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生家庭》:一个人的觉醒,从摆脱原生家庭的伤害开始

 富书 2023-05-17 发布于北京

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往往对我们杀伤力最大。

富书作者:孙静;主播:锦翎

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原创

电影《瞬息全宇宙》中,有这么一个情节。


女孩乔伊想在外公的生日宴上,公开自己谈了三年的女朋友,母亲伊芙琳百般阻止,并解释“她们只是好朋友”


女儿委屈离去,追上去的伊芙琳却吐槽:“你胖了,得吃健康点了。”

“你为什么纹身?“你就不能乖点?”“你怎么可以交一个女朋友?”无论乔伊做什么,在伊芙琳看来都是错。


她不断地向女儿强调:“你应该知道,我只会为你做正确的事情。”

而女儿却拼命逃离:“世界比你想象中更大,你所谓的'正确’不是我想要的。”

在乔伊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总是对她进行言语打击和情感控制,导致乔伊对自己产生严重怀疑。

苏珊·福沃德在书籍《原生家庭》中称乔伊母亲这样的父母为有毒的父母。

书中,她用自己25年的心理咨询经验及上千个真实接诊案例,详述了有毒父母的类型及影响。

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提供了具体可实操的解决策略,能帮助饱受困扰的子女走出困境。

翻开书,你会看见自己的内心小孩,一步步从原生家庭的伤害中走出来,治愈自己的内心小孩。

不是所有原生家庭都挺好


作者苏珊·福沃德曾接诊过一个28岁的女孩桑迪,桑迪备孕两年却始终未能如愿,这让她的婚姻陷入危机。

当苏珊深入了解后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有迹可循。

桑迪的父母是天主教徒,家教极为严厉。上高中时桑迪和同学早恋,父亲发现后大骂她是婊子,只要她和男生出去,父亲就咒骂她一定会下地狱。

后来,桑迪意外怀孕并流产,父亲说她触犯天恩,一定会遭报应。至于婚后未孕,父亲更是确信一切都是桑迪咎由自取。

桑迪的父亲就是典型的言语虐待型父母,他用侮辱性的称呼、贬损的评价、轻蔑的指责传递给孩子非常糟糕的自我评价。

书中还写到了其他四种类型的有毒父母,比如,身体虐待型,一有冲动就对孩子实施暴力;

性虐待型,猥亵、侵犯孩子的身体;

酗酒型,所有时间都只顾自己喝个烂醉;

操控型,控制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摆布他们人生的每一个选择。

这五类有毒的父母,倚仗自己的身份制定家庭规则,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审判。

他们举着“以爱为名”的大旗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并随意干涉孩子的人生。

孩子稍有反抗,他们就说服孩子相信:

无论怎样,孩子都要尊重父母。凡事必须按我说的做,否则就是错的。

相比爱、尊重和独立,他们在孩子心中种下了恐惧、责任、负罪感的种子。

就像热映电影《这么多年》中,女主陈见夏的母亲。

陈见夏在客厅写作业,不小心把笔袋掉落在地,弟弟冲出房间大吼:“你让不让人睡觉了,大半夜的装什么用功。”

母亲闻讯出来不仅不安慰,反而责怪陈见夏“一回来就闹得鸡犬不宁”


弟弟抢走她学英语的CD机,母亲只会说:“你当姐的就让他点。”

为了出国留学,她跪下来求母亲,母亲却扔了她的书,撕了她的奖状,还大骂着:“一个女孩子念这么多书,将来连个对象找不着,干嘛。”

言语打击、偏心、操控,陈见夏活得卑微又小心翼翼。

难怪苏珊·福沃德会说:“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往往对我们杀伤力最大。”


原生家庭里,藏着一个人后半生的命运

为什么有毒的父母会伤人?

苏珊·福沃德在书中解释到:

当你小的时候,家庭就是你的全部。家庭教会年幼的你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你才能够决定自己是谁,该如何与人相处。如果你的父母有毒,很可能你会做出这样的自我评价:

我没法相信任何人。我不值得被人关心。我永远都不会成功。

苏珊·福沃德称这样的孩子是中毒的孩子。

中毒的孩子成年后,很难建立起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由此引发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反过来将影响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书中,苏珊·福沃德讲了两个故事,读来让人痛心。

38岁的戈登,是一位成功的整形外科医生,但因为自己的坏脾气,结婚六年的妻子离开了他。

原来,戈登从小就挨父亲的打。言语间的些微不敬,低于平均分数的成绩单,忘记做的家务……任何一个小错误都能招来父亲一顿暴打。


从童年时代起,戈登的心底就潜伏着一座火山,那是他对父亲的愤怒。然而成年后,戈登却选择向他最亲近的妻子喷发。

一次次突如其来的爆发和毫不留情的训斥令妻子恐惧,最终妻子出走,戈登家庭破裂。

还有32岁的李,业余网球界头号种子选手、网球教练。她社交生活丰富,职业生涯一帆风顺,却患有严重的抑郁。

李的母亲一辈子都围绕李生活,怕李不好好吃饭,母亲经常带着饭菜来她家,帮她打扫屋子,整理衣服。

李去外地参加球赛,母亲就跟着一起去,一旦李拒绝,母亲就会说:“妈妈给心爱的女儿做这些,有错吗?”

李对母亲的怒气与日俱增又无处宣泄,只能在心中越积越深,最终导致抑郁。

无论是遭遇身体虐待还是被操控,中毒的子女所表现的症状都惊人地相似:自尊心受损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毁灭。

这些中毒的子女虽是成人,却没法做自己,他们所有的感受、行为、选择都由父母来决定。

他们的成长缺乏爱的滋养,最终事业、家庭生活、人际交往处处受影响。


原生家庭的烂牌,可以靠自己打成王炸

那是不是悲剧已成定局,伤害无法治愈?

苏珊·福沃德这样告诉我们:

原生家庭并不是一生的诅咒,它带给你的伤,你可以自己去治愈。只要你愿意走出来,一定可以活出全新的自己。


具体怎么做,《原生家庭》里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1、正确归责,释放悲痛和愤怒

摆脱原生家庭伤害的第一步就是必须意识到,身为子女没有必要为童年阴影负责,该为此负责的是父母。

不要迷信“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你对父母那些愤怒、埋怨的灰暗感觉都是有道理的。


父母可能无意伤害你,但失职父母造成的伤害,无关乎他们是否故意,他们都需要对此负责。

当你正确归责,那些灰暗的感觉就不再压抑于心,自己痛苦;也不再流向他人,伤害无辜。你也就可以停止自责和内疚,停止对自己的惩罚,重获内心的平静。

2、自我界定,斩断和父母的纠缠


第二步“自我界定”,即撇开父母的灌输和影响,自由地拥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


比如你对父母没有任何残忍、虐待的行为,只是与他不认可的人结婚、去外地工作,那么父母就有义务去平复情绪,重拾快乐。

你可以说一些类似“我很遗憾你不开心”的话,但是你没有义务为照顾父母的心情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计划。

树立界限,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严重时进行切割。


当斩断和父母的纠缠,你会发现你和其他人的关系,尤其是和自己的关系,会得到极大的改善。或许是平生第一次,你将拥有享受自己人生的自由。

3、打破恶循环,主导自己的生活

《原生家庭》中说:“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但终止了旧有的家庭模式并打破循环时,也就为子孙后代送上了一份无比珍贵的礼物。这是在塑造未来。

打破循环,不再像受害者、虐待者那般行事,不再在别人面前扮演依赖他人、百般无助的孩子的角色。

抛弃错误观念,改变自我伤害的行为;提升能力,实现经济独立,人格独立,不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托付给他人;内外兼修,自己给自己安全感。

一旦打破了循环,你会在今后的几代里改变自己家庭关系的本质。

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不是宿命。如果遗憾无法弥补,就让伤害从此止步。

奥地利发展心理学家Heinz Werner,曾用40年时间追踪了700名儿童的成长经历。

这些孩子的家庭里充斥着贫困、酗酒、暴力,有的孩子还有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创伤。

当他们长到18岁后,有2/3的孩子确实存在辍学、失业、感情受挫等各种问题,但有1/3的孩子在学习和工作上很顺利,还取得了社会意义上的成功。

所以,在过去的原生家庭里你是受害者,不代表你现在没力量,我们探索原生家庭、揭开伤疤也并非为了指责父母曾经犯过的错误,而是为了纠正过去对我们的影响,更好地改写未来。


正确归责,而不是归罪;斩断纠缠,明确表达感受;打破恶循环,停止伤害。

你终会从和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出来。

愿中毒的子女都能重获内生力量,突破原生家庭的桎梏,创造新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