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纪:经济名臣,莆宦芳型

 夏天杂志 2023-05-16 发布于福建

  郑纪(1433—1508年),字廷纲,号东园,兴化府仙游县文贤里上郑(今度尾镇埔尾村人。天顺四年(1460)进士初仕翰林院检讨,后因病乡居22年。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以原职复起,充经筵侍讲。历任浙江按察副使、国子监祭酒南京通政司左通政、南京太常寺卿、南京户部侍郎南京户部尚书致仕。其历事三朝,爱国爱乡,精于经济,政绩闻名于世。著有《东园文集》。

诞于屏山,专名进士

  明宣德八年(1433年)闰八月二十六日卯时,郑纪诞于文贤里屏山宅柄郑家。时有柯姓老人闻郑纪啼哭声,就向郑恒淑(号松庵)祝贺称:“从孩子的哭声中可以推断,这是贵子,你要好好培养。”于是,郑恒淑为此子取单名为纪,字廷纲。

  郑纪7岁进学,至16岁时才华横溢,连塾师都自叹弗如,只能辞馆走人。19岁中举,后在鸣山(后改称屏山)中节读书,偶尔还会应邀到仙游县城南湖书院讲学,使其名声大振。天顺四年(1460年)登进士第,时年28岁。由于该科只有郑纪一人是兴化府籍进士,故有“专名进士”之称,受到莆仙群众的热捧。

  郑纪登第后,于天顺六年(1462年)被擢为翰林院庶吉士,改为翰林院检讨。此后,郑纪与同年谢一夔(状元)、刘健(后官至内阁首辅)、张元祯、周经等人交好,并在翰林院公余时间切磋学问,会讲性理之学,从而结下深厚的友谊。其间,郑纪还不失时机地献《太平十策》(一说《太平十二策》),提出“远奸邪、任忠良、恤民命、兴礼教”等十条兴国安邦的策略,深洽圣心,多被采纳。天顺八年(1464年)春,英宗皇帝朱祁镇驾崩,太子即位并加封慈懿皇太后,其时有诏书称:“两京文职官员年未及七十,有愿自陈致仕者听。”因此,郑纪借机以自己患有风湿,父母年老为由,连上两疏请辞,遂获恩准。此时距郑纪初仕翰林院,不过两年时间而已。

乡居廿载,造福桑梓

  天顺八年(1464年)八月,郑纪以翰林院检讨的身份,奉旨回家养病,孝养双亲,便在故居(今称郑纪府第)东面建东园草堂,并改鸣山为屏山,建屏山书院以育子弟。其间,郑纪钻研理学,与莆田孝子刘闵在云洞山一起切磋学问。成化二年(1466状元罗伦被贬福建市舶司(泉州)副提举听说郑纪精通理学,每路过仙游,必提前派人请郑纪到枫亭天王院交流,并盛赞称“东园学问,心得为多。”后来,漳州理学名家陈真晟也慕名到仙游拜见郑纪,也由衷地赞美说:“得见郑子,方觉荒疏。”

  与此同时,郑纪针对仙游县官随意征税敛财,导致境内百姓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遂帮助仙游县修订了合理负担的制度规定。他效仿《周礼》作《义聚家范》,参考《蓝田乡约》作乡规民约,学习朱熹设立朱子义仓,以工赈济,帮助农民度过饥荒,并致力于汇聚民智民力,在道路两旁植树造林,荫庇后人。除此之外,他先后倡议修建了青龙嵩溪鹿鸣步云、登瀛等桥梁,这极大地便利了仙游东西乡平原上部分重要地方的交通,使得郑纪在仙游民间拥有良好的形象和崇高的声誉。

  在郑纪回乡调理期间,乐善好施的父亲征得郑纪支持,主动把价值数千两的债券焚毁,放弃了巨额债券。父亲病逝,郑纪丧事简办,知府赠送银两帮助他办理丧事,他全数奉还,并修书致谢。

廉洁复仕,经济见称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七月,朝廷再次下严旨敦促郑纪回京赴命,此时郑纪已经53岁了。同年十月,郑纪应诏回京,复为翰林院检讨,并充经筵讲官,入侍经筵。两年后,郑纪出任丁未科会试副考官。该科有国甥在场,但郑纪坚持原则,绝不搞暗箱操作,惹得内廷某位贵妃大吹枕边风,以致于宪宗皇帝也不得不感叹说:“翰林官亦难为也。”是科状元为费宏,后为郑纪《东园文集》作序,并为尚书祠题字,皆称“门生”,足见敬重之意。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会试结束后,郑纪被排挤出京,外放为浙江按察司副使,提督浙江学政。其间,郑纪以培养德才兼备人才为己任,每到一处,毁淫祠,修县学,要求新入县学(府学)秀才要诵读五经,方许进学。同时,郑纪坚持教人以德行,孝悌是举;次以文艺,礼乐聿兴。开明道德,造就人才,原本抑末,敛华就实,推崇德行,罢黜不肖,权豪寒门,一视同仁,严明学夫,直道而进,士子初受约束甚苦,久则自安,一举振刷浙学士风,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才

  弘治二年(1489年)十月,郑纪因“士如责以博诵五经,行古乡射并冠昏丧祭礼之类,法虽过严,心实厚之,而谤诽之腾至”,遂被迁调为国子监祭酒。不料,到了国子监后,郑纪崖岸自持,不肯同流合污,先是拒收膳余银,继而严正监规,不与借乡里之名求见的太监陈宽会面,亦未听任驸马都尉齐世美骄纵,使得监里师生肃然起敬,知所敬畏。后来,郑纪以礼部拟举行万寿圣节斋醮,并要选拔六名监生为执礼之机,撰文疏谏,其疏中有“修斋欲以延寿,僧道灭绝天理,安能延寿?臣有一粒灵丹可延圣寿,灵丹者何?仁是也”“监生读圣贤书,岂识此礼”等语,直切帝王仁政,足见其忠君报国之诚。当然,郑纪也因此遭受御史攻击,这才吏部尚书王恕挺身而出,仗义执言道:“国家涵养百年,得此人物,而奸人乃欲以私撼倾之,若去,吾亦去。”由此可见,郑纪伟岸之高了。饶是如此,郑纪仍被平调为南京通政司左通政,从而开启了郑纪在南京任职的新篇章。

  弘治三年(1490年)十一月,郑纪正式到南京通政司履职。随后,郑纪仍不忘直言切谏,又上《修明祀典疏》谏止斋醮,希望弘治皇帝能修身行法。后来,黄河决堤,郑纪又人人推荐为督修河道中第二梯队人才。当山东发生大旱时,郑纪连忙作《上救荒备荒十事》,分别就救荒、备荒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受到朝廷重视。又有新任仙游县令辞行时,郑纪还特地撰写《送万侯之仙游序》,教授治县之道,认为“吏之治民,犹如医之治疾也”。

  弘治七年(1494年)十一月,郑纪因功擢任南京太常寺卿,遂采自周文王至明宣德年间各个朝代皇室养储之法,作《圣功图》,受到弘治皇帝的重视。两年后,朝廷改郑纪为南京户部侍郎,这就开启了郑纪作为“经济名臣”的光辉从政历程。其间,进呈《奏行水兑以充京储疏》《上清理财赋四事》《奏取罗兑遗赀赈济疏》《奏革制外滥支官粮疏》等,皆切中时弊,创新办法,使得军民两便,朝野称之。

  弘治十一年(1498年),郑纪听说家乡百姓遭受清军御史郭絍酷政摧残,以致有“女婿军”“同姓军”“得业军”等怪象,使里老不得不沦落到“鬻田卖子,以求一时之生”的悲惨境地。对此,郑纪毅然给时任福建参政庞泮写信,信中以仙游为例子,希望庞大参能重查福建各地在籍丁口,许其自首前日捏鬼之衍,改正文册,从实清查。后来,庞泮从善如流,果然重新复核,这不但免去莆仙军户苛法之苦,而且福建全省也因此受益闽人德之。

累疏致仕,请筑仙城

  弘治十七年(1504年)八月,郑纪72岁高龄,累上致仕疏19次,遂获晋升本部尚书致仕。与此同时,朝廷还“晋秩畀傅,优我元老”,这也就是郑纪固属南京户部尚书,但享受一品尚书之殊荣。当郑纪回乡后,他立即与枫亭陈迁一起成立诗社,号曰耆乐会,这是仙游历史上第一个诗社。他们每逢“间月”或节日,都会扶杖相聚,吟诗作赋,为后世留下了极为可观的文学财富。

  正德元年(1506年)春,漳寇来袭,仙游西乡危在旦夕,幸好兴化府迅速派兵剿灭,这才让地方安靖。有见于此,郑纪遂向福建巡按御史何天衢建议重建仙游城,以保仙游城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竟得何御史支持。可惜,没过多久,何御史就调任他方,该项计划就胎死腹中。后来,韩廉接任,此项工程才重新上马,并得到有效推进,这都郑纪倡议之功。后来,郑纪病危,仍以仙游城未竣为憾,希望省、府及县各级官员能予以支持完善,这才引出了固如磐石的仙游城。数十年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围困仙游城51天,竟久攻不破,从而为戚继光入仙平倭争得宝贵的时间,进而为东南沿海抗倭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皆为郑纪倡议之功,遂得莆仙民众永久怀念与歌颂。

  正德三年(1508年)十一月,郑纪预知时至,作《东园易箦》诗一首以遣怀。诗曰:“乞骸曾上疏十九,优诏许归松径三。直道诚知非世好,心斋肯使有尘参。青天白日泉之下,流水浮云斗以南。生死去来浑看破,病窗坐久已忘谈。”后来,又口占二首,自地溘然而逝,享年76岁。

  总的来说,郑纪居官清廉,虽身处显贵但能清廉自守,曾告诫子女:“富贵不是可以谋求的,否则会失去廉洁正直的品德。”在其影响下,他的子女们都谨记他的教诲。其中,主敬登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授户部主事,以廉能见奖。郑主忠以父荫补寿州知州,孝友性成,后因悉心扶养侄儿,遂有孝友之称。上女儿郑玉姬,嫁给莆田章江周礼为妻,立志守节,奉养舅姑,勤俭自持,亦为贞节典型。难怪右都御史姚镆在祭拜郑纪时,给予高度评价称:“维仙在宋,有蔡忠惠。既以政显,亦以文著。后三百年,公复崛起。一邑二贤,并美同誉。”

郑纪画像(黄叶 绘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