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势

 逸心茶舍 2023-05-16 发布于内蒙古

《玉堂禁经》曰:

“又先达八法之外,更相五势,以备制度。”

王羲之爱鹅的故事,是讲用手腕要圆畅的问题,这里的五势,就是讲手腕如何圆畅地“转”,也就是腕法。《玉堂禁经》五势分别为钩裹势、钩弩势、衮笔势、儓笔势、奋笔势五种笔势,也就是书写过程中,手腕转动的五种方式。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八法是“使笔”的八个方向,象八卦,五势则是“转腕”的五种方式,象五行,这就组成笔法的十三势。

《玉堂禁经》“五势”内容简析:

“一曰钩裹势,须圆而憿锋,'罔、闵’二字用之。”

手腕有摆动动作,横向宽,然后圆转向下,笔锋绞转或铺开,调整笔锋继续书写。

“二曰钩努势,须圆角而趯,'均、匀、旬、勿’字用之。”

手腕转动时不象楷书一样直角,而是圆转过然后向下努笔,下笔再圆转后趯笔。

关于这两条内容,历来争议比较多,主要因为不知这是转腕的动作。《翰林密论》将钩努势和钩裹势的内容反过来,我们觉得还是《玉堂禁经》中的条文内容可信。

《说文》所说:“勹,裹也,象人曲形,有所包裹。”“勾”,《说文》:“曲也”,指弯曲呈半圆的形状。“钩裹势”就是把东西包裹起来,形状是半圆状的形态。“须圆而憿锋”,“憿锋”,“憿”《说文》:“幸也。”“幸”《说文》说:“吉而免凶也。”我们现代汉语中还有侥幸,其实应该是“憿幸”,段玉裁说:“憿幸,俗作侥幸”。

“憿”通“激”,《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就将“憿锋”写作“激锋”,只不过《翰林密论》将钩努势和钩裹势的内容弄反了。《说文》:“激,水碍邪疾波也”。水流遇到障碍从宽变窄,水流就会很疾,我们从激流,可以把“憿锋”理解为,将铺开的笔毫经过调锋使之收束,然后再行笔。钩裹势就是转动手腕来画圆,在笔锋铺得太开时,需要调整笔锋使之收束得势而继续行笔或是收笔。

钩努势,也有包裹的意思,只不过这里有努势,就是有直画的意味,有角但是又圆转的。陈绎曾《翰林要诀》说“勾努:勒努趯”,但这不是如楷书一样,三个点画得连接,“须圆角而趯”,就是圆转地连接。钩裹势笔势只是画圆,钩努势就不是单纯的圆形,他有个圆角,这样转过竖向用笔就需要作努势,如同八法中的努势,然后最有还有趯,也是八法的“趯”。

钩裹势和钩努势都是“转”,《书谱》说:“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所以这里举得例字是草书笔法,我们再看《玉堂禁经 结裹法》有两条结字法:

“夫言用钩裹之势者,'罔、冈、白、田’等字是也。”

“夫言用钩努之势者,'均、匀、旬、勿’等字是也。”

这和五势基本一样的,但这里是草书的结字法,看看草书的例字,这样我们就明白,钩裹势与钩努势的基本意思,后面结字还会探讨。

“三曰衮笔势,须按锋上下衄之,'今、令’字下点用之。”

腕的起伏如波浪,或横向或纵向延伸。“衮”,《说文》说:“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幅,一龙蟠阿上乡”。段玉裁注曰:“衮衣、卷龙衣也。卷龙谓龙拳曲。礼记衮衣字皆作卷。郑于王制释之曰。卷、俗读也。其通则曰衮。葢衮与卷古音同。故记假卷为衮也”。衮和卷是一个意思,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衮”理解为“滚”的形态,“滚滚长江水”的形象。

《玉堂禁经》说“须按锋,上下衄之。”《翰林传授隐朮》说:“须按锋,上下蹙衄之”。多一个“蹙”字,“蹙”,《说文》说:“蹙,迫也。”就是紧迫、急促的意思。衄就是撚,写衮笔势需要将笔锋按下去,然后收拢笔锋,再按下去,这样手腕上下或左右来回的动作,形成连续的S形。这样的动作可以是在一个点画中, 也可以是点画之间的连接,在草书中经常用到,可以是上下的波动,也可以是左右的波动,也可以是斜向的。

“四曰儓笔势,紧策之,锺法'上’字用之。”

“儓”,《广韵》:“陪儓,臣也。”《广雅》说“儓,丑也。”《方言》说“西服农夫之丑称也”。在《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叫“竖儓法”,说“抬笔竖策挫锋,上下紧直。” “紧策之”与“竖策之”意思相同,这里就可以理解为竖向策势,入笔向下,笔得势直接努起手腕出笔如悬针。

“五曰奋笔势,须险策之,草书'一、二、三’字用之。”

“奋”《说文》:“翚也。从奞在田上”。《诗》曰:“不能奋飞。”段玉裁注曰:“翚,大飞也。雉鸡羊绝有力皆曰奋。”奋其实就是鸟儿用力振翅高飞,就是从左向右入笔,出现涩滞即向右方揭腕,写出来点画的形状就象纺锤形。

奋笔势,“须险策之”,儓笔势,要“紧策之”,两个笔势都需要的是策势,卫恒《四体书势》:“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离而不绝”这句话,也就是用笔,遇险便用策笔,但是笔并不要离开纸面,笔势没有断,这是笔法的关键,事实上儓笔势和奋笔势都需要,八法用笔都要用到。甲骨文和金文中头尾尖细而中段饱满的笔画,就是利用奋笔和儓笔势写出来的。这两势笔在纸面看到都是直的书写,但其实也是转腕的结果。

这样,我们可以将五势的转法作个小结,五势是手腕转动方式,钩裹势是手腕在平行纸面圆形转动;钩弩势是复合转动,前段向钩裹,后端象儓笔;衮笔势是手腕作各种S形转动;儓笔势、奋笔势是手腕作前后竖向和左右横向转动。也就是,书写的过程,手腕象一个万向轴一样的转动,就这样五种形式。

圆形、C 型和S型曲线是波形图案中最常见的形态,形态的曲度越大其张力也就越大,运动感也就越强。五势可以创造出连续滚动的波浪,可以使人感受到运动感,这也是“转”笔的功能所在,草书的魅力所在。草书更多受到书写笔势的控制,少平直笔画,多顺时针回转向右弯曲的弧线形态,因此字形体势有右向运动的趋势,这也是符合笔阵图的要求。

孤蓬自振

天地运行,环极而动,亘古不变。邵雍《皇极经世》曰:

“先天图者,环中也。自下而上谓之升,自上而下谓之降。升者,生也。降者,消也。故阳生于下,阴生于上。是以万物皆反生,阴生阳,阳生阴,阴复生阳,阳复生阴。是以循环无穷”。

笔锋螺旋运动,展现在平面上的笔势,是环中而行。用笔的本质就是要体现出笔势,如何用笔才能体现出来笔势,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说:

夫作字之势,饬甚为难,锋铦来去之则,反复还往之法,在乎精熟寻察,然后下笔。”。

书法的书写是一个连续用笔的过程,毛笔的运动支配着整个过程的延续性,要“以势为先”,在这个过程中,笔锋“如盘走珠”,在平面上在“纵横牵掣,钩环盘纡“,点画需要有方向性,表现要有力度,笔锋在空间上需要上下起伏运动,这样的用笔是一种复合的运动,是一种波浪式的运动,书论中称为“振动”。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表现为不同波的振动,就像声音和颜色都是波,振动可以改变物质的结构。有人做过实验,在网上可以搜到视频,在金属板上放一些沙粒或一盆水,然后播放不同的音乐,不同的声音或音乐可以使水或沙粒呈现出不同的图案,甚至是非常精美的几何图形。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也有固有频率,所以古人早就知道音乐使可以治病的。

《通往天堂的入口》论“波浪模式”时说:

“韵律呈现波浪的模式,尽可归于圆周的循环之内。这种韵律是宇宙的普遍特征---包括我们的心跳、脑波、海浪、缓冲空气分子的震动音浪,尤其是呼吸。生命的内部存在诸多震颤的钟表,记录下我们在时间之内富有韵律的周期模式。圆周和螺旋的波浪模式,我们更是人人有份。这些模式一旦失衡或不再同步,都将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

芬兰艺术史家西克斯滕·林邦的《振动的宇宙》中说:

“振动是隐藏在所有物质形态背后的组成要素,但却通过隐藏在物质背后在生命中表现出来”。

古代的书论中常出现“振动”这个词,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曰: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抑、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用笔无非“锋銛来去之则,反复还往之法”,成公绥《隶书势》曰:

或轻拂徐振,缓按急挑,挽横引纵,左牵右绕,长波郁拂,微势缥缈。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隐手,必由意晓。

用笔动作有“拂”、“挑”、“按”、“挽”、“引”、“牵”、“绕”,运用轻徐、缓疾的不同速度,与纵横、上下的不同方向。卫恒《四体书势 隶势》中说:“奋笔轻举,离而不绝。纤波浓点,错落其间”等等,这些都无不体现着一种振动。

《玉堂禁经》开篇曰:

设乃一向规矩,随其工拙,以追肥瘦之体,疏密齐平之狀,过乃戒之于速,留乃畏之于迟,进退生疑,臧否不决,运用迷于笔前,震动惑于手下,若此欲造玄微,未之有也。”

用笔不能“振动惑于手下”,在《玉堂禁经》中“用笔法”中总结有“腕下起伏之法”九种,古代碑帖中可以体会古人的用笔。南宋书家姜白石《续书谱》里提到:

“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

徐谦《笔法探微》曰:

“波动者,动力之全势也。波磔为波动之一,乃磔笔之波,而波动则诸笔法之动,皆作波也。“

书法史上,曾有张旭与邬彤谈笔法时提出“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故事,唐陆羽《僧怀素传》载:

“(邬肜)至中夕而谓怀素曰:“草书古势多矣,惟太宗以献之书如凌冬枯树,寒寂劲硬,不置枝叶。张旭长史又尝私谓彤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师而为书,故得奇怪,凡草圣尽于此。”

其实这里就是在讲定笔书写,他们虽然是在谈论草书,但就用笔而言,用在其他书体上也是适合的,任何书体概莫能外。“孤蓬自振,惊砂坐飞”的这句话出于南朝鲍照的《芜城赋》,描写的是广陵城在秋风之下的凄凉景象:

“棱棱霜气,蔌蔌风威。孤蓬自振,惊砂坐飞。灌莽杳而无际,丛薄纷其相依。”

张旭用这两句形容笔法,历代有不同的解读,如果用定笔来解释,“孤蓬自振”描述的情景,书法用笔就像蓬草在风中摇动一样,不管如何摇摆,都是扎根大地,牢定其根。写字时,应是以一个极点为基准,在一个圆中摇动笔杆来书写,只不过“孤蓬自振”的极点在下,书写的极点是在上,加以腕的起伏上下,笔锋便随腕上趯下按,婉转行进。

虞世南《笔髓论》中记录的王羲之的一段话:

“(王羲之)又云:'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

《释行》曰:

“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

这个“掉”字,《说文》:“摇也”,“掉之”,就是指摇动笔管,令笔锋开张。这就是说,除了平面画弧线,还需要给毛笔加力,使毛笔还要做上下的运动,毛笔在空间上做双螺旋一样的运动,这就是振动。

这种螺旋的运动,形成象“惊砂坐飞”场面,“砂”之所以能飞,是因为有力量很大,象龙卷风一样将其卷起,而凡是旋转的东西都会有一个中心点。在用笔上,也就是笔锋围绕手腕旋转,墨迹如砂石一样随风旋转。

在《续书断》中记载一段唐书法家吕向的故事,“章草、隶峻巧,又能一笔环写百字,若萦发然,世号连绵书。”如果是移动着写字,就做不到环写,环写就会有个圆心点,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书写练习的方法。

发布于 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