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肚子学问的王其英——王其英《凉州历史文化散论》序![]() ![]()
东坡居士的达观与幽默,实在令人忍俊不禁。他有一肚皮不合时宜是真的,然而,他有一肚皮学问更是真的。 20世纪90年代初,其英尚在原县级武威市委宣传部工作。时任宣传部长的张立胜(现为省博物馆研究员)曾在一次与文化界人士的聚会上说:“其英这人,一肚子的学问。”张立胜此说,可谓察人、知人、识人矣。他这话不是随便说的,是他与其英在一起工作、共事、相处、相交中逐步认识、逐步体会到的。武威文化界的同仁们对张立胜的这句话都十分认可与赞同,包括党寿山、孙寿龄、麻永忠等诸位专家前辈说起其英来,大家的看法几乎都是一致的。 其英这人,确实有一肚子学问,对此,我们可从两个方面窥知:一是从他的谈吐上,二是从他的著述上。 先说其谈吐。 说起其英的谈吐,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友相聚,谈天论地;二是研讨论证,有的放矢。 或清茶淡饮之时,或酒酣耳热之际,只要有其英在场.他的谈兴一发,便没有其他人与之匹敌。只要他一张口,时政要闻、国际风云、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民俗风情、名人逸事、神妖鬼怪、故事传奇,无所不知,无所不详。可以说是引经据典,如数家珍,雅俗共赏,妙趣横生。在他的口里,每一事必有来历,每一说必有出处。其考辨之凿凿,引用之准确,必举某人某书某章某节作证,更有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为据,缘起发端,来龙去脉,交待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绝无半点含糊不清、张冠李戴之隙。其谈锋之锐健,谈资之丰富,谈兴之高雅,实在令人仰羡叹服,大有“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之慨也。记得2005年4月,武威第四届国际天马节会筹备阶段,我和其英及刘宏军、杨福元四人随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史尚唐前去云南、四川、广西、湖南等地考察节会举办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在20多天的旅途中我们经常一起打牌、饮酒、聊天,游山玩水,谈天论地,扯不完的闲淡,喧不尽的谎儿,悠哉快哉,十分惬意。尤其其英更是如鱼得水,大展其才。每到一省一市一县一区,或至一山一水一江一河。 对其山川地貌、气候物产、人文历史、自然景观、民间故事、掌故传说,他都能兴之所至,信手拈来,事无巨细,娓娓而谈。且叙述细致人微,形象生动;描摹维妙维肖,引人人胜。虽是闲聚杂谈,无人正题,却又别开生面,另辟蹊径,不仅于谈天论地、雅俗共赏中消除了旅途之疲劳,又为观光考察平添了诸多乐趣,增长了许多知识和见识。史部长对其英渊博的知识、超凡的记忆、亦庄亦谐的谈吐啧啧称道,十分赏识,一路上格外看重,礼遇有加。考察回来后,其英受命为市委、市政府写出的一份考察报告,写得又快又好,更使他刮目相看。此后,史部长逢人便说:“王其英真是个人才,一肚子都是学问。”这话他在不同场合连续讲了一个多月,我为之戏称为“王其英宣传月”。 或讨论政府工作某项决策,或研讨文化旅游某个规划、或评论文学艺术某件作品。大多数情况下其英都会应邀参加,且都要发表意见。这种时候他总是有备而来,谨言慎谈,含而不露。该到他说话的时候,按部就班地侃侃而谈,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总是恰如其分。因为是有备而来,更因为有一肚子学问垫底,他在会议上的发言不论是书面的还是即兴的,往往都是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 无论是什么样的论题或话题,他都能将其演绎到近乎专业的深度和高度,有理论、有实践、有分析、有研究,更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不论在何种场合,他都能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看法,提升到理论的高度,经过筛选梳理,条分缕析,深人浅出,提纲挈领地阐述给大家,使与会者听得明白,想得清楚,易于并乐于接受他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对他认真的态度、严谨的学风、广博的学识,都会报以由衷的钦佩与折服。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在2000年12月武威地委宣传部举办的雪漠(陈开红)长篇小说《大漠祭》研讨会和2010年6月武威日报社举办的李林山长篇历史小说《牛鉴》首发式上的发言,他分别对小说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艺术特点、人物形象、布局结构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和不足之处作了简要而不失全面的概括,评点分析,言之有物,避开了这类场合发言内容的雷同和逢场作戏,不论对作者还是对读者,都有一种借鉴和启迪。 其英确实有一肚子学问,他的一肚子学问不是天生的,不是娘胎里带来的,而是刻苦学习、广采博收造就的。其英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蟾宫折桂”的农家子弟,20世纪80年代初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早年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后来大部分时间从事行政工作。他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通过认真、刻苦、全面、系统地学习和钻研,为他日后的工作和著述筑就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学问根底。在尔后几十年中仍然勤奋不辍,孜孜以求,不断地学习、积累、丰富、提高,又使他于行政工作之外,在学术上也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尤其是文史研究方面,可以说他在武威已成为领军人物。在他的身上,行政干部的习气少,文人学者的气息多;官场的习气少,书斋的气息多。他的行为举止,谈吐风度,完全是一派文人气质,这正应了古人的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也。 其英的本职工作是行政领导,著书立说不是他的分内之事,仅仅只是业余爱好。而正是这份业余爱好,使他的文史研究才华得以充分展现,使他的一肚子学问有了用武之地。顺便说一下,其英并不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他主要从事的是机关党政工作,公文写作与修订是他的文秘重点,也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他具有很高的水平,堪称一流。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央大力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当时的武威地委适时做出了建设“精神温饱工程”的决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省委还在武威召开了全省思想文化建设现场会,在全省推广武威经验。我和其英就是在这时认识的。 当时的许多综合汇报、典型材料、理论文章、领导讲话、重要决定(意见)以及专题片解说词、画册词、展览词等大都出自其手。这一时期,武威市荣获全国先进文化先进市县,市博物馆获全国十个优秀馆之一,上报的典型材料就是由他执笔完成的。后来,凉州区档案馆、信访局等单位获全国优秀单位的上报材料也经他把关并加工润色,至于一般性的文字材料,可以说每天都要经手。在这繁忙的政务工作之余,他并没有放下“不务正业”的文史写作和研究,仍然是乐此不疲,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迄今为止,其英主持编著的文史类书有6部。已正式出版的有爱国主义教育丛书《爱我中华爱我武威》和《可爱的凉州》,历史文化资料长编《武威金石录》,集志书、史话、传记、学术为一体的《西部明珠凉州》,还有两部是即将付梓出版的《凉州历史文化散论》和《历代咏凉诗选析》。他还主持并协调指导县级武威市地方志的编写工作,经他亲自指导、修订、统稿、出版发行的地方史志丛书达20多部,使这一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他也因此被评为全省地方史志先进工作者,而且是惟一的非专业人士获此殊荣。他还积极参与地方文献资料、党史资料的编辑、修订,经常为地方报刊撰写武威文史方面的文章,对宣传武威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不遗余力。现在摆在我案头的,我已经认真拜读了数遍并斟酌再三,要为其写几点感受的,正是《凉州历史文化散论》和《历代咏凉诗选析》这两本书的样稿。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晚年曾大力倡导读史爱国论。他曾经说过:“吾人读二十五史《史记》至《清史稿》,法其可法,戒其可戒,非语语尽可取也。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不读史则无从爱其国家。中国今后永远保存之国粹,即是史书,以民族主义所托在是。”、“不习历史,小智自私,小器自满。”他还认为,有的人之所以自叹中国不如西方,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国的历史,不了解中国的长处,所以他们的爱国之心就日趋淡薄。太炎先生的这些话令人深思,发人深省。历史记录了人类的过去,从中也能预示人类的未来。历史既是一面镜子,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注重用自己的历史去教育和鼓舞她的人民,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13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罗吉尔·培根说过一句堪称经典的话:“读史使人睿智。”这句话本身就是熟读史书之后的经验之谈。从《凉州历史文化散论》这本书可以看出,其英确实是一个熟读了史书的人,尤其是一个熟读了有关凉州历史文化文献资料并进行了深人研究的人。 《凉州历史文化散论》包括文化源流、民族宗教、人物春秋、专题研讨、文史古迹、时令节俗六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部从多侧面、多方位、多视角、多课题阐述、论证、评品凉州历史文化的学术专著,上自新石器时期、下迄20世纪末,涉及了凉州近5000年的文明史。在尊重凉州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力求将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和学术性融为一体,寓史于事、寓史于理、寓史于物、寓史于人。对许多有关凉州的历史文化史料,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加以分析、判断和评价,确定其历史价值和历史地位,用生动明快的笔触、简洁细致的叙述、形象感人的描摹、深人浅出的剖析,对凉州历史文化的一些重要方面,给予了详尽而准确的介绍和推介,并融人了自己独立的学术思想和文化理念,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达到了历史真实性与现实启迪性的统一。 《凉州历史文化散论》“提要钩玄,条陈大要,重在优势;勾勒面 《历代咏凉诗选析》是充分体现其英先生文学功底与诗歌欣赏品位的又一部倾心力作。 凉州自古以来文运昌盛,文采斐然,诗人辈出,诗词瑰集。边塞 《历代咏凉诗选析》像一把充满智慧的金钥匙,为我们开启了凉州诗歌艺术宝库之门。其著精选汉、魏晋、唐、宋、元、明、清及近代吟咏凉州的诗歌130余首,广涉作者70余人。该书编选缜密严谨,囊括广泛细致。书中作者介绍事迹周详,褒贬公允,评价得当,不失史家手笔;简注明白无误,追溯有源,考证有据,令人信服;赏析体味深透,感悟灵睿,品评高雅,独有见地。许是其从政多年的缘故罢,其英先生对咏凉诗的见解,除书生意气和浪漫情调而外,又多了一份政治家的眼光与胸怀,这在一般人的诗品中,是难能见到的。 《凉州历史文化散论》、《历代咏凉诗选析》将使凉州人民更加了解凉州,热爱凉州;也会使四海朋友藉此走进凉州,感悟凉州。 ![]()
![]() ![]() 冯天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武威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武威市西夏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任武威市第二届政协常委、武威市文联副主席、武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