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配穴

 图书 馆员 2023-05-17 发布于内蒙古

艾灸不配穴,等于关灯走夜路,效果大打折扣!

穴位就是中药,配穴就是抓药!

练武需要秘籍,抓药需要药方,而艾灸,需要的是配穴。穴位就是中药,配穴就是抓药,然后就会有灸友就要问了,你不是说艾灸的基本原则是“哪里不舒服灸哪里”吗?不是不用配穴也能艾灸吗?

是的,艾灸确实可以哪里不舒服灸哪里,其实那也是穴位啊,疼痛或不适处在中医叫来是天应穴、阿是穴,代表的是局部经络不通,那么当然,艾灸它是必须的,疏通局部,才能维持整体经络的通畅。
很多灸友长期单独的单独灸某一完好部位,这才是我们要避免的!要知道艾灸是聚气血的,长期定点灸某一部位,气血就都往那跑了,而那地方又是完好的,不需要修复,这不是浪费了吗?还害得其它部位气血不足。
艾灸不配穴,就是关灯走夜路!

《针灸精义》中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如果配穴恰当,取穴准确,疗效也会提高。如配穴无章,效果也差,甚至产生上火之类的副作用。可见,艾灸疗效一定程度取决于配穴。

进行艾灸调理时,若艾灸操作已经没问题了,那么效果效果就取决于配穴了。所谓配穴,首先要掌握穴位的特性,与其他相关穴位的特性,按照一定的配方原则相互配合,使之达到较高的疗效。下面是配穴的基本原则:
1、调脏腑气血
这一点实际上是对于整体机能的调节的深化,也就是在配穴时必须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被表面现象或局部病象所纠缠。不管什么症阴阳失衡,则是病理的实质,阳盛则阴病,阴病则阳病,而针灸治疗的效应就在于调整机体的阴阳,使之从失衡达到平衡。而人体阴阳的平衡的维持,是以脏腑气血功能来实现。调整脏腑之中,又以五脏为中心。
例如,对于五脏俞加隔俞方的配穴,充分体现《灵枢.本脏篇》所论述的“五脏者所以藏精神气血也”的治则原旨,并将《内经》理论付诸于针灸配穴的实践。调理气血又以调气为主,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从艾灸的治疗效应来看,又主要治气调气。
2、循经取穴
人之为病多以气滞血瘀,经络阻滞为主,结合经络的“是动”与“所生病”证我们在配穴上还是应该以尊重传统的循经配穴为主的原则。但决不局限为一条经的穴位,而是扩大到以治疗经络的病理实质为主,联系相关的各条经脉,并以审证求因、标本先后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循经取穴的原则。
虽概括地说,病在上部常选用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穴;病在中部常选用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病在下部常选用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穴。同时结合证因分析,可知本方以通经活络,舒经利节为主,且能调和阴阳气血,而以标本兼顾。
上面说的比较深,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了,我们不知道配穴的原理没关系,重要的是如何知道找配穴,大家可以在公众号右下角【课堂福利】里进行配穴查询,也可查阅权威书籍,如《灸绳》。
明星穴位“足三里”的常用配穴!

以下是明星穴位足三里的艾灸常用配穴,大家都有必要了解一下。

1、足三里 + 内关:益气养血、宁心定志!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足三里乃阳明经气,犹如百川汇合入海之势,经气充沛而功效卓著。故足三里乃阳明经气,犹如百川汇合入海之势,经气充沛而功效卓著。因为胃属土,本经亦属土,故足三里为土中之真土。后天精华之根,能升能降,为疏导胃气之枢机。
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后天之根本,五脏六腑皆赖以营养,故艾灸足三里能以壮元阳,补脏腑之虚损,且能升清降浊,导痰行滞,治疗范围比较广泛。所以,说:“百病莫忘足三里”。《针灸大成》中也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内关为心包经之路,别走手少阳,能清心胸之热,行三焦之气,若与足三里相配能辅助足三里升降气化之机,又能益气养血、宁心定志,主治气血不足、心神不安、惊悸、怔肿、失眠多梦等证。因其又能升清经浊,通利水道,清心除烦,导赤除湿,故以可用于心胃灼热、胸闷、停痰宿饮、呕逆仓咳、不思饮食等证。
2、足三里 + 曲池:疏理表邪、清解肺卫!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二阳相配,二合相会;曲池走而不守,足三里能升能降、上下交融,故能协调胃肠气机,通达上下,功专善行。

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曲池又能间接疏调肺气、清热散邪;若与足三里相配合,又能疏理表邪、清解肺卫;故可用于表邪侵袭肺卫而不能宣达而见有恶寒、发热、咽干、头痛等证者,以及外邪直中胃肠所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
3、足三里 + 太冲:平肝除逆,行血通经!

足三里又能补血、活血、凉血、清血,而太冲功能为泄肝胆、降气逆、通经、行气、止痛,也能凉血、活血。
两者相配,平肝除逆,行血通经,凉血活血,疏通肝胃之气机,清理肝胆胃腑之蕴热,主治痛经、肝胆气逆、头晕头痛、烦躁善怒、呕呃、胃痛等属于气逆或气滞蕴热者,以及胁痛、脏躁、癫狂、肝胃不和、胃中堵闷等证。
3、足三里 + 阳陵泉:疏气通经,搜风祛湿!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枢纽,疏通胃气,升清降浊。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功能为平肝和胃,降逆缓冲,疏木和土,调理肝胃。两者相配,则能主治木郁悔土,见有中消停饮、口苦吞酸、反胃呃逆、泄泻呕吐等证。

又因足三里能调气活血,阳陵泉为诸筋之会,二者相配,疏气通经,搜风祛湿,舒筋利节,故也可用于治疗风痹、膝肿、下肢麻木、半身不遂等属于经络痹阻者。
4、足三里 + 百会、风府:祛风散邪!

足三里能升清降浊,调理气血。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足三里、百会相配,益气升阳,举陷健脑益智,若加风府用泻法,又能清理脑海之气血。

故足三里、百会、风府三者上下相配,调理逆乱之气血,祛风散邪,醒脑安神,主治内风、外风所致之头晕目眩、语言蹇涩,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等证。
5、足三里 + 天突、膻中:宣肺止嗽!

足三里、天突、膻中相配,补之则益气补肺,宣肺止嗽,亦即培土生金与母子相生之意;泻之则降逆化痰,开胸顺气。
若为肺气虚而痰饮肺者,则可以补足三里、膻中,而泻天突,攻补兼施。
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胃弱,痰湿内生,肺阻气,也可潜用足三里、天突、膻中而脾肺同治。
今天有很多灸友留言咳嗽,就可以用到“足三里+天突、膻中”的配穴,此外若加上大椎、肺俞、列缺,则效果更佳!
ps:配穴查询、穴位查询可在公众号右下角【课堂福利】里进行,具体进入步骤按①②③来点击,如下图:不配穴就是盲目艾灸,艾灸配穴基本原则

艾灸,需要的是配穴,就像练武需要秘籍、抓药需要药方一样。穴位好比中药,而配穴则是药方。然后就会有灸友就要问了,不是说艾灸是“哪里不舒服灸哪里”吗?不是不用配穴也能艾灸吗?

是的,艾灸确实可以哪里不舒服灸哪里,其实那也是穴位啊,疼痛或不适处在中医称之为“天应穴'或”阿是穴“,代表的是局部经络不通,那么艾灸它也是可行的,疏通局部,才能维持整体经络的通畅。iiiiiiiiiiiii
很多灸友长期单独的单独艾灸某一完好部位,这才是我们要避免的!要知道艾灸是聚气血的,长期定点灸某一部位,气血就都往那跑了,而那地方又是完好的,不需要修复,这不是浪费了吗?还害得其它部位气血不足。
艾灸配穴

艾灸不配穴,就是盲目地艾灸!

《针灸精义》中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如果配穴恰当,取穴准确,疗效也会提高。如配穴无章,效果也差,甚至产生上火之类的副作用。可见,艾灸疗效一定程度取决于配穴。
进行艾灸调理时,若艾灸操作已经没问题了,那么效果效果就取决于配穴了。所谓配穴,首先要掌握穴位的特性,与其他相关穴位的特性,按照一定的配方原则相互配合,使之达到较高的疗效。下面是艾灸配穴的基本原则:
1、调脏腑气血
调脏腑气血是对人体的整体机能调节进行深化,也就是在配穴时必须抓住矛盾的要点,而不被要表面的疾病现象或局部病象所纠缠。不管什么症阴阳失衡,则是病理的实质,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针灸治疗的效应就在于调整机体的阴阳,使之从失衡达到平衡。而人体阴阳的平衡的维持,是以脏腑气血功能来实现。调整脏腑之中,又以五脏为中心。
      例如,对于五脏俞加隔俞方的配穴,充分体现《灵枢.本脏篇》所论述的“五脏者所以藏精神气血也”的治则原旨,并将《内经》理论付诸于针灸配穴的实践。调理气血又以调气为主,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从艾灸的治疗效应来看,又主要治气调气。
2、循经取穴 
        人之为病多以气滞血瘀,经络阻滞为主,结合经络的“是动”与“所生病”证我们在配穴上还是应该以尊重传统的循经配穴为主的原则但决不局限为一条经的穴位,而是扩大到以治疗经络的病理实质为主,联系相关的各条经脉,并以审证求因、标本先后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循经取穴的原则
虽概括地说,病在上部常选用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穴;病在中部常选用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病在下部常选用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穴。同时结合证因分析,可知本方以通经活络,舒经利节为主,且能调和阴阳气血,而以标本兼顾。

以下是艾灸的明星穴位足三里的常用配穴,供大家可以学习参考。
1、足三里 + 内关:益气养血、宁心定志!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足三里乃阳明经气,犹如百川汇合入海之势,经气充沛而功效卓著。故足三里乃阳明经气,犹如百川汇合入海之势,经气充沛而功效卓著。因为胃属土,本经亦属土,故足三里为土中之真土。后天精华之根,能升能降,为疏导胃气之枢机。
        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后天之根本,五脏六腑皆赖以营养,故艾灸足三里能以壮元阳,补脏腑之虚损,且能升清降浊,导痰行滞,治疗范围比较广泛。所以,说:“百病莫忘足三里”。《针灸大成》中也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内关为心包经之路,别走手少阳,能清心胸之热,行三焦之气,若与足三里相配能辅助足三里升降气化之机,又能益气养血、宁心定志,主治气血不足、心神不安、惊悸、怔肿、失眠多梦等证。因其又能升清经浊,通利水道,清心除烦,导赤除湿,故以可用于心胃灼热、胸闷、停痰宿饮、呕逆仓咳、不思饮食等证。
2、足三里 + 曲池:疏理表邪、清解肺卫!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二阳相配,二合相会;曲池走而不守,足三里能升能降、上下交融,故能协调胃肠气机,通达上下,功专善行。
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曲池又能间接疏调肺气、清热散邪;若与足三里相配合,又能疏理表邪、清解肺卫;故可用于表邪侵袭肺卫而不能宣达而见有恶寒、发热、咽干、头痛等证者,以及外邪直中胃肠所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
3、足三里 + 太冲:平肝除逆,行血通经!
        足三里又能补血、活血、凉血、清血,而太冲功能为泄肝胆、降气逆、通经、行气、止痛,也能凉血、活血。
文章来自艾灸养生知识网 
两者相配,平肝除逆,行血通经,凉血活血,疏通肝胃之气机,清理肝胆胃腑之蕴热,主治痛经、肝胆气逆、头晕头痛、烦躁善怒、呕呃、胃痛等属于气逆或气滞蕴热者,以及胁痛、脏躁、癫狂、肝胃不和、胃中堵闷等证。

4、足三里 + 阳陵泉:疏气通经,搜风祛湿!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枢纽,疏通胃气,升清降浊。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功能为平肝和胃,降逆缓冲,疏木和土,调理肝胃。两者相配,则能主治木郁悔土,见有中消停饮、口苦吞酸、反胃呃逆、泄泻呕吐等证。
又因足三里能调气活血,阳陵泉为诸筋之会,二者相配,疏气通经,搜风祛湿,舒筋利节,故也可用于治疗风痹、膝肿、下肢麻木、半身不遂等属于经络痹阻者。
5、足三里 + 百会、风府:祛风散邪!
        足三里能升清降浊,调理气血。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足三里、百会相配,益气升阳,举陷健脑益智,若加风府用泻法,又能清理脑海之气血。
故足三里、百会、风府三者上下相配,调理逆乱之气血,祛风散邪,醒脑安神,主治内风、外风所致之头晕目眩、语言蹇涩,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等证。
6、足三里 + 天突、膻中:宣肺止嗽!
        足三里、天突、膻中相配,补之则益气补肺,宣肺止嗽,亦即培土生金与母子相生之意;泻之则降逆化痰,开胸顺气。
若为肺气虚而痰饮肺者,则可以补足三里、膻中,而泻天突,攻补兼施。

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胃弱,痰湿内生,肺阻气,也可潜用足三里、天突、膻中而脾肺同治。

引导语:艾叶是野菜,也是一味中药,南方人经常食用,而北方一般药用较多。艾叶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经。能散寒除湿,温经止血。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及腹痛,对于妇女虚寒月经不调、腹痛、崩漏具有很强的药用疗效,是一种妇科良药。
艾草,也有人管他叫做艾蒿,他与我们中国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艾草是一种含有奇异香味的草类,对于驱除蚊虫有非常好的效果。
艾叶治女性百病
1、艾叶治妊娠卒眙动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转抢心,或下血不止:艾叶一鸡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
2、艾叶治肠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叶10克,辣蓼10克,车前80克。水煎服,每天一剂,早晚各服一次
3、艾叶治气痢腹痛,睡卧不安:艾叶(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等分。上二味捣罗为末,酒煮烂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

4、艾叶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若为客气所中者,当吐出虫物。

5、艾叶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汤服10克。
6、艾叶治湿冷下痢脓血,腹痛,妇人下血:干艾叶200克(炒焦存性),川白姜50克(炮)。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
7、艾叶治忽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内崩:熟艾三鸡子许,水五升,煮二升服。
8、艾叶治妇人崩中,连日不止:熟艾如鸡子大,阿胶(炒为末)25克,干姜5克。水五盏,先煮艾、姜至二盏半,入胶烊化,分三服,空腹服,一日尽。
9、艾叶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艾叶炭50克,蒲黄、蒲公英各25克。每日一剂,煎服二次。
10、艾叶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叶煎服。
11、艾叶治粪后下血:艾叶、生姜。煎浓汁,服三合。
12、艾叶治妇人白带淋沥:艾叶(杵如绵,扬去尘末并梗,酒煮一周时)300克,白术、苍术各150克(俱米泔水浸,晒干炒),当归身(酒炒)100克,砂仁50克。共为末,每早服15克,白汤调下。
13、艾叶治产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陈蕲艾二斤,焙干,捣铺脐上,以绢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气出,则痛自止。

在我国,端午节有家家户户挂艾草的习俗,“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民俗处处可见,人们把艾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空中,剪成虎形,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

据考证,艾叶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艾叶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叶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更有不少地方栽培种植,家家收藏艾叶。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叶的药用价值。
艾叶在民间的应用十分普遍。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艾叶的研究和应用更加全面深入。在化学成分研究方面,发现艾叶除了含挥发油以外,还含有鞣质、黄酮、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机成分。其中,艾叶油具有平喘、祛痰、镇咳、抗菌、抗过敏、镇静等多种药理活性。药理实验结果证实,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止血和抗凝血、增加免疫能力、解热镇静等作用,为艾叶的扩展应用提供了理论根据。在临床上,艾叶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呼吸道疾病。
艾草泡脚的几种方法:
方法一:艾草加上花椒能够除脚汗、脚臭、脚气、湿疹。
方法二:艾草加上红花可以改善腿部的静脉曲张,末梢神经炎,血液循环不好,手脚麻痹和局部瘀血等情况。
方法三:艾草加上生姜能够有效的治疗治风寒感冒、关节病、类风湿、咳嗽、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一系列的疾病。
下面介绍几种艾叶的常见用法:
戴:艾叶香囊是端午最温暖的记忆,市面上卖的香囊原料来路不明,如果加入劣质香料,反而损害健康。而自己动手做香囊一点都不难,将艾叶打磨成艾绒,塞入碎布缝制的袋内即可。

洗: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止血、安眠、温经的功效。对毛囊炎、湿疹有一定疗效。取新鲜艾叶30—50克,在澡盆中用沸水冲泡5—10分钟,取出艾叶,加水调至适宜水温即可沐浴。艾叶足浴包:将晒干的艾叶打磨成艾绒,装入茶包内密封,晚上泡脚时先放在木桶里沸水浸泡一阵,随后再泡上15分钟左右,神清气爽。

抹:蚊虫肆虐的季节,靠杀虫剂和电蚊香驱蚊难免有健康隐患。正逢艾叶上市,自制几瓶艾叶防蚊液,送给亲友是别致的礼物,给宝宝用起来也安心。做法:将适量艾叶浸泡于山茶油中,置于玻璃瓶里约一个月,等艾叶的成分都析出到油中后,就会散发浓郁的艾香,再将这浸泡油过滤后加入薰衣草、薄荷、柠檬草等精油,装入滚珠瓶,就是随身携带的最环保的防蚊“利器”。
吃:中国古人就有食艾叶的习惯,艾叶粥清凉解暑又易消化,实为夏季之佳品。做法:将大米淘洗干净,在清水中浸泡2小时,将少量新鲜艾叶洗净,切碎,大米加水烧开后再加入艾叶一同用文火熬成粥,最后根据自己的口味,加盐或者糖、蜂蜜,清香扑鼻又略带苦味的口感,下火祛暑。

编后语:艾叶在医疗上的用途很多,不胜枚举。艾叶煎服,对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有良效;煎汤外洗可治疗皮肤湿疹瘙痒等症;艾叶捣烂成绒,制成艾条或艾饼,可供中医灸法之用。以艾叶为主组成的艾附丸、胶艾汤,一直是妇科常用名方。

艾叶的神奇功效与用途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细数艾叶的神奇功效与用途

引导语:艾叶是野菜,也是一味中药,南方人经常食用,而北方一般药用较多。艾叶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经。能散寒除湿,温经止血。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及腹痛,对于妇女虚寒月经不调、腹痛、崩漏具有很强的药用疗效,是一种妇科良药。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细数艾叶的神奇功效与用途
艾草,也有人管他叫做艾蒿,他与我们中国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艾草是一种含有奇异香味的草类,对于驱除蚊虫有非常好的效果。
艾叶治女性百病
1、艾叶治妊娠卒眙动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转抢心,或下血不止:艾叶一鸡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
2、艾叶治肠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叶10克,辣蓼10克,车前80克。水煎服,每天一剂,早晚各服一次
3、艾叶治气痢腹痛,睡卧不安:艾叶(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等分。上二味捣罗为末,酒煮烂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
[4、艾叶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若为客气所中者,当吐出虫物。
5、艾叶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汤服10克。
6、艾叶治湿冷下痢脓血,腹痛,妇人下血:干艾叶200克(炒焦存性),川白姜50克(炮)。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
7、艾叶治忽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内崩:熟艾三鸡子许,水五升,煮二升服。
8、艾叶治妇人崩中,连日不止:熟艾如鸡子大,阿胶(炒为末)25克,干姜5克。水五盏,先煮艾、姜至二盏半,入胶烊化,分三服,空腹服,一日尽。
9、艾叶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艾叶炭50克,蒲黄、蒲公英各25克。每日一剂,煎服二次。
10、艾叶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叶煎服。
11、艾叶治粪后下血:艾叶、生姜。煎浓汁,服三合。
12、艾叶治妇人白带淋沥:艾叶(杵如绵,扬去尘末并梗,酒煮一周时)300克,白术、苍术各150克(俱米泔水浸,晒干炒),当归身(酒炒)100克,砂仁50克。共为末,每早服15克,白汤调下。
13、艾叶治产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陈蕲艾二斤,焙干,捣铺脐上,以绢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气出,则痛自止。
在我国,端午节有家家户户挂艾草的习俗,“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民俗处处可见,人们把艾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空中,剪成虎形,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
 据考证,艾叶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艾叶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叶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更有不少地方栽培种植,家家收藏艾叶。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叶的药用价值。
艾叶在民间的应用十分普遍。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艾叶的研究和应用更加全面深入。在化学成分研究方面,发现艾叶除了含挥发油以外,还含有鞣质、黄酮、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机成分。其中,艾叶油具有平喘、祛痰、镇咳、抗菌、抗过敏、镇静等多种药理活性。药理实验结果证实,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止血和抗凝血、增加免疫能力、解热镇静等作用,为艾叶的扩展应用提供了理论根据。在临床上,艾叶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呼吸道疾病。
 艾草泡脚的几种方法:
方法一:艾草加上花椒能够除脚汗、脚臭、脚气、湿疹。
方法二:艾草加上红花可以改善腿部的静脉曲张,末梢神经炎,血液循环不好,手脚麻痹和局部瘀血等情况。
方法三:艾草加上生姜能够有效的治疗治风寒感冒、关节病、类风湿、咳嗽、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一系列的疾病。
下面介绍几种艾叶的常见用法:
戴:艾叶香囊是端午最温暖的记忆,市面上卖的香囊原料来路不明,如果加入劣质香料,反而损害健康。而自己动手做香囊一点都不难,将艾叶打磨成艾绒,塞入碎布缝制的袋内即可。
 洗: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止血、安眠、温经的功效。对毛囊炎、湿疹有一定疗效。取新鲜艾叶30—50克,在澡盆中用沸水冲泡5—10分钟,取出艾叶,加水调至适宜水温即可沐浴。艾叶足浴包:将晒干的艾叶打磨成艾绒,装入茶包内密封,晚上泡脚时先放在木桶里沸水浸泡一阵,随后再泡上15分钟左右,神清气爽。
抹:蚊虫肆虐的季节,靠杀虫剂和电蚊香驱蚊难免有健康隐患。正逢艾叶上市,自制几瓶艾叶防蚊液,送给亲友是别致的礼物,给宝宝用起来也安心。做法:将适量艾叶浸泡于山茶油中,置于玻璃瓶里约一个月,等艾叶的成分都析出到油中后,就会散发浓郁的艾香,再将这浸泡油过滤后加入薰衣草、薄荷、柠檬草等精油,装入滚珠瓶,就是随身携带的最环保的防蚊“利器”。
吃:中国古人就有食艾叶的习惯,艾叶粥清凉解暑又易消化,实为夏季之佳品。做法:将大米淘洗干净,在清水中浸泡2小时,将少量新鲜艾叶洗净,切碎,大米加水烧开后再加入艾叶一同用文火熬成粥,最后根据自己的口味,加盐或者糖、蜂蜜,清香扑鼻又略带苦味的口感,下火祛暑。
编后语:艾叶在医疗上的用途很多,不胜枚举。艾叶煎服,对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有良效;煎汤外洗可治疗皮肤湿疹瘙痒等症;艾叶捣烂成绒,制成艾条或艾饼,可供中医灸法之用。以艾叶为主组成的艾附丸、胶艾汤,一直是妇科常用名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