

治痰先降气 ①治痰降气机理: 气顺则痰降。气有余便是火,火之盛为炎,炎则生痰,故痰字从炎。降气就是降火,降火就是消炎,炎消则痰去。②治痰降气药物: 常用陈皮、枳壳、桔梗等。另外,若患者咳声不扬、痰黏涩难出,这是肺气闭郁所致,治疗上则当宣畅胸胁气机为主,可选用小柴胡汤加降香、延胡索、枳壳等。

治痰要治瘀久咳患者,损伤肺络,易致瘀滞,血行不畅,影响津液的输布,也容易生痰。此时兼治其瘀,血活则痰行,则顽痰易消,可用桃仁、矮地茶、虎杖等。

总之,治痰之药,各有专长,当随证选择。痰郁日久,必兼气郁、血瘀,故治痰不忘治气、活血,气顺则痰降,血活则痰行,方为治痰之高招。

效验方药

01

止咳方

方药组成及用法:

粟壳 15g,五味子 15g,杏仁 15g,川贝 10g,甘草 10g

研末制成散剂,每次用 5 ~ 10g 调开水冲服或加入主方同煎。用于干咳无痰、频 咳不止,影响休息者。

组方思路:

粟壳敛肺止咳,五味子敛肺滋肾、 益气生津,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川贝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 药。全方止咳功效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祛邪则清热化 痰止咳( 川贝、甘草) ; 扶正则敛肺、润肺、益肺、滋肾、 健脾、益气止咳( 粟壳、五味子、川贝、甘草) ; 且“肺与 大肠相表里”,腑气通、大便畅则肺气降,肺气降则咳 自止(杏仁)。

02

肺部感染方

方药组成:

苇茎30g,薏苡仁30g,桃仁15g,冬瓜仁15g,瓜蒌壳20g,法半夏15g,黄芩20g,桔梗12g,鱼腥30g,白花蛇舌草30g

组方思路:

小陷 胸汤由黄连、半夏、瓜蒌实(全瓜蒌) 组成,鉴于黄芩更擅清肺火及上焦之实热,乃用其替换黄连,而瓜蒌壳长于清肺化痰、利气宽胸,故用之替换瓜蒌实。《千金》苇茎汤由苇茎( 与芦根同性)、薏苡仁、桃仁、瓜瓣( 冬 瓜仁) 组成。两方组合加味并在临床长期观察调整,就形成了现在的肺部感染方。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 脓,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加之则宣肺气,清痰热力量倍增。该方治疗凡属痰热壅滞之气管、肺部感染( 如急、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下部感染等)均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加减 ①若身热、恶寒,表未尽解者,酌加柴胡、防风之类。②胸紧气喘者,酌加麻黄、苏子之类。如有冠心病、高血压者忌用麻黄,改用薤白替代。③痰黏稠不易咳出者,酌加浙贝母、竺黄、桔梗之类。

03

三阴固本方

方药组成及用法:

蛤蚧2对(去眼珠) ,冬虫夏草20 ~ 40g,煅紫石英 60g,紫皮胡桃60g,上等沉香30g,川贝母30g,五味子50g,山茱萸50g,枸杞子50g,白术50g,巴戟天50g,熟地黄50g,甜杏仁50g,茯苓50g,炒白果仁50g,京半夏50g,人参50g,黄芪100g,桑白皮100g,山药100g,炙甘草40g。阳虚甚加肉桂40g,熟附片30g,共研极细,炼蜜为丸。

每日 3 次,每次服含生药8 ~ 10g的丸药。上药一料为40天量。也可在易发季节之前服 2 个疗程,每个疗程 20 天,疗程间休息3 ~ 5天。

组方思路:

郭老认为,咳喘之病反复发作,它的病机本质为肺脾肾三脏交亏,肺虚则卫外不固,易自汗、易外感,肃降失权; 脾虚则运化失司,为生痰之源, 痰阻气道则喘,痰触肺管则咳;甚至肾虚则纳气失司,短气不续。三脏交亏,每况愈下,水液的输布与化行受阻,最后以浊水停聚,瘀血阻滞,阳气格拒或气阴脱竭、升降息、出入废为终局。因此,咳喘急性发作时,当治标为主,即治痰、治咳、治喘,一旦缓解,就应扶正固本,三脏同治,以达到控制或减轻复发,终止或延缓其病情的发展为目标。

三阴固本方用于该类疾病缓解期、间歇期,从本图治,有“治未病之意”。这类疾病其病机本质是阳虚。古谓“春夏养阳”,顺天时阳气焕发而养阳最有效。故可作冬病夏治之方,进行预防性治疗。

(来源:国医大师郭子光辨治咳嗽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