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5%的改变》C CHAPTER 4——7.结论是还没有结论

 放羊路上的彦绫 2023-05-17 发布于云南

【今日任务】

阅读《5%的改变》C CHAPTER 4——7.结论是还没有结论,读完后,下面两个作业任选其一来完成。

 【今日作业】:

1、没有结论的另一个含义就是,你承认现在还不能做决定,你就可以把做决定的日子放到将来——我建议你暂定一个明确的期限,比如一年。

 这是书中的一段话,根据这段话,请问一问自己:此时此刻,我在哪里?看了这段话,我的想法是什么?以后准备做什么样的尝试?

 2、在这一章里,有哪个地方非常触动你?请写下来,并且把触动了你的感受说出来,再说说以后准备做什么样的尝试?

彩虹:

“结论还是没有结论”作业

看了这一节,感觉和前面的“最决定之前的准备”很相似。都是给做决定订一个期限,不急着下结论,减轻当事人的压力。

这一节我最欣赏的是女主把这个期限告诉丈夫,让他也接受这个时限,从而做出做决定前的准备工作。要不然,如若只是单方面订这个期限,这位女主在这个时间内还是挺煎熬的。让丈夫也知道到时共同决定,这样就不是女主单方面在做选择,让男主也有个心理的重新审视,决断过程。

人生真的就是一个不断续签工作合同的事情。什么事都不是长久的。原来我的身边也不乏金童玉女的爱情,让人羡慕的友情。在朋友圈里也见证过他们的情,感受过他们的爱。但后来却由于各种原因停止了续签人生合同,另外招聘员工了。

我们不能确定合同关系的年限,只能做好合同时间内经营好各方关系,履行好合同责任。

知足而乐:

《5%的改变》CHAPTER 4——亲密关系

7、结论是还没有结论

“人在困惑时,很需要有人帮忙拨开迷雾,所以真的很感谢李老师的建议。”

对这句话我很认同,也很有感触。我既帮别人解答过困惑,也因为自己的困惑求助过别人。

因为人在困惑时,往往因为急于想要一个问题的答案,而又因为自己做不到而陷入无力和无助的状态中。当被问题困住的时候,思维僵住了,想不到更多的可能性,容易钻进死胡同,掉进黑洞里出不来。

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很多时候,当事人不知道是什么让自己陷入僵局,也就是只知道果,不知道因。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旁观者帮助当事人看见他所看不见的地方,他当下所处的状态。如文中的提问者,之所以陷入矛盾痛苦中,就是因为彼此对这段婚姻的去留都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态度。

二、给解决问题一个时间期限,把关注点从问题转移开。

关注什么,什么就会被放大。当我们的关注点不在问题上时,因为问题而带来的焦虑和痛苦就会弱化。把注意力放在别的事情上去,该干嘛干嘛,暂时不去想问题,内心变得轻松后,就会理清头绪,智慧就会生发出来,问题也就会找到答案。

三、一事一成长

生命在路上,学习也在路上,成长与生命同在。

当我们走在学习成长的路上,把我们所经历的事情都当成我们学习成长的资源时,我们所有好和不好的经历都是来让我们成长的。我们都能从中获取养份,长成智慧。

zhf:

结论是还没有结论     作业

要针对提问者提出的问题,给出方法,首先要弄清楚提问者夫妻双方的心理现状。

我认为提问者丈夫之所以回避沟通,一是性格使然一一内向,二是他还没决定要彻底断绝与出轨对象的关系。

提问者本意是想挽回这段婚姻,但如果事与愿违,她也会坦然面对。

我在看李老师的方法之前,想到的方法是:让提问者与丈夫分居一段时间,事情的走向应该就比较明了了,这种方式是让两个人都有结论的方式。

分居后如果丈夫的出轨对象是单身,可能他们会住在一起,面对琐碎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实际生活,丈夫可能会觉得这个人比自己的妻子更适合自己,作出下决心离婚的决定,对这一点,提问者已有准备,到已无法挽回,她也是不怕离婚的。如果丈夫发现出轨对象只适合出轨,还不如自己妻子,回归家庭,那也如提问者所愿。

如果提问者丈夫出轨对象是有家庭的,那丈夫离开家庭后,更多的时间是孤独的,他会更渴念家的温暖,作出回归家庭的选择。

不管是那种选择都是一个结论。双方不至于在没有结论的生活中煎熬。

李老师的方法很好,设定一个离与不离的期限,期限内不纠结离与不离,期限到,讨论是否继续。李老师在复盘中说这是把一个大的不确定转化成短期的,阶段性的确定,这样可以更大可能地激发婚姻中的活力。事必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彦绫:

《5%的改变》——CHAPTER 4亲密关系:7、结论是还没有结论

在这个故事里,最重要的不是这个提问者的婚姻问题得到了解决,而是有两个让人值得重视的地方:

一是“我很喜欢李老师的理念,就是什么都是可以的,什么也都不是非得去做的。李老师的文章常常能安慰到这样的我,让我觉得被理解和认同。无论如何,我不会有遗憾。”

二是“两个人都没有结论,所以你感到矛盾。”“人需要确定性,但人生总体又是不确定的。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把大的不确定转化成相对短期的、阶段性的确定。”

无论我们身在休息,在什么样的环境或者关系里,“被理解”这个需求,通常是站第一位的。我们可以在这个故事里看到,提问者说,朋友都不理解她处理丈夫出轨的方式,她也经常自我怀疑。

提问者的自我怀疑,就是来自朋友们的不理解、丈夫的不回应,别人的态度决定了她对自己的态度。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要想成为像小太阳一样的人,是非常难的。一个自我能量不足的人,往往就是顺大流的人,无论做什么决定,都需要朋友的支持和肯定,如果没有,那有80%的概率决定不了。

其实每个人都喜欢什么都是可以的,什么也都不是非去做不可的,简单来说,就是随心所欲,怎么作都是好的。只要有人把这句话对当事人说,那么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对方的焦虑,从而产生被理解,被认同的感觉。

在我的过去,我是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在我的过去,无论我怎么做,都有人对我说:“你这么做是不对的,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有没有考虑过后果?”

从小到大无论我到哪里,身边都有这样的人。因此,在我有孩子之后,我就尝试“无论怎么做都是可以的”,慢慢地,从这样的尝试中不断地扩展,直到今天,98%地做到“无论怎么做都是可以的”。

之所以还有2%,那是因为我心中还有逆鳞存在,不能触碰。反正我也不想成为完美的人,逆鳞,刚好就是我生活和做人的底线。

关于我看到的第二点,这是因为,人们的痛苦往往都是因为不确定性而产生的。以过去为例,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在家里不听话的孩子,成绩不好的孩子外面闯荡,十几年后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此摇身上变成为成功人士。

在他们还没有外面闯荡积累到财富之前,他们是家人和外人眼中不听话、不好好学习、不孝敬父母的不良分子,如果是自家的乖孩子如果和这些人玩,就一定会染上坏习惯的人。

那个时候,这些不良分子是一个坏的榜样,所以在家里,父母一定会严加管教,最终无用后只能放手任凭他去。因为没有人可以肯定他们一定会外出闯荡,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因为这样的不确定性,才让更多的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

可是,如果有人能穿越时空来到这个不良分子正是在家里叛逆的时候,把这个不良分子四十岁拥有大量财富的样子拿给他父母看,那么他的父母还会认为他们是一个永远教不会的人吗?

无论是小说还是现实,这样的例子比比皆事:当年在家里闹得鸡飞狗跳的人,现在有钱了。衣锦还乡时,无数人奉承,无数人巴结,只要是这个曾经的不良分子人品不差,那么他就是别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榜样。

当我们处于一个确定的环境里时,就不会焦虑和慌张,知道这个事情会有解决的那一天;当我们处于不确定的环境时,再好的机会也看不到,只会不断地与他人和自己产生冲突。

从这点看来,人生就是需要一个时间规划。以我为例,我相信我能通过学习,在孩子上大学前帮助他顺利渡过青春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较长的时间期限,那么我的学习就变得从容,在遇到问题时我就明白我总会学到相应的知识来解决它。

当我在规划的时间内,安心地专注于当下的事情后,成果就慢慢出来了。

李老师说:“人事合同常常是三年一签,这三年的任期内相对就会安心,专注于当下的事务。我感觉类似的时间尺度也可以放在婚姻契约里。”

其实何止是在工作里,在婚姻关系里,在家庭教育的亲子引导里,也是一样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